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工信部响应“十三五”纲要,发布《大数据产业规划(2016-2020年)》以来,各级单位全面部署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在政府方面的积极引导之下,大数据在中国获得良好发展的温床。经过一段时间的开放建设,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已逐渐从点状探索进入面状辐射阶段。据相关报告披露,16年,全球的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约为300亿美元,2000万人民币左右,同年,光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69亿人民币。
大数据产业现状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正在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而其中大数据彻底改变了商业竞争的本质。围绕数据而产生的各类环节产业生态开始应运而生,从零到壹,从无到有,不断壮大,集群式发展已经初见成效。
就目前看来以围绕数据形成的大数据核心业态连同大数据促进产业集团发展到数据联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生产,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三个层面构成了我国大数据产业链的主题结构。其中我国大数据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圈中,渗透零售、能源、农业、汽车等各类行业领域,其中行业服务以金融、医疗和社交三大行业领先。
数据资源跨界聚集,寡头生态规模初显
在政策红利的背景之下,资本开始不遑多让,自2012年以来,大数据领域融资金额总量逐年攀升,单笔额度居高不下,产业开始向成熟期过渡。其中,一线城市仍是大数据发展的主要地区,大数据项目融资事件多聚集于北、上、广等主流城市。目前,大数据金融行业融资火爆,各行业中只有人工智能行业融资项目数方能和金融行业比肩。在金融资本的加持之下,数据资源开始呈现跨领域聚集,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拉开寡头竞争的序幕,在过去几年中,百度、腾讯和阿里开始大面积布局生态业务,跨界涉足其他非主营业务,以民生、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和休闲娱乐等板块开启企业多维度、全方位的扩展布局,更加精准的建立客户画像,摸准市场用户需求。
尽管,大数据在资本加注下,表面形势一片良好。但对于行业而言却依旧不容乐观。首当其冲的便是数创企业。“大数据”概念日益火爆,不少伪数据企业开始滥竽充数,不仅影响了数创企业的市场,还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另外,除了“伪数据”公司的干扰外,真正的数创公司还面临着有数据源、优秀人才等都被寡头企业所垄断的难题。为在寡头生态中获得一线生机,不少数创企业开始从垂直行业细节中出发,有意避开寡头领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勉强占得一席之地。但无法改变的现实是,未来的数据资源仍旧将会是行业巨头的主场,寡头生态无可避免。
无处不在的数据未来
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总裁王叁寿曾公开表示过,凭借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和企业数量,中国将会在未来数字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成为数字大国。未来,大数据应用将无处不在,而大家对大数据应用也会像上网一样,实现随时随地无障碍应用。正如王总所说,大数据产业在未来将会持续增长,并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关联技术,加速向更深层次延伸渗透。其次,大数据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也会突破壁垒大量驱动以制造行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最终推动产业生态体系迈入成熟和完善阶段,实现产业深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