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与价值:全国甲方IT选型大会之企业IT采购策略的博弈

责任编辑:lijing

作者:赵立京

2024-12-20 11:24:58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如果老板们都能具备相关管理知识和利益关联,那将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现实是,许多老板只精通业务,面对既要质量又要低价的双重压力,往往先选择低价。

企业网D1net南京讯 由企业网D1net、信众智(CIO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中国企业数字化联盟和江苏省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2024全国甲方IT选型大会”于近日在南京盛大开启。在一系列精彩的干货分享之后,以“新IT选型趋势”为主题的大型圆桌讨论最后压轴出场。本文为圆桌讨论的第二部分。

圆桌讨论由企业网D1net CEO范脡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包括:

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总工程师冯景华

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科技部副总经理唐铭

永辉彩食鲜副总裁兼CTO 乔新亮

雅戈尔时尚股份有限公司CIO 王歆

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总经理田政

范脡:最近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事件引起热议,其实在软件行业这一领域内,或许大家都已留意到其盈利状况的某些数据。事实上,该行业内多数企业正面临亏损的挑战,整个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仅约为0.93%。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它几乎在盈亏边缘,如果有点风吹草动,利润可能瞬间消失。

所以,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嘉宾哪几位是使用最低价中标的?

乔新亮:我觉得这是一个策略问题。在甲方角色中,我始终坚持两大原则:技术达标与低价中标。找到既符合技术要求又价格合理的供应商,对我而言不是难题。我认为,若甲方无法自主掌控这一流程,那么任何谈判都显得多余。技术达标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寻找最低价格,则是我一贯的策略。有时,我能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谈判进一步压低价格,实现质量与成本的双重优化。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主动权。

当然,我深信市场是公平的。以比亚迪为例,如果它仅仅通过压榨供应商来降低成本,却忽视了产品质量,那么最终只会自食其果。但如果比亚迪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那么这就是它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企业无疑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反之,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比如车辆行驶中散架,或是短期内就出现掉漆等问题,那么这样的企业终将自我毁灭。

范脡:这是一种非常精明的方式:拿最好的标准先去压价,拿到最低价之后再来问技术最好的供应商,这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方式。按照你们的经验,能压到最低的价格么?

乔新亮:都可以压到。压不到就要自己做出选择。

唐铭:我比较好奇。贵司IT的决策权可以有这么大吗?

乔新亮:在我司IT范围都是我说了算,业务部门没话语权。我跟业务部门永远在谈业务,IT是我的地盘,我觉得本来就应该这样,否则一定会影响组织的专业效率。

范脡:这个和你们的业态有关系么?比如你们是互联网业态。

乔新亮:我觉得所有业态都应该这样。

唐铭:在选择技术标准时,企业都在寻求符合自身需求且性价比优越的方案。然而,在部分公司采购制度要求,应标机会往往只有一次,缺乏快速的二次决策机制。这种流程无疑增加了中标的不可控因素,往往也就是低价中标。一般我们对某低价中标公司的技术标准一无所知,从未有过交流,心中毫无把握,废标或许成为无奈之选。但废标带来的衍生影响较大,也关乎各部门的指标,还有项目周期要求等,这些因素的叠加,无疑给IT部门和相关部门带来了大的挑战,导致使得整个决策过程变得尤为艰难。

王歆: 招标过程要考核技术分与商务分。对于成熟产品而言,商务分的比重往往较高,技术分相对低;而对于非标准产品,技术分可能会更高,商务分则稍显逊色。但能够参与投标的企业,必须具备技术分达到80以上的实力。

然而,我们偶尔也会有一点“私心”。比如,我们希望遇到技术分高达90%,即便价格高出10%,也依然希望他能够中标。招标过程中有多重角色的参与——决策者、采购者、影响者、使用者。站在乙方的立场,面对这四种关键角色,应标策略很重要。单纯依赖决策者,或许能赢得一时的青睐,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引发审计等部门的质疑与追问。

所以,中标的关键在于技术分达到80以上的前提下,赢得决策者、采购者、影响者、使用者各方的认可与信赖。

范脡:你说的综合分最高者中标是一种最理想状态,事实上有很多情况都是最低价中标。

乔新亮:用算分数的方法去中标本身就是一种偷懒行为,我认为不应该按分数来决定中标结果。

在我们公司绝对不会算分,我一定要找到最好的,就要找又好又低价的方案,如果找不到我再去做其他抉择。

王歆:请问你有没有被供应商投诉过?

乔新亮:供应商怎么敢投诉我呢?

