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在成为下一个移动互联网入口争夺的焦点。
但是,目前的车联网技术并未有效地实现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之间的通信,从服务商到运营商再到车企等各个环节没能很好地互动起来,另外,缺乏用户真正需要的杀手级应用也是因素之一。
车联网怎么能够走出现在的困局,找出合适的路?
在由《汽车商业评论》主办的2014第六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一场关于“喧嚣中的车联网到底要到哪里去”的讨论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
参与讨论的嘉宾是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李克强,广汽集团工程研究院电子电器首席总师黄少堂,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竹,上海博泰悦臻电子设备制造公司总经理杜平,钛马车联网有限公司副总裁陆维琦。
由资深媒体人于欣烈主持,他们就此话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车联网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广告时间
于欣烈(资深媒体人):首先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并说一说自己跟车联网的关系。
方竹(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我是方竹,国机汽车的副总,专门负责车联网。同时我还是中国车联网产业联盟的秘书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电商车联网分会的秘书长。
现在都说移动互联网叫跨界融合,我也是跨界跨得比较大:我在建筑行业干过9年;网通、联通干过9年,做到了中国网通集团采购部的第一副总;从事汽车行业马上快4年了。从2011年开始涉足车联网到现在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国机汽车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已经把进口大众车联网运营拿下来了,4月18日上线。
国机汽车去年销售额是750个亿,我们进口汽车的市场份额是19.2%,也就是说马路上跑的100辆进口汽车有19.2辆是由我们批发和零售出去的。目前国机汽车也在积极寻求转型,怎么由卖产品变成卖服务。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打造一个汽车服务平台,为造车人、卖车人、用车人服务,是我们国机汽车的愿景。
李克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我是清华大学的李克强,和总理同名同姓。在做大学老师之前,我在国外的汽车公司做过汽车工程师,回国以后一直和国外汽车公司在合作,合作内容就包括车联网。
我本身的研究方向是汽车智能化,也就是说汽车的事我明白,IT的事我也能听得懂。车联网在我们国内已经热了这么长时间了,有盈利模式也好,或者不赚钱也好,我的感觉是,对于车联网,我们各领域还没有形成共识。
车联网应该是跨界结合的产物,需要各领域的人合作起来一起探索。所以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
黄少堂(广汽集团工程研究院电子电器首席总师):刚刚看到桌子上主办方的杂志特刊《揭秘轩辕奖》,我们广汽传祺GS5拿到了轩辕奖的大奖,这里面也有我的贡献。为什么呢?这款车的整个电子电器平台架构是我从零开始策划的,并且达到了国际水平。我在汽车电子行业做了30年,其中有20多年都是在国外,基本上目睹了汽车电子从零到今天的发展。
汽车电子只是近20年的产物,跟汽车100多年的历史是不相称的。汽车电子怎么进入车联网领域?怎么反映车联网架构的优势,把它的长处发挥出来?怎么达到国际水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为此我们开发了智慧传祺系统,已经可以实现手机与车机的准无缝链接,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不仅仅把网带到车上,而且真的把车带到了互联网中。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办公室里的设备,车载T-box可以完全控制刷新我们每一个汽车元件;随之而来的一体机又把互联网带到车上,是一个完美的结合。我们有这样的量产产品,同时又迈入了车联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