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大数据”当不敬老的“挡箭牌”

责任编辑:editor004

2014-09-21 16:58:36

摘自:中老年时报

现在不少网站热衷于通过网络对养老问题进行民意调查。面对这些只能反映部分状况的调研结果,却让一些年轻人产生严重的误读,进而引发家庭纠纷。原来,陈某的父亲盼望儿子儿媳和自己同住一段时间,好让家里变得热闹一些。

现在不少网站热衷于通过网络对养老问题进行民意调查。不过,面对这些只能反映部分状况的调研结果,却让一些年轻人产生严重的误读,进而引发家庭纠纷。

不想同住有数据证明

近日,在上海市某区的诉调对接中心,市民陈某因为要不要与父亲同住的问题,被自己的父亲“告了”。

原来,陈某的父亲盼望儿子儿媳和自己同住一段时间,好让家里变得热闹一些。由于长年独居,他的沟通能力比较差,所以不愿直接向儿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想通过打赡养官司的方式,和小两口多见几面,并期望他俩能“了解”自己的想法。

但是,陈某却提供了近期某机构公布的相关数据和案例,称现在愿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不足两成,那自己为何还要与老人同住。陈父“奇特”的起诉理由与陈某“奇特”的“论据”,令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大跌眼镜”。

两代人需要用心交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大数据”侵入日常生活的趋势不可阻挡。专业人士认为,一些人在面对“数据”时仅以相关报告中少数专家的简单解读为依据,无视老人的个体需求与特点,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而且,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儿女们都要以“孝心”为准绳。

上海闸北法院陈丽萍法官表示,很多老人之所以“不愿和子女同住”,其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有的子女在生活上过于频繁地向老人求助;有的老人缺乏和家中小两口和谐相处的能力。对于个体家庭矛盾,如果没有正确引导,误读“数据”的年轻当事人只会就事论事,从而激化矛盾。

心理咨询师潘义文说:“有的报告说近四成子女不会定期看望老人,但这不意味着社会逐渐认可这种行为,儿女们更不能将此作为不愿‘常回家看看’的‘挡箭牌’,而是应当思考如何从我做起,避免此类现象进一步蔓延。”在潘义文看来,上述现象还反映出这些年轻人在精神赡养方面做得很不够。“没有和自己家中的老人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交流,当然不会明白他们在想些什么,这样一来,对数据的误读也在所难免。”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