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诊断儿科疾病的科研成果公布。用纳入系统的55种常见儿科疾病和部分危急重症作测试,该人工智能系统诊断准确率超过了一般年轻医生。目前,系统已经在急诊分诊、门诊中临床应用,对一些凶险的、有可能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罕见病,同样可以辅助医生诊断。
这次,真的有上规模研究实证,人工智能技术临床诊断可以媲美人类医生了。
北京时间2月12日零时14分,国际顶级医学科研期刊《Nature Medicine》在线发布了题为《使用人工智能评估和准确诊断儿科疾病》的文章。该文章由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与依图医疗等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完成。
这是全球首次在顶级医学杂志发表有关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基于中文文本型电子病历(EMR)做临床智能诊断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成果表明,以后,人工智能也能看病了,而且医术不低,拿纳入系统的55种常见儿科疾病和部分危急重症作测试,诊断准确率超过了一般年轻医生。
读懂病历诊断准确
已在医院临床使用
这个人工智能系统“医术”不低。
它看病就像人类医生一样。医生将患者主诉、症状、个人疾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信息输入病历文本,系统自动将自由病历文本转换成规范化、标准化和结构化的数据。“读懂”病历后,系统给出诊断结果。
诊断准确率还挺高。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例,对上呼吸道疾病和下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和87%,而在上呼吸道疾病诊断中,急性喉炎和鼻窦炎的准确率分别高达86%和96%,对不同类型哮喘的诊断准确率从83%到97%。同时对普通系统性疾病以及危险程度更高的疾病也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90%)、水痘(93%)、玫瑰疹(93%)、流感(94%)、手足口病(97%)、细菌性脑膜炎(93%)。
这好像有点超出我们的接受程度,但研究归研究,实践了吗?别急,研究团队还真的进行人机大战检验,后来还在医院真刀真枪临床使用了。
研究人员随机抽出12000份患儿病历,一边是人工智能,一边是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20位儿科医生。20位“参赛”儿科医生按年资和临床经验高低分成5组,结果显示,人工智能诊断准确率的平均得分高于前两组低年资医生,接近三组高年资医生。
今年1月1日,该系统在广州市妇儿中心进入临床应用,1月1日至1月21日短短20天,该院医生已实际调用它开展辅助诊断30276次,诊断与临床符合率达到87.4%。
广州市妇儿中心医务部主任孙新谈了使用体会,他说,这套系统会对疾病进行分组分类细分。比如在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这个系统会先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进行区分,再按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细分,比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