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兴的遭遇只是中国通信行业“芯”酸往事的缩影。中国的通信产业起步较晚,早在二十年前,中国甚至连通信设备都要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奇贵,服务也不好,通信外企在中国市场大赚特赚,通信外企的员工真的是工作轻松、收入奇高,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后来,中国涌现出了像中兴、华为这样的优秀企业,它们从代理做起,然后照猫画虎做研发,自己设计开发通信产品。终于渐渐地,中国的通信产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尤其是这几年,勤劳的中国通信企业开疆扩土,将市场的战火烧到了国外,产生一批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在与外企的竞争中毫不逊色。中国的产业价格便宜,好用还稳定,服务还好,非常具有竞争力,它们很快将战火烧到了美国的后院。中国不仅可以出口丝绸、小工艺品,也可以出口附加值高的通信产品,中国俨然成了一个科技强国,这令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感受到了危机。不过,这其中暗藏着巨大风险,就是芯片,几乎所有的通信产品核心芯片都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在大力售卖自己通信产品的同时也养肥了美国那些芯片企业。
一片小小的芯片就能让一个年销售收入近千亿的企业进入困境,这就是芯片的力量。其实不能小看一片芯片,一个芯片内部包含了太多的技术内容,需要高精尖的生产工艺,需要芯片功能设计技术的积累,这些都是我们所不具备的。而和通信行业相比,通信芯片在我国起步更晚,受限于生产工艺,国内生产的很多通信芯片技术上缺乏竞争力、技术不过关,这让很多大型通信企业不得不用价格更高的国外芯片,从而确保产品质量。中国走过了几年艰辛的“芯”路,在“芯”的道路上前进得并不够快,这是因为芯片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需要太多年的积累,不是通过模仿,抄近道就能追赶上的,需要的是长年累月的研发投入,不断地试错,才能开发出来。芯片的研发需要太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这正是中国欠缺的地方。中国的企业都喜欢去赚快钱,一两年投入没有产出后,往往企业就会陷入难产境地。而在国外,这种对芯片的研发设计投入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其后面有雄厚的资金支持,这类企业往往也会被投资者看好,接收到很多的投资,让企业可以长时间生存下去。
这几年,中美贸易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纷争不断,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触及了美国的底线,作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美国要捍卫自己的科技地位,形成对全世界的领先态势,一山难容二虎,显然其不希望中国的出现,所以在贸易竞争领域尽可能地去保护本国的利益,换位思考如果领先的是我们,我们也可能会这样做。所以,谁也不要埋怨。有句话叫“落后就要挨打”很有道理,没有人会可怜你,只有想办法让自己变得强大,才能不受制于人。好在,我们已经出现了一些通信芯片的企业,它们设计的芯片已经开始在一些通信设备上使用,并且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但要在国际环境中成长起来并不容易,不仅要面临激烈市场竞争,还要冒着他国政府可能发布禁令的风险,这是所有行业中,在国际市场上发展最难的,是科技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谁能掌握科技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是世界的新霸主。中国的芯片产业,尤其是通信芯片也在紧锣密鼓地发展着,虽然与国际高水平企业还有较大差距,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以往的“芯”酸往事就要翻篇了,让我们的通信企业摆脱他人的束缚。
发展芯片确实不是喊几个口号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具备这样能力的企业本就不多,再加上生产工艺基础水平的不足,就算能设计出一流的芯片,也只能生产出三流芯片。中国本想通过收购方式,将国外的芯片技术买过来,为我所用,结果到处碰壁,出再高的价格也买不到,只能收下心来闷头自己搞,也许别人已经走过的错路,我们也要统统要走一遍,这条路虽然很艰辛,但是必须要走,否则永无出头之日。这里再一次回想起来,这些年发生的“芯”酸往事,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芯片产业的信心,我们需要中兴、华为这样优秀的通信企业,我们更需要海思、展讯这样的通信芯片企业,从“芯”出发。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