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11月3日讯(记者 张艳玲)11月1日,第五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暨“大数据+三农”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陈宝峰、段晓明、李建玲、雷玉山、杨宝祝、赵宏友、常务理事刘玉祥等出席会议,副理事长吕建秋、杨立新主持会议。
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农高委)、中国农村科技杂志社主办,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有限公司承办,中国果酒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协办。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兵友指出,农高委主要服务地方经济、支持产业发展。今年是改革之年、是大数据快速发展之年,农高委应发挥作用,在大数据高速发展背景下,推动科研成果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结合。
大数据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杭州数聚云计算有限公司董事长章建文认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痛点,农业相较于其他行业信息缺失、利用率不高。目前,农业大数据在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生态环境、农资流通、农产品价格等方面可以快速发展。
龙信思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春玲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应“做大数据,卖安全菜”,即利用大数据构生鲜物流新生态,建“鲜联网”。
中国包装和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研究员李世岩认为,食品加工装备与“三产融合”发展优势明显,“同样的一颗马铃薯,加工成淀粉价值可升2-3倍,做成薯条价值提升5-8倍”。
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金融博士刘亚平认为,业态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主因,在共享经济时代下,企业通过共享可在短时间做到行业“巨无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除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发展以外,还应加强产品品质管理,以优质品质赢得市场。
今年该种什么?这是农业生产中一直困扰农民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该问题或许可得到解决。廊坊市大华夏神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建玲认为,相对于农业信息化,农业大数据可以大显身手,搭建信用农产品产销供应链平台,让农产品获得消费者信任,以市场导向解决“种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