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车品觉,为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据委员会会长、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为《信报》撰写专栏「全民大数据」
现在这种识别人脸新技术,就可让我们更準确地知道这个顾客到底是谁,这对零售业是相当重要的。(http://pixabay.com/图片)
我跟很多香港人一样,对自己的身份感觉比较模煳,出生于香港,成长于英国,求学于欧美,移民于澳洲,工作在内地,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我不爱传统教育,喜欢自娱自乐,一般以产品人自称。
从小到大,我有一个怪癖,喜欢用一切工具希望未卜先知,所以爱上数据。我的生活可说无数据不欢,一看见数据就会联想各种可能性,若把我形容为「数据极客」也不为过。所以在这个专栏中,我很想与大家分享我所看见的大数据,希望把看似复杂的Big Data变成轻鬆的话题。
工作以外,我相信人生需要自利利他才会快乐,所以组织了一个桑珠助学的专案,希望为改善藏区儿童教育贡献微薄的力量。
人脸识别助提升服务
做我们数据科学的行业,必须对世上新科技有很大的幻想能力,才能把数据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关联起来,举个例子:国内一家智能硬件公司,告诉我他们已经具备比海关更精準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在客户一进门的时候就进行人脸识别,从而知道他到底是熟客还是新客。听到这里,我联想到在美国出差时,去了一家卖保健品的零售店,售货员居然跟我说:「我能要你的电话吗?如果你给我电话号码,我就给你打个九折。」我跟她说我是国外来的,要了我的电话也没有用。店员说:「无所谓,只要你给我电话号码,我就给你折扣。」
这两件事看起来好像没什么联繫,但恰好说明了零售业的痛苦。现在每天这么多人在零售店进出,只有小部分熟客是你的店员会认得的,而你对大多数顾客的识别都是空白的。现在这种识别人脸新技术,就可让我们更準确地知道这个顾客到底是谁,这对零售业是相当重要的。
试想一下,如果人脸识别成功的话,当客户一走进店,我就知道这个人上次看了什么没买,最后买了什么。从这些歷史数据,我就可知道他喜欢什么、他想要什么价位的东西。
凭行为数据找差异
有了这些判断之后,店员就不用再像以前般,每次都无聊地对顾客说:「先生,我能帮你吗?」而是可以直接跟顾客说:「最近有几款新的东西我想你可能会喜欢,你要不要看看?」这会大大影响到今天门店服务客户的方式。
若再向前一步,我们能不能凭客户今天到你店里的行为,来发现客户今天的行为和歷史行为的差异,来判断我们到底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呢?这往往是具备了数据能力的电子商贸在做的事情,但未来线下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我们可想像一个奇妙的画面:你是一个每天上班前都需要一杯咖啡的人。有一天你拿着手机,定位讯息告诉Starbucks,你正走向他们的店。而当你一踏进Starbucks,他们就已经準备好一杯热腾腾的Latte在等你。当然也有可能今天你不想喝Latte,想要一杯不一样的饮料,这时Starbucks早已知道,并向你作出推荐。这种本领在过去的零售业是很难想像的,但数据若能应用到这个地步,就是零售业梦寐以求的境界了。
因此,跟传统思维不一样的是,每当收集数据或识别数据的新科技出现之时,传统行业也可能因此增添无数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