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9月以来,忙于转型的IBM不断成为新闻的焦点,也让业界对其未来的走向充满了好奇。9月底与联想正式未完成x86服务器业务的交接,可以说是年初该事件初始发布的一个收尾,而真正引起业界新的猜测热情的则是10月20日,IBM宣布将芯片制造业务(IBM称之为微电子业务,Microelectronics Business,在财报中称之为半导体OEM与制造业务)移交给著名的芯片代工厂商GLOBALFOUNDRIES,之后的21日IBM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其利润大幅度同比下滑99.6%,只有1800万美元。两个只差一天的新闻,激起了很多舆论的声音,其中一个主要的讨论方向就是IBM的芯片业务的未来发展以及IBM硬件到底还行不行,今后还会卖哪部分业务。
有关IBM最新一季度的财报解读,我不想再多言了,这方面的金融与财务专家已经分析得很透彻了,其中的重点就在于:IBM这个季度的持续运营业务净利润实际为34.55亿美元,然后对冲了34.37亿美元的非持续运营业务净亏损,所以最终的净利润才为1800万美元。这里所谓的非持续运营业务(Discontinued Operations),可以理解为是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也就是说在主营(连续经营的)业务方面IBM并没有亏损,但在资产处置与相关业务终结方面,则出现了34.37亿美元的税后净损失,而这与剥离芯片制造业务有直接的关系。要知道,这次剥离的操作不仅仅是IBM要在未来3年内支持15亿美元给GLOBALFOUNDRIES,还包括IBM原有的完整的半导体工厂与相关的数千个专利组合,以及5000余名IBM的员工。在这次交易中,IBM并没有得到一分钱,所换来的是未来10年的处理器供货保障。
事实上,2014年前9个月,IBM的非持续运营业务的净亏损额为36.98亿美元,只是在第三季度出现了34.37亿美元的巨量亏损,大家想想都能明白,就主营业务而言,以IBM现有的实力,即使IBM CEO罗睿兰女士一个季度啥也不干,仅凭业务惯性,IBM也不可能在一个季度里亏掉这么多钱。
好啦,有关财务方面的分析就此打住,我们还是看看IBM这次到底卖掉(或者说倒贴出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
IBM为什么要卖掉芯片生产业务?
在历史上,IBM的半导体生产工艺是业界非常著名的领导者,老一些的IT人士都应该记得当初AMD在对抗英特尔时,就获得过IBM的大力支持,其所提供的SOI(硅绝缘体)技术让AMD的Athlon家族受益匪浅。但是,由于IBM半导体工厂长期以来主要为自家产品服务(POWER处理器、System z处理器、PowerPC处理器以及相关的外围芯片等),基本上并不像代工市场开放(当时的AMD有自己的半导体工厂,它也是如今GLOBALFOUNDRIES的前身),所以当IBM自有产品逐渐被边缘化之后,其半导体工厂的收入也必然每况愈下。这一过程大家不难体会到——2005年,苹果公司弃用IBM与摩托罗拉生产的PowerPC处理器,全面改用英特尔的x86处理器生产新的苹果电脑;2006年,索尼公司推出第三代Playstation游戏机(PS3),采用了IBM、索尼、东芝联合开发的Cell处理器,而这个处理器主要就是由IBM生产,而当时其他两个主流游戏机任天堂的Wii与微软的XBOX 360也都采用PowerPC架构的主处理器,一时间IBM成为了游戏机界背后的老大(虽然IBM并不负责为任天堂与微软供货)。然而到了2013年,新一代游戏机上市时,大家发现x86成为了索尼与微软新的选择;2009年,随着英特尔新一代Nehalem架构至强处理器(至强5500)的上市,存储系统中的主控CPU也加快了脱离PowerPC的步伐,时至今日这一市场的主流系统已经是x86的天下。而IBM自家的POWER服务器,其出货量在2011年第一季度之后也不断萎靡,到了2012年第1季度则呈现零增长,从此往后就再没有正增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