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早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创新实验室或数据科学团队,而是通过Microsoft Copilot、Google Gemini、邮件摘要工具、CRM聊天机器人以及招聘平台等深度嵌入日常工作流程。许多员工每天都在使用AI,却往往毫不自知。
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在使用带有AI功能的产品,但近2/3(64%)的人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同时,在2024年接受过培训的员工中,只有24%的人表示内容与AI使用相关,然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员工都在使用AI,而围绕其使用的恐惧、困惑以及不明确的政策,可能引发无意且意外的问题。
最终的结果是:风险暴露不断扩大、暗中使用增多,而那些看似完善的政策在实践中却几乎“隐形”。
认知是政策与实践之间缺失的环节
健全的AI政策至关重要:它们能够界定预期、阐明原则,并为负责任的使用设定边界,但仅靠政策远远不够。哪怕是最精心设计的框架,如果缺乏相应的认知和赋能投入,也可能失效。
员工无法遵循自己并未完全理解的规则。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所使用的工具中已嵌入AI功能,也不了解由此带来的责任。要弥合这一差距,不仅仅是发布规则,而需要持续的教育和情境化支持,尤其是在去中心化、节奏快速的环境中。
构建AI素养、降低风险的5个关键要点
如果员工对AI工具和政策缺乏清晰的理解,就可能导致无意误用、“影子AI”行为以及对治理框架的不一致遵循。以下五个要点有助于缩小这一知识差距,并在企业范围内建立AI素养与风险认知文化。
1. 从认知开始,而不仅仅是规则
随着生成式与预测式工具嵌入日常平台,大多数用户是在被动、无意识地接触AI。因此,任何赋能工作的第一步都必须是提升认知。
员工应通过贴近其工作流程、基于真实案例的方式来了解AI。光说“不要将敏感信息上传到AI工具”是不够的——他们必须知道什么算作AI工具、何时正在使用,以及为什么某些行为会带来风险。
从易于理解的定义入手,使用能引起非技术团队共鸣的语言,把信息传达为一种共同责任——既保护企业,也赋能员工在一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2. 让员工参与政策制定
当员工对影响其工作的工具和规则有主人翁感时,他们更容易理解、记住并付诸实践。比如,邀请员工阅读AI政策草案,并就含糊或过于技术化的语言提供反馈,不仅能激发跨部门对话,还能发现理解上的盲点,从而让最终的政策更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这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这不是一份自上而下、脱离实际的法律/技术文件,而是能真正落地的规范。
3. 用“滴灌式”方法强化学习
遗忘曲线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一小时后会遗忘超过50%的新信息,如果没有强化,一周后遗忘更多。
因此,一次性的政策宣讲或静态培训模块往往无法带来持久的行为改变。企业应采用“滴灌式”方法:通过员工常用的渠道(如邮件、Slack、Microsoft Teams或内部仪表盘),定期推送小而精的信息。
这种“微学习”方式能增强记忆,建立长期熟悉感。当结合实时工具、实际场景以及不断变化的监管风险时,它不仅是强化学习,更是战略性赋能。
4. 按角色和风险差异化培训
AI的使用场景差异巨大。开发人员利用生成模型写代码,面临的风险与市场人员使用AI写作工具完全不同;高管依赖预测分析做决策,其责任与客服使用AI聊天机器人服务客户也截然不同。
培训深度应与风险敞口相匹配。高风险岗位需要更频繁的复训或情景模拟,低风险团队则可以通过入职简报或即时提醒来覆盖。
应设计按职能、地域和工具区分的模块化学习路径。例如,欧洲员工可能因《欧盟AI法案》而需要遵守不同的透明度要求,即便使用相同的工具,培训内容也必须有所区别。
5. 衡量完成度,也要衡量理解度
培训成效不能只看完成率。完成模块并不等于真正理解。任何赋能计划中最大的警示信号是“沉默”——如果员工不提问、不反馈、不表达疑惑,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并未真正掌握。
衡量应结合定量和定性指标,例如:
• 定量指标:完成培训的员工比例、学习时长、与AI工具或政策相关的服务台工单数量
• 定性指标:培训后的反馈调查、新工具试点小组的讨论、团队主管的非正式反馈
这些信号有助于企业尽早发现知识缺口,并调整沟通方式,同时支持一种更具适应性的治理方法——教育与监督伴随AI在业务中的普及而同步发展。
将认知转化为运营优势
随着AI持续融入日常工作流程,企业必须投资于认知、理解和行为转变,以支撑AI治理,这意味着要把AI素养视为一种企业核心能力,而不是合规清单上的勾选项。
无所作为的风险在于:无意误用、不一致的执行、日益增加的合规风险,以及对新技术信任的流失。但机遇同样巨大。通过帮助员工识别、质疑并负责任地使用AI,企业不仅能降低风险,还能让员工以清晰和自信来推动创新。
AI赋能的真正目标,不只是避免错误,而是为企业在AI驱动的未来铺就成功之路。
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头部to B IT门户,旗下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