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还是借力?如何掌控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来自汽车业CIO的讨论

责任编辑:lijing

作者:赵立京

2024-10-09 12:11:29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前沿应用投资非常大,动辄数亿、数10亿。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是自研、自主可控,还是用第三方的解决方案?

企业网D1net杭州讯 日前,由企业网D1net、中国企业数字化联盟、信众智(CIO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共同主办的“制造业标杆两会”之“2024全国汽车业数智化大会”在杭州顺利召开。在一系列精彩的干货分享之后,以“AI对汽车业的挑战和机遇”为主题的大型圆桌讨论最后压轴出场。本文叙述第三个问题:自研还是借力?如何掌控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

圆桌讨论由企业网D1net CEO范脡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

东风汽车集团研发总院数字化及能力保障部总工程师 林斯团

广汽丰田信息系统部部长 万海涛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数据及信息系统部 基础技术平台总监 强斌

长城汽车智能座舱软件总监 陈翰军

北汽福田信息安全负责人 张志强

亚明汽车股份公司副总裁 肖庆阳

范脡: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前沿应用投资非常大,动辄数亿、数10亿。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是自研、自主可控,还是用第三方的解决方案,我想听一下各位的观点。

林斯团:在智能驾驶数据闭环数字化平台建设中,是采用完全自研还是采用业内成熟平台之间,如何抉择?这并非一道简单的选择题,而是需要深思熟虑的策略布局。我的观点是,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公司的智驾项目团队的能力和系统性的资源保障。

若你财力雄厚,人才济济,能够与当前国内该领域的高科技领军企业相提并论,可以走自研之路。但这条路成本高昂,迭代风险巨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偏离正轨。

而我们团队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自研”与“拿来”相结合模式,即采用业内头部科技公司、业内成熟的数字化平台,同时分三个阶段,在三年内成功掌握63%涉及平台核心、OEM业务及运行核心技术的关键能力,与此同时构建生态。

自研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整体的规划下进行分步实施,高层的战略愿景、团队技术能力与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其中战略层意图最为重要。因此,我团队提出了一次规划分三步走战略,旨在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在这条路上,我个人并不主张完全自研,而采用研发+量产一体化平台模式,因为我看过有些自研付出巨大代价的案例。相反,我选择先依托成熟国内智驾数字化平台,借鉴其成功经验,起步时将其中30%的精髓继承下来,并分步骤进行实施。

我与国内一些智驾头部科技公司交流,希望他们能分享一些技术知识。毕竟,技术独享不是长久之计,共存才是发展之道。因此,我将这一理念融入智驾数字化平台技术要求书,年初面向国内有实力公司来投标合作。

目前,我们借助国内头部企业的平台,利用其完整的工具链、业务支持和数据支持,为我所用。同时,研发总院也前几年组建了智驾团队,团队由业务、数据与平台三方构成,计划将103项核心技术分三年掌握,最终将60%自主技术掌握,以便满足业务方快速变更、发展以及平台安全运行,同时按照技术要求书逐年接收技术传递。未来三年,将对此进行评估,届时根据资金、人才和战略调整情况,再考虑是否进一步自研。

在此过程中,团队从未排斥行业内头部企业的参与支持。相反,认为他们的贡献是巨大的、有价值的。对于核心技术,我们不可能全掌握,但灵魂(即核心竞争力)必须自动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央企和国企的使命。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智驾仍有很长路要走,在未来10年内,我们真正需要掌握的是核心技术。试问当前中国车企中,有多少真正掌握了智驾的灵魂?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因此,我个人建议了两条线供参考选择:自研或自研+采用成熟平台。具体取决于你的资金、人才和战略。大家肯定会深思熟虑选择,做出最适合你的选择。

万海涛:对于我们合资企业而言,目前在智驾等方面还处于合作阶段,所以还不会进行自建。我们更强调的是AI管理和运用方面的整体规划,明确在哪些能力上要做建设,这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层考虑。首先在需求管理方面,如何有效管理多个领域的需求,确保AI能够创造实际价值且成本合理,是需求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二,在能力管理方面,能否利用生态工具充分管理内部及外部能力资源,提高能力的复用性和品质,是能力管理的关键。第三,在资源管理方面,针对不同业务场景,需灵活配置模型和资源,通过有效管理,实现最佳资源配置,并快速响应需求。

