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要用AI思维取代互联网思维

责任编辑:cdeng

作者:shania

2018-11-15 10:21:42

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农业、生活等领域中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今年人工智能的首要任务便是落地,细化人工智能垂直赛道,利用技术和互联网实现垂直领域的商业化是目前的AI型企业的重点目标。

本文根据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峰会论坛内容整理撰写。

互联网是前菜的话,人工智能就是主菜,它是影响力更大的一个东西。

——百度CEO李彦宏

随着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农业、生活等领域中应用场景的不断涌现,今年人工智能的首要任务便是落地,细化人工智能垂直赛道,利用技术和互联网实现垂直领域的商业化是目前的AI型企业的重点目标。作为中国最早迈向人工智能转型的企业,“all in AI”一直是百度奉行的基本战略方针。发展到现在,AI面临落地阶段,百度CEO李彦宏也曾在多个场合中透露了百度的AI落地战略。

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其实是两个时代

过去的20年中,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准确的说是PC互联网过渡到移动互联网的一个时代。但未来的30年、50年将会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人经常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甚至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是互联网的一个分支。在2018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提出:工智能不仅仅会深刻的改变、影响我们的消费领域,也会深刻彻底的改变产业、改变To B领域,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将会比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人工和互联网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时代。

很多人会反驳人工智能时代也需要用互联网,这种理论等同于互联网时代也需要用电。其实,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有一个本质的区别。拿自动驾驶技术而言,这里面主要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驾驶这个技术理论上讲可以脱离互联网,也就是说当车开到一个没有网的环境下的时候,自动驾驶依旧正常运行。今后,在人工智能的技术里面,真正想要改变产业的,改变各行各业的,会是一个非常更不一样的东西。这将跟我们过去熟悉的互联网很不一样,我们需要不断适应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才有可能抓住相应的机会。

论坛期间,腾讯CEO马化腾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人工智能,他表示:这就相当于过去有电之后,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电器,包括电脑。现在大家用上了数字化之后,再变成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再用AI,在各个行业里面得到应用,但是AI无疑是最终的一个高级的发展形态。

互联网思维和AI思维的区别

前段时间,李彦宏首次提及“AI思维”概念,他犀利的指出,互联网思维是一个过时的思维,企业的思维方式应该是AI思维。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论坛上,谈及互联网思维和AI思维的区别,李彦宏利用智能交通为例做出如下解答,他表示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抽象的思维,就像使用地图APP,根据道路APP使用量实时知道道路拥堵状况,做路线规划或者红绿灯调整,但这种抽样无法实时全面的反映当前道路状况。但AI思维则是一种全部数据化,全部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实时反映出来,并根据数据进行调整的方式,城市道路上的每一辆车位置和目的地、红绿灯前后左右的道路情况等全量的数据都要放置到智能交通的体系里面综合调整。而两者的效率也不一样,以上例子,如果采用互联网思维则可以节省10%到15%的时间,但如果用AI方式调整,等待时间则可以减少30%到40%。事实证明,这才是能真正解决智能交通和智能城市的方式。

人工智能如何融入企业战略

处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交接的过渡阶段,从一个旧的时代进入新的时代,一定要有一个新的思维,一个新的战略。站在移动互联网角度来讲,人口红利已然过去,但仍然存在很多创新的空间,未来还会出现增长。于此同时,人工智能却会带来更多新的机会。

李彦宏坦言,百度希望构建相对基础的平台,将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开放出来,供业界使用。在应用层面上,百度看好之智能家庭和智能交通,当然包括无人驾驶。

李彦宏认为智能家庭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今天到达一个节点,过去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人机交互的模式从鼠标、键盘转向触摸屏,现在人工智能阶段就需要从触摸屏转换到语音对话。语音、自然语言和触摸屏相比,是更加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在未来家庭里面,人们更各种各样的设备交互,应该是用自然语言交互的,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很大特点。

而智能交通方面,无人驾驶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目前很多公司包括OEM厂商、创业公司都在探索无人驾驶的技术。当然公路等基础设施也应该做相应的改造,路面改造需要融入更加智能的技术,才能大幅度提升人们的出行效率,即使无法完全自动驾驶,起码能够改善道路拥堵的交通状况。

现在的企业需要在数字经济时代积极的拥抱这个潮流,李彦宏认为首先是不要害怕,不要拒绝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到来。新技术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人工智能要想理解,一个词就可以了,Common Sense,人能干的,机器也能干,如果这条路想通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