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太极傅成波: 制药企业全要素数据治理与数智标准建设

责任编辑:lijing

作者:赵立京

2024-05-10 10:34:00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全要素数据治理与通用数智标准体系建设是构建企业数据核心驱动力、数据确权、数据要素资产化、数据价值最大化、数据资产入表、数实深度融合的核心。

国务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推动力。到2025年,数字经济将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10%。传统产业要全方位、全要素的进行数字化转型。

其中,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是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智慧化的基础。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全要素数据治理与通用数智标准体系建设,是构建企业数据核心驱动力、数据确权、数据要素资产化、数据价值最大化、数据资产入表、数实深度融合的核心。

在由企业网D1Net主办的2024全国医药大健康CIO大会上,国药太极涪陵制药厂数智中心主任傅成波表示,当今,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药太极涪陵制药厂数智中心主任傅成波

首先是缺乏科学的顶层规划设计。多年来信息化发展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往都是业务部门提出一个信息化需求,IT部门对应找一个软件系统;系统越建越多,越来越难管理。

第二,“烟囱式”的系统建设。系统间通信协议、数据规范、编码标准不兼容,数据标准不一致、不清晰,导致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网络工作协同困难,工作效率低下。

第三,“数据孤岛”严重。公司近20个信息化系统,大部分业务系统是孤立的,异构系统之间不能互通、数据之间不能互认。

第四,信息系统已有的编码不通用。缺乏语义一致、统一、通用、可持续的数据标准体系,异构系统基础数据维护困难;在物料采购、工艺编制、仓库管理、成本核算、产品营销等各环节普遍存在一物多名、一物多码、同一供应商多个编码、多系统编码不兼容等问题;同一个基础数据需要在不同业务系统进行重复维护。

第五,异构系统之间传统接口呈网状关系,导致管理难、继承难、重复建设。

第六,药品电子监管码与业务编码“两张皮”。药监局的药品赋码系统赋予的电子监管码只能用于药品监管追溯,无法与ERP等业务系统的编码互通互认,浪费了宝贵的追溯数据资源。

第七,数据资产化难。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数据大而不强,数据核心价值难以发挥。

国药太极涪陵制药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在涪陵制药厂“十四五”规划中确立了打造“全球最大中药提取与口服制剂智造中心,世界一流中药制造智慧企业”的企业愿景,和以“数智制造创行业标杆,精益生产促产品卓越,全域链接建价值生态”的战略目标。

为了解决在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涪陵制药厂于2021年12月27日,正式启动了以国家“十二五”核心技术成果“TGC技术体系”为基础,围绕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全要素数智化转型战略。

接下来,傅成波详细介绍了涪陵制药厂是如何从企业数智顶层设计、全要素数据治理体系和通用数智标准体系三方面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的。

企业数智顶层设计

涪陵制药厂的企业数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向企业设计提供全要素数智化转型的目标、路径、方法,构建语义一致、统一、通用、可持续的,以中文为主体、多国语言文字共存、包容并蓄的全要素数据治理体系、数智标准体系、数智中枢体系,和企业数据智慧体系的TGC方法论,旨在为涪陵制药厂实现全要素数智化转型,跨国家、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跨系统、跨语言文字的互联互通互认和高效协同,以及高质量数据供给和数据要素资产化,最终达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增加经济收益、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数据驱动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目标。

具体来说,涪陵制药厂分筑根基、建中枢、促智慧,三步实现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

第一步,创建企业全要素数智标准体系,筑牢智慧企业建设的核心根基。企业全要素数智标准体系是建设智慧企业的根基,主要包括物料、产品、人员、机构、地理、资源、元数据等全要素的分类数据标准、名称数据标准、别名数据标准、词典数据标准、业务数据标准、追溯数据标准、地址数据标准、基础数据标准等数智标准体系。

第二步,建立企业数智中枢体系,打造智慧企业建设的大脑。企业数智中枢体系是智慧企业建设的大脑,在“筑根基”基础上可为企业各类异构系统提供语义一致、统一、通用、可持续的数智标准,彻底消除“数据孤岛”,实现企业数据交换、异构系统互联互通互认、数据多场景应用、数据资产化等目标,主要包括企业数智中枢系统、企业数据交换系统、企业数智标准服务系统、企业全要素数据湖等内容。

第三步,构建数据核心驱动力,促进企业智慧化。企业数据智慧体系建设是实现智慧企业的核心。智慧体系建设是在成功建立企业全要素数智标准体系和数智中枢体系的基础上,面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化应用,主要包括领导指挥舱、企业智能决策系统、企业全数据链系统、企业智能物联系统、企业风险智能识别系统、企业生态智能经营系统等内容。

