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被泄露,在如今的社会已不新奇。从推销产品到诈骗,对方却能准确无误地报上我们的姓名、电话等信息,有些甚至还知道我们的家庭情况、开房记录、银行卡信息等更多隐私信息。
信息被泄露,但是从哪儿泄露了我们却无从所知,因为生活中,需要我们填写个人信息的地方太多了:社区入户调查需要填写信息,孩子入学需要填写信息,办各类银行卡与会员卡需要信息……拔出萝卜带出泥。从案件上看,在非法获取个人信息问题上,已形成“源头—中间商—非法使用人员”的黑色产业链。
其实,早在2013年,我国就出台了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去年11月1日起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更是加大了对侵犯公民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公安部门也加紧了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打击,但不得不承认,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使得这样的情况总是处于发生一起才打击一起的尴尬境地,为此,有法律界人士多次提到需要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立法上完成对个人信息保护的顶层设计,明晰社会、企业、监管部门与公民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对应法律责任。
当我们的生活彻彻底底地被大数据“笼罩”时,个人信息安全更加重要了,我们不应该成为“裸奔”的人,加快立法的同时,拥有采集、应用民众个人信息权力的公共部门,也须切实落实负起保护民众个人信息安全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