时下,除了互联网,还有一个被炒得发烫的概念,叫大数据。
数据这个词于我们并不陌生,据说大数据的三个特征是:数据的海量,快速的增量,数据的多样。数据的作用很重要,人们的所有活动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持,但数据一大了,就真的量变到质变,会让数据具有超常的神奇能力,甚至会颠覆我们的组织、制度、生产生活方式、道德和价值观吗?我认为,数据再大也只是一种技术工具,人性、人的主体性、商业规律、生活逻辑这些基本的东西是不可能被大数据改变的。
承认大数据是一种技术工具,并不会贬低它的价值和功用。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很早就说过:“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他强调基础管理,注重统计分析,创造了许多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日本的精益管理就是在戴明思想下发展起来的。用数字说话,靠数据分析,依模型判断,是科学和进步的思维方式。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一定会使人们发现更多规律性的变化,提高预测未来的水准,加强对自然、社会、经济风险的掌控,支持各种研判和决策的效率和准确度。从这一方面说,谁不会应用它,谁就会落后,就会被动。沃尔玛是较早应用数据信息进行单品管理的商业企业。他们分析销售数据发现,在购买尿布的货单上同时出现最多的竟然是啤酒,跟踪调查发现是一些年轻爸爸在买尿布时顺便买了啤酒。于是就把尿布和啤酒搭配促销,使销量大增。
现在,数据的概念,已不是过去的数字了,凡是用某种载体记录下来的,能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某种信息的,就可称之为数据。海量的数据本身无法应用,还必须有统计科学和分析模型的支持,才能使大数据成为有价值的资源。数字是数据,文字是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都是数据。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制造、大数据商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医疗、大数据教育、大数据交通……越来越多的以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的大数据+正推动着各个产业的创新和改善。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要走的路还很长。
我们在对大数据的认知上,必须把握住两个点。一是它的过往性,一是它的局限性。所谓过往性就是说所有的数据都是过去时,数据在拉丁文里就是“已知”的意思,再大再全的数据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所谓局限性就是说大数据不是万能的,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数据信息,你不可能有完美的数据分析模型,你不可能替代其它技术工具的职能。
总之,大数据就是一种技术工具,你认为好用有效就可以用,但不能过度依赖它,更不应把它渲染成可以主宰一切,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