企业全要素数据治理体系建设

全要素数据治理体系是构建通用数智标准体系的前提,没有系统、科学的数据治理方法,就无法建立实现数据智慧化的通用数智标准体系。

涪陵制药厂全要素数据治理体系建设采用TGC方法论,面向企业提供全要素数据治理的方法、团队建设、制度措施、管理流程、质量保障、安全管理、运维管理等内容,构建起高效率、低成本的全要素数据治理体系,弥补和完善信息化时期的短板、弱项和不足,为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奠定基石。全要素数据治理体系包括企业全要素数据治理支撑体系、数据治理管理体系和数据治理标准体系三部分。

接下来,傅成波对TGC方法论进行了深入介绍。TGC企业全要素数据治理方法将《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方哲学思想融入到数据治理和数智编码之中,形成了具有东方科学思想的自顶向下、从源头全方位、全要素、全生命周期及自“道”出发、从“名”开始、至“万物”结束的全要素数据治理和数智编码方法(简称“TGC方法论”)。

全要素通用数智编码是指以阿拉伯数字和十进制算法为基础,面向企业全要素由软件系统自动进行数智化编码,形成具有全球语义一致、统一、通用、可持续的企业数智标准体系,可支撑企业全球数字化战略。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全要素数据是指制药企业的物料、产品、人员、机构、地理、资源、元数据等数据。

其中,物料包括原料、辅料、包装材料、试药试剂、清洁剂等;产品包括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食品、医疗器械、消毒剂等;人员包括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般工作人员等;机构包括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科研院校、合作机构等;地理包括国家、省、市、区县、道路、建筑物以及中药种植基地的位置等;资源包括设备实施、建设建筑、档案资料、留样品、后勤物资、知识产权、培训学习、制度文件等有形和无形资产;元数据包括国家、民族、行政区划、品牌、计量单位等。

企业通用数智标准体系建设

涪陵制药厂在本地部署实施了“TGC企业通用数智标准系统”软件,将全要素数据治理成果通过该系统固化下来,为企业每一个人员、机构、物料、产品、地理、资源等全要素赋予统一、通用的数智编码,并建立了从技术研发、工艺流程到采购、生产、质量、销售、仓储、物流等经营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语义一致、统一、通用、可持续的企业数智标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存在的一物多名、一物多码、数据孤岛严重、系统之间数据不通、多系统之间编码不兼容等难题,实现了企业统一都讲“普通话”的目标。

傅成波表示,建立完善的全要素数字化转型组织机构是数据治理及成功转型的重要保障。涪陵制药厂成立了公司“一把手”任组长的“数字化转型推进领导小组”,下设数字化转型推进办公室(设在数智中心)、数据标准管理、数字采购、数字生产、数字质量等若干个工作组,每个部门、车间设置1名数字化转型专员,分工负责、落实到人,全员推进。

通过“TGC企业通用数智标准系统”,涪陵制药厂创建了完整的物料、产品、人员、机构、地理、资源、元数据等分类、名称、词典、业务、地址、基础数据等数智标准体系内容,为涪陵制药厂全要素数智化转型和高质量数据供给筑牢了根基。

在国药太极“一个数字化太极”战略规划指引下,涪陵制药厂专注于现代中药智能制造,紧紧围绕保供、降本、风险防范三大战略任务,持续深化战术举措;构建了“党建+指标管控”一体化指挥舱,实现了业务绩效的精细化管理和量化评估。基于“四大平台”,创新打造“十大管理看板”,以数据驱动的方式精准映射业务质量,确保战略实施的高效性和适应性,为战略解码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战略的业务+数字架构

全要素“智改数转”改革成效

通过全要素“智改数转”改革,涪陵制药厂主要取得了以下收益:

1、经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32%,净利润同比增长156.16%,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比缩减60%,一利五率不断向好。

2、运营成本大幅降低。通过管理指挥舱指导物料采购、生产调度,能源环保数字化看板实时监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20.18%。成本数字化看板精准拆分制造费用,动态调整原料库存、资源配置更加科学。

3、持续提升人效比。组织大脑数字化看板及时适配产能、人员、绩效,不断优化关键绩效指标(KPI),人均单产同比增长30%,人均营收同比增44.82%,人均利润同比增长154.56%。

4、品牌影响力提升。涪陵制药厂已经建成3个数字化车间和1个智能工厂,先后获评重庆市“十佳智慧健康工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入选“重庆灯塔工厂种子企业、国家五部委2023年度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质量精准追溯)案例”等荣誉。成为重庆市科普基地、川渝工业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全国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训基地。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