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数据:守护国家安全的智慧芯

责任编辑:editor004

作者:吴星亮 何武涛

2017-01-11 12:09:33

摘自:解放军报

国防大数据在面临传统安全风险的同时,还面临着数据能否自由掌控、处理能否自主实现、应用能否规范有序、安全能否有所保障等新的安全风险。

运用“信息大脑”

助力战争设计

利用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后台数据,可以预测人类的行动规律——2016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一项研究成果引起业界的关注。

这项课题的始创者、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讲师吕欣认为,将大数据分析成果应用于应急救援、社会管理,只是该课题的一小部分。让大数据服务国防建设,为未来战争插上信息化翅膀,才是题中应有之义。

事实上,作为一种对数据高效开发和全面利用的技术,国防大数据对国防和军事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已经被视为推动部队战斗力建设新的发力点。

2015年夏天,担负陆军大数据创新工程试点建设任务的陆军某旅,在进行对抗演练时,红方正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刷新了夜间通过陌生复杂地域的时间记录,奇袭蓝方侧翼,一举占据战场主动。

无独有偶。2016年,武警某部将大数据运用于指挥训练,将历年大量零散数据按照遂行任务需求,进行分类处理、关联分析和模拟预测,促进了首长机关指挥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对此,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国防动员系主任商则连认为:“体系对抗、联合作战会产生海量数据,只有从繁杂的数据中全面、准确、及时地挖掘出关键节点,才能高效地组织对抗,破解战争迷雾,实现战争的精确设计。”

守卫“信息边疆”

亟待自主自控

2016年10月21日,美国东海岸大面积断网,导致数百个公共服务、社交平台等重要网站陷入瘫痪,为全球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

大数据全球化、开放化的特点,使国家的“信息边疆”不断拓展和延伸,给国防安全带来了新情况新挑战。随之而来的数据安全话题,引起更多的关注。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形象地比喻说:“大数据是火药,你不能因为火药危险就弃而不用。大数据时代,应该做到信息共享和信息保密共存,进行大数据立法并制定行业标准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大数据应用的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包括大数据在内的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王坚认为,应尽快从法理层面提出国家数据主权,同时对数据的获取、使用、应用等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对非法监控行为制定处罚标准,构筑民事、行政与刑事责任三位一体的数据安全法律框架,提升数据空间的法制治理能力。

而在国家信息中心政务外网发展规划处处长王晓冬看来,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网络安全的最大隐患。当前,我国大部分数据的产生、获取、处理和存储仍然依靠国外的软硬件设施,大量数据使用别人造的“车”、行驶在别人造的“路”上、停靠在别人建的“库”里,很容易被监控窃取。

国防大数据在面临传统安全风险的同时,还面临着数据能否自由掌控、处理能否自主实现、应用能否规范有序、安全能否有所保障等新的安全风险。对此,国防大学副教授徐奎有自己的认识:“防止大而无力、大而无安,必须要尽快实现对关键装备、核心领域与人才的自主自控。”

联通“信息孤岛”

促进开放共享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这是大数据战略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会决议,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的战略举措,也是维护我国国防安全的重大决策。

2016年11月,国防大学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联合举办了“大数据与国家安全”研讨会。与会的专家认为,要推动大数据与国家安全深度融合,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上走好军地军民合作共享的路子。

“国防大数据需要跨界、跨部门地使用数据,最大化地发挥数据效能。但现有数据的生成、管理划分过细,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还存在诸多壁垒。”陆军参谋部参谋李进对此深有感触:“不说其他军种,仅陆军现有或在研的各业务领域数据库就不少,各级、各层数据源自成体系、互不交联、无法共享,在联战联训上形联易而神联难。”打个简单比方,有的部队用字母A代表茶杯,有的则用字母B代表,那么相互之间融合时就会发生互不相识的问题。平时互联互通、融合共享都困难,战时又怎能攥指成拳形成合力?

大数据时代的战场上,数据就是激活体系的血液。只有实行信息标准化,打造出一个畅通、融合、高效的信息化矩阵,确保信息系统高效运行、广域信源深度融合、海量信息有序流转,才能实现精准有效的指挥,牢牢把握未来信息化战场的“胜算权”。

加强国防大数据建设,不仅要从观念上提升对大数据的认识,更要深化大数据建设的宏观部署和统筹发展。李大光认为,国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国情军情出发,重点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急需,加强军地统筹和发展融合,明确军地职责分工,推进大数据的共建共享共用。比如,建立军地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协作机制,出台激励政策,采取灵活办法,调动科研单位和产业界的积极性;加快培养大数据研发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引领国防大数据建设科学发展。同时,他还建议,要摸清军队各领域、各军兵种的信息化建设“家底”,用数据链条联通“信息孤岛”,从而掌握军事斗争的制胜密码。(程荣 裴贤)

