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通过与滨海新区密切合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当时其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1206万亿次。此后,凭着自主创新掌握的核心关键技术与深厚的工程经验积累,科研人员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了“天河一号”的重大技术升级与综合优化,将峰值速度提高了2.89倍。“天河一号”工程办公室主任李楠研究员向记者介绍:“‘天河一号’从一期系统升级为目前的二期系统,并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实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提升和综合优化。”他说:“‘天河一号’升级后的系统,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高速互连芯片,该芯片性能是目前国际高端商用产品的两倍以上,使得CPU之间的通信速度大幅提升;而中央处理器也首次部分采用了自主研制的‘飞腾-1000’芯片”。
一般而言,随着运算能力的提升,计算机系统的体积规模会相应扩大,通信路径延长也会造成系统性能相应下降。为此,科研人员在短时间内相继攻克通信延时、通信干扰、通风散热、电源配送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天河一号”组装密度大大提高。记者走进位于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一层的主机房,穿行在由140个机柜组成的“天河一号”的十三排机组中间,丝毫感觉不到传统计算机房的震耳轰鸣和燥热空气,这正是由于“天河一号”采用了“冷冻水密封风冷装置”,将每个机柜单独密封冷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升级后的“天河一号”,持续运算性能提高了3.55倍,而机柜只从113个增加到140个机柜,也成为世界上最小巧的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