王歆:我经常被投诉啊。

乔新亮:如果做不到,你要去想假如你是老板会怎么选?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想的是什么样的选型结果是对的。假如我是对的,就要去争,因为这个对公司最重要。当然了,因为我在公司有股权,我有权利和责任保证公司的利益。所以,要想清楚,我们是在做一个职业经理人给竞标方案算分,还是真正在为公司做事儿?我可以为公司决策者讲我选择贵的方案的原因,因此,我们的行动逻辑清晰而坚定:第一步,深入讨论并确立正确的行动方案;第二步,则是运用智慧与策略,确保这些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冯景华:我提出的建议是,对不像乔总那样具有巨大话语权的、非民营的企业,特别是决策流程较长的偏国企性质的央国企,以及招管评定分离的单位,有一个可参考的建议是查看招标办法,其中可以选定价格中值作为基准价,而非最低价。

采用中值作为基准价可以规避价格的大幅波动。因为若投标价格过低,可能导致评分也很低,因为无论是高于还是低于中值,都会被减分。

另外,在央国企的采购中,特别是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是友好的。比如如果今年采购额度中中小企业占比过小,需要承担责任并解释原因。

乔新亮:在选择中,我们往往倾向于避免错误,但这种机制无疑限制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例如,当面临价格贵10%但能够提升价值3000%的这种选择,我们难道不去选择后者吗?

在我看来,选型与投入研发的逻辑相似。投入研发时,我们需在成本与效果间权衡,选择最优解。选型也是如此,我们追求的是性价比与价值的最大化。然而,当我们谈论趋势与机制时,却往往忽视了企业创造力的发挥,扼杀了潜在的可能性,企业的竞争力也因此受损。

放大视角,我们正处于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价值。然而,某些机制却在无形中扼杀了这些可能性。例如,技术达标、低价中标的现象,忽略了技术的深度与广度。作为领导者,应洞察这一点,因为未来的企业新物种将是那些既懂IT又精通业务的领导者所引领的。

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许多企业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那些仅满足于现状、缺乏创新的企业,将很快被颠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现状,许多企业因循守旧,忽视了数字化的真正价值,这些价值往往被繁琐的流程所掩盖。

以我个人经历为例,在苏宁时,我曾按流程行事,给出意见,但最终决策权在上级。然而,我深知,真正的领导者应洞察环境,扮演合适的角色,而非盲目遵循机制。对于在座的技术负责人而言,若仅满足于现状,缺乏创新与价值创造,那么五年后,很可能面临降薪或离职的困境。因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不断创造价值,才能赢得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范脡:大家是否听出了其中的区别?作为职业经理人与作为股东或老板,在决策时的考量点是不同的。

股东和老板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往往更看重价值而非仅仅价格。相比之下,职业经理人则受到较多制约。例如,在采购时,面对“必须降价20%,否则不予采购”等要求,职业经理人可能不得不做出某些伤害到供应商的决策,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因为职业经理人无需为公司的长远利益负责。但作为股东或老板,则必须对此类问题保持高度关注。

在中国,不少企业存在类似问题,采购部门往往被要求无条件降价,如比亚迪事件般被推至风口浪尖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经济不景气时,企业为求生存,更是频繁采取这种简单粗暴的降价策略,尽管采购人员可能并不理解其长远影响。

因此,乔总之前的观点十分中肯:如果老板们都能具备相关管理知识和利益关联,那将是最理想的状态。但现实是,许多老板只精通业务,面对既要质量又要低价的双重压力,往往先选择低价。

乔新亮:在中国,许多国企因掌握着丰富资源,往往能较为稳固地运营,即便经营方式并非最优,也能维持十年、二十年至更久。这种资源优势构建了它们独特的竞争壁垒,使得某些经营决策似乎并不需要过多讨论或优化。若你身处这样的体系内,顺应既定机制,按照规则行事,或许不用追求极致也能稳步前行。

然而,当我们转向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时,情况则截然不同。在这样的市场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生存的关键。缺乏竞争力,企业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且这一过程可能会比以往更快。一旦企业倒闭,对于员工而言,未来的职业道路将充满不确定性。

因此,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选择一个有远见、能带领团队走向成功的老板显得尤为重要。

王歆:如果我突然达到乔总那样的位置,首先面临淘汰的可能是我本人,而非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遵循行业内的评估标准和游戏规则。这意味着,我可能需要暂时以一种谦逊、低调的态度去适应和学习,“先装孙子”,在逐步掌握游戏规则、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之后,我才能逐渐成为真正引领团队和项目前进的“大爷”。(未完待续)

关于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主流的to B IT门户,同时在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

后续重要活动预告:

1. 第九届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500强大会 1月3-5日,北京

国资委下属机构主办,企业网D1net承办。

约2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总裁/副总裁及部委领导

2. 全国央国企CIO及数科公司高管峰会 1月11日,北京

企业网D1net,信众智(CIO专家智库)主办

100+位央国企数字化高管

报名参会:

135 2216 6870(郭女士) sales@d1net.com

合作联系:

010 5822 1588(BJ); 021 5170 1588(SH)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