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2014中国国际金融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同时,第十五届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于28日-29日召开,和讯银行对论坛进行全程图文报道。渤海银行风险管理部资深高级经理张羽在论坛上表示,要谨防大数据陷阱。大数据是量很大了,但是里面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模型的表现不好。关键一点还是传统银行的精髓,不断更加深入了解客户,洞察客户的风险行为。这个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挖掘的工具,去制造出更好的模型。
以下为嘉宾发言全文:
张羽:非常容幸能够参加今天的金融展,有幸聆听今天上午几位专家嘉宾领导的精彩演讲。我的题目也是互联网风险管理,跟杜行长的思路差不多,但是由于之前没看到这次论坛的情况,因为之前看到论坛的演讲顺序我放到第五个,就是很难讲。我想就是很多内容跟其他商业银行想法和互联网金融企业想法相关。集中精力梳理一下我们在长尾时代的新常态与平常心。来之前我的同事给我的准备很多丰厚的素材,包括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内涵、意义。主要介绍历史沿革,我们两种发展的趋势,互联网金融的意义所在,它的特征以及将来的业态。也讲到了互联网进锐的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我们的价值主张,杜行长有一页PPT跟这个一样,战略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等等等,非常相似,不再赘述。
下面我想还是重点聚焦在现在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下一步我们将演变成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传统的金融业以及我们的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将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这样的市场里面我们如何相互共同的发展。特别是风险管理是一个我们大家都很关注的今天上午的重要课题,我们将以什么心态面对。
刚才杜行长讲到长尾时代,我相信大家都清楚,这里不再赘述长尾是什么,十年前美国人发现一个理论,就是我们说的非主流市场加在一起,销售渠道,管理成本降到足够低,销售渠道足够好,非主流的市场总和将赶上我们主流市场,甚至超过主流市场。这样的背景下,回到金融领域,传统的银行业做的就是这样头部的客服,如果横轴比喻成风险,越靠右边风险越大,越靠左边风险越小。纵轴是我们的收益,传统的银行业肯定关注是头部,因为我们传统银行业吸收公共资金,必然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承担巨大社会责任,可以在我们的日程表上,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永远是这样三个排序。有人说传统银行业是嫌贫爱富,这也是他的天然属性使然。互联网金融时代到来的时候,杜行长说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更是一个移动支付时代,我们觉得除了移动支付之外,还有信用风险,我们的网上授信,互联网授信,互联网信贷其实也是未来一片蓝海。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尾巴很长,从这几年的历史发展来看,特别是去年元年来看,我们传统银行业也在向蓝海进军,逐渐开拓新的市场。我们互联网企业也在逐渐的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我们的产品更好的体验,和我们传统业务逐渐渗透。
这种博弈过程当中,我想今天突出长尾新常态,也是想主要的风险下一步的来源恐怕是来自蓝色区域的长尾。因为长尾是非主流市场,可能是传统的金融领域。虽然有比较强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长期的实践和丰富经验。但是毕竟在更多的经验是基于头部的红色区域,对尾部的非主流客户,原料传统意义上难以获得金融产品支持的,难以成为金融产品消费的群体,我们对他的行为并不了解,站在传统商业银行视角上并不了解。站在互联网企业的角度,这个对客户行为渗透了解和精准刻划恐怕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我想什么会变成新的常态?普惠金融、长尾风险,长尾风险主要是在互联网风险、金融风险、支付层面风险。我本人来自渤海银行风险管理部,主要是从事信用风险管理。不管是现在的P2P平台还是重筹,还是各大商业银行普遍推出自己扩展自己的网络渠道,作出自己的P2P,基于现有平台的业务已经涉及了信用风险。我们这两年也出现了P2P平台的跑路,实际信用风险已经非常充分的暴露了,实际上未来还将暴露更加频繁。
我们风险来源主要来自蓝海部分,一片蓝色海洋,我们向往,但是我们也不需要投入资源了解他们确保安全。在新的时代,长尾时代,毋庸置疑我们的创新不仅仅是会不断的创新,而且创新的速度会越来越大。我们的客户的体验会逐步升级,而且升级速度也是越来越大。各个行业之间,包括我们传统的银行业、保险、证券,我们移动运营商、互联网电商等等行业之间的融合也会更加深入,突出代表就是各宝宝类产品。进门的时候高兴看到今天入场的时候有一面墙是渤海银行的天级宝,我们也在试水互联网跨界产品,我们也在和传统的银行卡相互绑定。不仅能实现宝宝类产品的收益,而且能实现传统银行卡的便捷。在这个合作、融合的过程当中会有在各个战场领域里的博弈。
安全领域,前面几位都提到安全问题,觉得安全除了软件、硬件、网络的安全之外,其实更值得担忧的是我们将来数以亿计的个人客户的隐私安全,特别是当我们的收入信息被采集以后,我们的地理位置被采集以后,我的支付习惯行为被采集以后。虽然我们每次信息采集都会有非常严格的隐私保护条款,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应用分几个层次。第一是满足最初交易目的的数据应用,第二个层面是当来自四方八面数据相互整合起来,因为大数据不光是大,重在全。当我全方位数据在整合起来以后,即使每一个数据都是匿名,很多研究已经表明当数据整合起来之后完全可以做到精准。像在座大家听演讲的时候,可能你要拍照片,来的时候要查地图,偶尔发微博,发微信。其实我们都在不断的在传递我们的信息。在将来互联网金融时代,还会传递我们进信息、财务信息,个人隐私可能作为一个新常态,我们要重新认识什么是隐私。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可能是无所谓这些,我们个人消费的维权一时也会加速提升。