我们的出发点是,面对新技术的到来,虽然其影响更为猛烈,但我们仍需保持冷静。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建立相应的规范,确保技术在此的应用是合理且正常的。

强斌:首先,上汽集团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主研发。我赞同林总(林斯团)的观点,这一决策并非单纯基于当前的财务状况或资金充足与否。作为国企央企,上汽肩负着在自动驾驶领域推进技术创新的使命。

虽然过去在自动驾驶研发上,我们曾面临一些挑战,但这些并未动摇我们的决心。据我所知,过去上汽曾有多达5~6个不同的事业部在各自研发自动驾驶技术,这确实导致了资源浪费。不过,现在情况已经有所改善。对于上汽来说,自动驾驶这条路是必须要坚持走下去的。在未来的研发过程中,我们将吸取过去的教训,加强生态协同,借鉴外部先进的合作模式,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对于上汽、以及类似的行业参与者而言,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主研发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必须坚定推进的战略方向。

陈翰军: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个问题是中性的,要看企业的特质,没有一定的答案。从市场和用户满意角度,需要产品快速迭代,目前国内普遍进入到1到3个月迭代周期,未来这个速度会再提速,这就要求研发模式和开发机制升级,需要通过自研模式去支撑,建立全栈可控的队伍,升级和打破传统供应商的开发模式。以长城coffee os为例,已经组建了2000人规模的,覆盖产设研测的全栈自研团队,来有力支撑产品竞争力和迭代力,打造了多项行业第一,并获得了用户的认可。当然,自研离不开高投入,并不是每一家车企都具有这个能力,需要自行把握。

张志强:我今年的工作重点集中在“车+企业”的安全性和AI技术的落地应用上,特别是在我们公司内部AI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对于自动驾驶的研发策略,公司既注重自研实力的提升,又积极与生态伙伴进行合作,以实现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商业化应用的快速推进。

个人认为,作为主机厂,一要积极拥抱生态合作,二要确保掌握最核心的技术。为此,公司也成立了独立的智能网联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的存在意义,并非仅仅是为了从生态中拿来现成技术,否则它就失去了作为研究院的价值,变成了单纯的商改机构。研究院的责任之一是要自研并掌握某些核心技术。对于那些共享型、通用型的技术,公司无需耗费过多精力去自主研发,而是可以依靠生态合作来获取,降本增效。所以,我的个人观点是,我们应该在把握生态合作这条主线的同时,集中公司的研发力量去攻克核心技术。

范脡:今天的嘉宾有五位来自主机厂,一位来自汽配厂,三位体制内、三位体制外,这个比例还是比较符合我们今天整个大会的设置的。

除了当前汽车行业本身的竞争压力外,大家今天中午可能都关注到了一个新的消息,即延迟退休的政策。考虑到在座的大部分都是中年人,因此面临的职业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延迟退休实际上意味着推迟领取退休金的时间,但并不保证你在这期间有工作,同时你还需要继续缴纳社保。

我想强调的是,我们所有中年就业人员,特别是在这种行业竞争激烈,IT、AI等技术冲击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无论是从个人职业发展还是从所在公司的角度来看,面临的压力都会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技术进步带来了很多我们看不懂的东西,但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你躲不掉它,二是它往往会带来一些我们不可预见的好处。

举个例子,我前两个月在上海打车时,和一个老的传统出租车司机聊起了武汉的萝卜快跑。他对此不屑一顾,认为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不可能搞这种不安全、不靠谱的东西。这代表了很多相对传统人群的观点。但我认为,作为IT从业人群,在AI冲击来临之前,我们不能抱这种态度,因为抱这种态度可能就意味着死路一条。

实际上,技术进步会产生一些新的岗位。比如萝卜快跑,它会招聘一些司机在后台进行控制;再比如AI技术的发展,会催生专门写提示词的岗位需求。很多事情我们现在看不清、不可预测,但从古至今,无论是3G、4G还是其他技术的进步,我们都是从开头的怀疑到后来的接受、拥抱,再到享受它带来的好处。所有的技术进步,如果你不拥抱,可能会比较悲催;但如果你拥抱它,或许还有一些往上走的可能性。

因此,我们今天来探讨这个问题,并不是要得出任何结论,而是想听听不同厂商、不同体制、不同岗位、不同部门的嘉宾的观点,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如果这些观点对大家以后的工作有一些帮助,那么这个时间就非常值得了。

关于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主流的to B IT门户,同时在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