2016年12月下旬,贵州省军区组织机关干部到以大数据产业为龙头的贵安新区参观大数据成果展。许开伟 摄

扎紧国防大数据的安全篱笆

大数据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大数据的广泛运用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也推动人类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加速演变。正因为如此,世界主要军事强国纷纷把目光投向大数据技术的研究与运用,抢占军事竞争新的制高点。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我可用,对手也可用。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规模庞大而且高度集中,在网络空间中容易被“发现”,也更容易成为低成本、高收益网络攻击的首选目标。敌方可能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我国防敏感信息,分析印证和评估我军事能力,并采取有针对性地反制措施,或是对我关键敏感的国防信息进行篡改、伪造,通过控制关键节点放大网络攻击效果。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动员能量。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发生后,全球著名的高分辨率商业卫星影像数据提供商——美国数字地球公司几乎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利用其Tomnod软件平台动员了全球数百万科技志愿者来寻找失联航班,提供MH370失联区域数据和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等大量信息。美国数字地球公司所展现的这种巨大的全球动员能力,如果仅仅被用于人道主义目的,那无疑是人类的福音,但是如果用于针对某个特定国家的政治目的,违背人类社会的科学伦理,那就非常可怕了。

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如何确保海量的国防信息数据的安全,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命题。

首先,树立“数据主权”观念,强化数据安全防范意识。深刻认识国防大数据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既要牢固树立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思维,更要强化数据安全意识,强化对国防大数据的精确管理,防止国防大数据资源的流失与滥用。

其次,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强化自主可控。针对国防大数据分散存储、多头管理、共享应用等特点,加快海量数据挖掘与预测分析、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数据可视化分析、数据安全管理与防护等关键性支撑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应用,加强身份认证、授权、访问控制和数据应用系统的功能集成,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尽快改变在大数据运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确保在技术上的“自主可控”。

再次,健全国防大数据安全防护的制度机制,从法制层面深入研究国防大数据运用的责任主体、建设标准、安全风险,明确知密范围、保密措施和保密要求,切实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信息的保护。完善国防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发的安全管理标准和制度,强化国防大数据从产生、加工到安全访问的全流程控制,建立等级防护制度和数据监控制度,健全大数据行业贯彻国防要求制度,完善身份认证、授权、访问控制等安全保密措施,从制度层面筑牢国防大数据的安全防线。

  链 接

2008年9月,《自然》杂志发表Big Data:Science in the Petabyte Era系列专题文章,学术界正式提出大数据。

2012年10月,中国通信学会成立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是我国首个专门研究大数据应用和发展的学术咨询组织,旨在推动我国大数据的科研与发展。

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是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国家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标志着这个拥有6亿网民的网络大国加速向网络强国挺进。

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成为一个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的中国平台。

2015年7月,着眼逐步建立健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经费标准调整机制,原解放军四总部联合发出通知,确定在全军建立经费标准一体化消耗数据兼职统计员队伍。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这是大数据第一次写入党的全会决议,标志着大数据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6年4月,习主席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网信事业要适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2016年11月,国防大学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联合举办“大数据与国家安全”研讨会,深入探索了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给国家安全带来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2016年12月,全国人防大数据建设集训在杭州市举行,有效提升人防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构建基于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网络信息系统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

2016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首次以国家战略文件形式,就如何理解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推进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重大问题作出的鲜明回应,是中国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道路上的里程碑。

  北京市海淀区大数据助力国防的中关村模式

2016年12月24日,北京市海淀区举行中关村军民融合军地对接平台揭牌活动。此举,标志着海淀区利用大数据助力国防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海淀区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积极将大数据引入军事发展领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2014年9月,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联盟成立后,他们积极联络军工、民营涉军企业等,投身国防大数据建设,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军队及国防军工系统推广运用。两年多来,海淀区积极搭建军地信息交流平台,先后有116家高尖精企业参加展示交流。作为大数据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利用现有的数字资源,已先后为某部建立了云搜索平台、数字图书馆等系统。

“建立产业联盟只是第一步,”联盟秘书长季会现介绍,为加快大数据助力国防建设的步伐,2015年12月,海淀区以“高精尖”技术为核心,着力打造引领全国的创新示范园区。目前已引入近百家尖端企业入园,涵盖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网络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并积极为大数据助力国防建设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同时,他们还与火箭军、国防大学等驻区部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军地对接平台,推进民参军和军转民各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形成了大数据助力国防的中关村模式。(翟瑞颖 裴贤)

武汉市江汉区依托网格化推行“大数据动员”

2016年12月29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正式启动网格员招聘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469名网格员。新应聘的网格员上岗后,江汉区国动委将对他们进行国防动员专题培训,为智慧动员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江汉区是华中地区著名的商埠。楼宇经济的繁荣,让城区人员、企业、物资等动员潜力发生急剧变化,一度给该区国防动员数据采集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同时,江汉区是全国首批“网格化管理”城市试点,也是国家“863智慧城市主题项目”试点城市之一。着眼这两点优势,江汉区国动委依托网格化创新智慧动员工作。

由该区自主研发的“掌上宝”和“社管E通”手机APP软件,能够对辖区物件信息进行精准采集。江汉区国动委在推进“网格化管理”中借梯上楼,通过建立信息资源池建设模块和信息交换机制,实现了信息一方采集、多方共享,动员数据同步实现每日采集、实时更新。

这个区国动委利用数据编码、定位跟踪等技术,给物件制作“身份标签”。这两年,他们对全区内所有动员要素进行了勘测普查,并为每个部件赋予16位数代码的“身份证”,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将其数字化,为国防动员提供精准数据。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