损失事件,刚才提到了许多基于信用、信贷的平台、公司、业务多出现了问题。老百姓习惯刚性兑付,昨天买了一套房,今天涨价了,我很开心。昨天买了一套房,今天跌了200块钱,我受不了损失,在开发商售楼处。银行卖理财产品,不保收益,收益兑付兑现了,大家很开心,大家不说法。一旦真的不保本,银行门前一定出现和谐问题。类似这样的理念冲击,我觉得对中国的人民群众将是需要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新常态,要有一个金融教育必修课。什么是风险?我们投资风险在哪里?这点必然一个新的理念回归。
监管强化,我们不去讨论,学界可能有两派观点,互联网金融创新要保护他,要不要监管问题,我们不讨论要不要监管问题,因为肯定是要强化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在监管强化过程当中,将来作为新常态,我们看到监管强化是在不断的进行。但是要平衡好如何利用强化监管保护我们金融体系的安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群益,同时又适度包容我们的创新。我想简单梳理一下长尾时代我们面临的新常态。
风险管理的平常心,我们面对这么多的新常态,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我们都是经营风险,没有风险,没有收益,风险总是伴随。风险经营好坏决定我们金融企业的成败甚至是生死。所以风险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蓝海时代或者是长尾时代仍然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可否认大数据、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很多理念和技术手段革新,方法革新,风险管理在长尾时代确实要积极的应对,主动去变以适应新的环境,特别是新的客户群给我们传统风险管理手段带来的挑战。但是这里想说明一个观点,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思想、精髓在新时代仍然可以发光发热,仍然是要坚守。这是从两方面梳理,时间关系不太展开了。
从内部环境来讲,客户的选择我们仍然把他作为首要问题,我们要有风险偏好。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这样的道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客户,即使是普惠金融,也要根据自己企业所拥有的数据,去想更合适的客户。第二我说信息对称和全流程管理,其实风险就是由信息不对称,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客户,不了解一个客户,不做这个业务。如何了解这个客户?我们的大数据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很多客户行为的挖掘去了解客户的行为,认识客户。但是我们也要注重特别是涉及到信用风险领域,也要跟传统银行一样,有贷前贷后的全流程管理。
否则的话,信用风险往往会失控,会传染到其他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互联网时代我们系统性风险,相互传染的概率非常之大。所以将来我想在新的时代,做好信用风险管理不仅是某一家或者是每一家企业的职责,更是适合我们整个金融体系安危的一个重大职责。我这里当然还有资本的约束,全面风险管理还有风险文化与三道路防线建设。
我这里提一点对大数据的认识,刚才赞同咱们前面专家提到的,对大数据其实他可以作为很好的工作参考,颠覆我们很多过去风险管理的方法。但是我想提醒各位同仁一点,也要防范,谨防大数据陷阱。什么是大数据陷阱?我们知道当数据量,数量级从几十条、几百条、几千条、上万条的时候确实我们可以挖掘出很多的规律来,但是有一点不知道大家清楚不清楚,如果数量级扩大,原来很多相对小数据情况下不相关两个变量或者是多个变量,在大数据里面会变得更加相关,相关性更加显著。
比如谷歌在08年的时候开发一个非常有效的预测流感的模型,比美国官方的防御机构早两周,他是基于大家在互联网上的搜索的文本来进行规律的挖掘。早两周识别出流感将要在哪个地方爆发,在全球引起冲动,在后面几次流感里面他的模型表现越来越弱,甚至对某些流感是挖掘不对,表现不对。专家分析为什么?因为当时挖掘的时候主要偏向还是旧数据,在数据里面挖掘,而没有找一些预防专家,缺乏行业知识。这个模型当然也有客户在这个好玩,在网上随便试,把数据搞得很乱。大数据是量很大了,但是里面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模型的表现不好。警惕大数据陷阱,关键一点还是传统银行的精髓,不断更加深入了解客户,洞察客户的风险行为。这个基础上结合大数据挖掘的工具,去制造出更好的模型。
从外部环境来看,我们要顶层设计,各种关键制度的安排,比如说风险隔离制度。资本约束,一些行业自律,准入资格,征信,要防范风险,除了金融机构本身要做好工作之外,还要建立征信体系,这样可以让将来的金融信贷产品,网络信贷产品的消费者提高他的违约成本,只有这样风险才能更好的防范。信息披露与市场纪律监督,风险教育与金融知识普及。
可能这些内容跟前面嘉宾演讲高度重合,但是依然想强调这些没有什么新鲜的,都是我们传统银行天天在做的,非常期望把这些东西分心给在座的诸位,因为我们认为抱有这样的平常心,在互联网金融到来的时代我想我们作为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金融的网络化,往这个方向走。我们要革新,更要坚守,尤其是我们的技术和方法,坚守的是我们的思想。作为我们网络金融化,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要有更大的数据,数据与数据之间跨界整合,带来新的价值的爆发,借鉴传统的商业银行的金融管理的思想和精髓。两种不是截然对立,更不是野蛮的竞争,我觉得在新的时代,非常希望能够看到,也相信会有这么一天我们两个方面,两种会有序共生,携手进化,最终达到我们的目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