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无数办公室和家庭工作室里上演。AI工具承诺能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但对很多人来说,它们却成了提高生产力的最大障碍,起初看似无害的尝试,很快就会变成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的无底洞,让个人和企业损失数百万。
作为本文作者,我得承认自己也掉过这个坑。这个月,我震惊地发现自己已在AI工具上投入了四位数的大笔资金。许多小额投资——比如这儿花20欧元买积分,那儿花50欧元买高级订阅——到月底一算,总额惊人,让人大开眼界。
与赌博的相似之处
这段经历让我想起了自己玩《魔兽世界》的日子。那时,我整天泡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忙着打怪、组队、做无尽的任务,月费让我沉迷其中。为了确保装备精良,我甚至花钱请所谓的“中国打金外挂”在我工作或睡觉时给我的角色刷虚拟金币或升级,我完全失去了对金钱和时间的概念——幸运的是,我及时醒悟了。
过去和现在的相似之处令人胆寒,两次都是看似无害的小额支出,两次我都忘记了时间,还自以为在做有意义的事,实际上只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唯一的区别是,如今的成瘾行为被伪装成了“职业发展”和“为未来做准备”。
这个问题很复杂,一方面,面对AI的飞速发展,我们想“紧跟潮流”,另一方面,不断尝试新工具却导致了一种现代形式的拖延,它隐藏在“继续教育”的幌子下。一位用户在Reddit上这样描述AI图像生成器Midjourney:“它就像创意老虎机,是我用过的最让人上瘾的工具。”
与赌博的相似并非巧合,AI公司使用的心理策略和赌场如出一辙:
• 低门槛
• 不可预测的奖励
• 承诺会有重大突破
初步研究证实了这些后果,例如,OpenAI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发现,ChatGPT的重度用户会出现戒断症状,脑子里时刻想着AI,忽视实际工作和人际关系。被宣传为提高生产力的工具,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它成了数字干扰,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
拖延悖论
现代职场给我们出了一个悖论:我们忙于使用各种生产力工具,结果反而没了生产力。
这种现象甚至有个名字:“工具跳转”或“新奇事物综合症”,每天,市场上都会出现新的AI应用。Product Hunt、领英和科技博客不断向我们承诺革命性的突破。“这款AI将改变你的业务”“改变一切的工具”“终于:真正有用的AI”——这样的标题激发了我们对创新的渴望,同时也让我们害怕错过。
低门槛让问题雪上加霜,大多数AI供应商为他们的工具提供免费试用或廉价的入门套餐。“只是快速看一下”又不用花钱,但这种看似无害的表象具有欺骗性。时间就是金钱,我们花在测试新工具上的时间,本可以用来做实际工作。
一个典型例子:一位营销经理发现了一款用于社交媒体帖子的AI工具。他花两个小时了解它,又花三个小时设置,再花四个小时进行初步测试。一天下来,他在这款可能再也不会用的工具上投入了九个小时。
特别阴险的是,很多人即使没有生产力,也觉得自己很有生产力。心理学家称之为“伪生产力”——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却自以为在做重要的事情。
积分:成本陷阱
AI工具的融资方式同样狡猾,隐藏了真实成本,和赌场用筹码一样,AI供应商使用积分、代币或点数,这种与真实货币的抽象隔离降低了心理门槛,导致用户花费超出原计划。
典型场景:你花20美元买了1000个积分,听起来挺划算,但你很快发现,更复杂的请求消耗的积分比预期多,一张高质量图片要50个积分,一篇长文要100个,几个小时后,积分用完了,但你没达到预期效果,于是你再买——又花20美元,接着再花20美元。
这种小额交易策略源自游戏行业,在心理上非常有效,小额支出感觉无害,但很快就会累积成大笔金额,许多用户每月在AI工具上的花费超过了流媒体订阅费用——自己却浑然不觉。
特别成问题的是,定价往往不透明,生成图像到底要多少钱?一个复杂的文本查询要用多少代币?大多数供应商故意让这些信息难以获取,用户“凭感觉”购买积分,希望它们够用。
结果质量参差不齐,让成本陷阱更加严重。并非所有AI输出都有用。通常,你得尝试多次才能得到正确结果,但每次尝试都要消耗积分,一张可用的图片可能很快就要消耗200到300个积分,尽管供应商宣传“每张图片仅需10个积分”。
一位自由设计师说:“我只是想试试Midjourney,月底一看,我在大部分用不上的图片上花了180美元,我的Adobe Creative Suite订阅费还更便宜呢。”
企业受影响尤其大:如果多名员工同时测试不同的AI工具,成本很快就会达到四位数。
多巴胺循环
我们的大脑并不适应数字世界,曾经帮助我们生存的机制,如今却被用来对付我们。
关键在于多巴胺:与普遍看法相反,这种激素不会让我们快乐,而是让我们渴望更多,因此,多巴胺不是在我们得到奖励时释放,而是在我们期待奖励时释放,点击“生成”前的那一刻,比结果本身更令人兴奋。
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不可预测的奖励会引发最强烈的多巴胺释放。如果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赢,兴奋感就会一直持续。AI工具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张生成的图片是精彩绝伦还是平平无奇,这种不确定性让你欲罢不能。
问题在于,大多数结果都很一般,就像老虎机上的小赢,但偶尔,你会体验到“中大奖”的感觉。一张完美的图片,一篇完全契合需求的文字,这些难得的成功激励我们继续尝试。
AI的人性化加剧了这一问题,像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被编程得尽可能像人类,它们使用表情符号、提问,似乎还表现出理解,这让它更具吸引力,人们与这些系统建立关系,仿佛它们是真人。
OpenAI和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证实:频繁使用ChatGPT的人会对AI产生情感依恋,他们时刻想着这项技术,不能用时就感到不适,忽视真实的人际关系。
孤独或对工作不满的人风险尤其高,他们在AI工具中寻求逃避现实,AI不会评判,随时可用,总是提供反馈,这可能导致一种拟社会关系——对一个人工实体的单方面情感依恋。
在AI时代保持生产力
解决方案不是完全避开AI工具,这项技术为生产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巨大潜力,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有了正确的策略,你就能享受好处,而不会陷入时间和成本的陷阱,以下是一些建议:
• 设定明确界限。提前决定你想在AI实验上投入多少时间和金钱,把它当作娱乐预算——设定固定限额,不要超支。
• 区分有效使用和拖延。每次使用AI前,问问自己:“我是在解决具体问题,还是只是出于好奇而尝试?”如果没有明确目标,就放弃。
• 安排固定时间进行AI实验。例如,周五下午一小时,除此之外,禁止使用AI工具,使用计时器和限制屏幕时间的应用程序来帮助你保持专注,你的大脑需要时间来处理结果。
• 专注于少数经过验证的工具,而不是不断尝试新工具,在测试下一个工具前,先成为某个工具的专家,质量优于数量是关键。
• 衡量实际收益。记录在AI工具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记录你用它们取得的具体成果,你会惊讶地发现,成本效益比往往是负的。
• 对于企业,制定中央AI战略。与其让每个员工随意尝试,不如让几位专家评估新工具,为整个团队提供经过验证的解决方案,这能节省时间、金钱,避免混乱。
• 学会接受一般结果。并非所有AI结果都必须完美,很多时候,“足够好”就够了,完美主义是过度使用的驱动力,接受AI工具只是工具,不是奇迹机器。
• 多样化你的技能。不要只依赖AI进行创意或解决问题,也使用传统方法,用纸笔画画,不借助AI写作,通过与真人交谈来解决问题,这会提高你的技能,减少依赖。
• 对聊天机器人要特别小心。把它们当作工具,而不是“朋友”,不要告诉机器人私密细节,遇到情感问题,向真人——朋友、家人或治疗师——寻求帮助,AI可以提供信息和灵感,但无法替代真实的人际关系。
AI工具已经到来,并将长期存在。未来属于那些能明智使用AI的人,这不意味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这些工具,而是要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使用它们。质量优于数量,策略优于混乱,生产力优于拖延——这是成功使用AI的关键。
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头部to B IT门户,旗下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