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下的大数据 —— 2015北京部委央企及大型企业CIO年会系列分享之五

责任编辑:曹建菊

作者:曹建菊

2015-02-05 10:45:00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O2O的成功者其实他是属于深刻了解线下业务,同时具有互联网创新精神的人。

导语:年关已近,年的气息已浓!那抹中国红,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带着温暖!IT人,在冷静中进行着思考,在思考中拥抱热情!

2015年1月31号,由企业网D1Net主办的 “2015北京部委央企及大型企业CIO年会”现场,火红的福字挂满会场,灿烂的笑容洋溢,各行各业CIO老朋友们相聚一起,在分享,在讨论,即轻松也严肃。

的确,互联网冲击下,CIO们的工作如何开展?传统行业在大潮冲击下如何应对?大数据到底怎样得到应用?而在这所有的变革中,CIO自身如何得到发展?“新常态下变革中的IT和CIO”----此次年会的主题,极好顺应了当前CIO们的深度思索。

此次CIO年会,邀请了大量来自政府以及一线的CIO到场,在国家战略层面、云计算、大数据、CIO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以下为万达集团电商数据部原总经理郭炜的演讲:

上图为:万达集团电商数据部原总经理郭炜

郭炜: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我给大家分享的东西更加互联网化一点。我今天跟大家分享四个话题。第一、O2O的大潮。第二、大数据不止于大。第三、大数据和云服务的关系。第四、潘多拉的魔盒。

O2O的大潮

第一、什么是O2O大潮,2014年叫做O2O的元年,各种各样的O2O企业蓬勃发展,在我看来,O2O主要就是抓住了懒人经济这一点。比如我这里列出很多创业企业,大家说懒的出去吃,可以用饿了么,如果你觉得做菜做的不好,可以用手机一划,请一个大厨到你家做饭。如果你懒得收拾家,有非常多的家政服务,你手机一点,第二天阿姨就给你上门做服务了。如果你懒得开车,非常火的快的打车,易道,滴滴打车,包括喝了酒以后,可以找E代驾等。如果懒得去医院,也有像春雨,可以手机点一下,第二天就有人上门给你做按摩。包括现在广告里做的特别火的,还有像懒得买菜的等等。

在去年其实出现了大量的O2O企业,它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个是现在的传统互联网已经转型到移动互联网。那么,在过去的时候,大家去想,做线下服务的时候,手机移动端现在已经没有了,阿姨到你那儿做服务,服务完,直接就可以跟你当面做结算,以前这件事情必须在电脑上做。移动互联网现在越来越发展,O2O这件事情才相应的进步了。

第二、O2O的地方,大家都说要做去中介服务,要做一些增值服务,它通过O2O这个平台,把过去咱们觉得很麻烦的东西通过这个平台做转化,提供更多的便利。

第三、所有的O2O企业都是非常的垂直,非常专注,是小而美的互联网创新的模式。在这个大潮之下,所有的传统企业也全都动起来了,像去年万达电商,海尔电商,上汽电商等等。其实传统企业做电商的时候不外乎这三条路,和在座的老总当年做CIO一样,就是你是自建的还是购买的,跟这个思路有点相似,只不过每一个公司用的方式不一样。比如万达、海尔,都是新建一个公司,叫做自建。比如万达集团刚刚购买了快钱,因为互联网企业是有基因的,而传统企业这些基因是缺失的,这些渠道也是没有的,不如买一个,直接放进来整合我的业务。第三、就是通过孵化,很多传统的金融企业,他在做互联网的时候,会直接孵育四到五个团队,就像创业企业一样,给你相关的资源,给你资金,给你人员,四个方向,最后哪个方向跑赢了,用重金推广,最后也可以把自己的创新做出来。

究竟怎么做呢?我借用一个图来说明。大家可以看到A、B、C、D四个象限。从A说起,自己的企业你是主流机构负责,原来的流程都是原有流程,但是发现这个工作量非常大,要从一个新的部门运营你新的所谓电商或者O2O的团队。但是,像美的,原来企业流程还是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做一个简单的门户,比如做一个网站。B、跨机构项目组,C这个流程,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我原来的业务可能和现有的业务已经不一样了,比如我原来做线下的只是卖一些生活服务,现在线下要卖商品,可能有相关的运营,相关的物流等等,有新的流程,我必须要成立一个新的机构,然后筑起一个团队,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D是成立一个新的品牌和新的考核。

互联网创新的三个关键

最终,无论怎么样做创新,每个企业做自己的互联网区域触网的时候一定要从这三个关键来看:

第一、我们要看自己企业的流程,新的企业和原来企业的流程如何?我的资源是哪些?我的企业过去核心竞争力,哪些资源是我企业本来就有的,哪些是将来线上能够带来的。价值观就是我的企业原来是什么样的,对于新的互联网,触网O2O无论是部门也好,新建公司也好,它的价值观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第一个企业自身考虑的。

第二、从用户角度出发。最终用户,无论是2B,还是2C,最终用户他需要什么,我们能给他带来什么东西?哪些是他需要的,这是从用户角度出发。

第三、核心价值,每个企业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我自己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和别人哪个地方不一样,哪些地方是我的优势。去年有很多互联网企业把自己的传统企业都去互联网化,都做自己的电商,但发现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一些问题。

跟大家分享一下大家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一、利益关系,传统企业有新的电商部门,或者新的电商公司。这个电商团队和自有团队之间是什么关系?我原来新建的电商业务和原来自有业务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使用新建的电商渠道和原来自有渠道之间是什么关系?作为管理者,必须把利益关系想清楚,因为任何一个部门,一个公司它之间一定是在商言商,一定是给对方有利益,或者有好处,他才能支持你做线上或者线下的推广,如果没有利益,这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过度管理。大家其实都是各行各业企业里面的专家,咱们的经验原来都是自上而下的,因为我在这个行业我很熟悉这个行业,对这个行业的决策和经验,保证我做的这件事情一定是正确的。所以,在过去传统企业我们做管理的时候都是自上而下做管理,其实电商领域是有用户导向的。无论屌丝经济也好,懒人经济也好,其实是由底层的产品经理通过他对最终用户的想法想出这个产品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在网上做整个的运作。所以它的互联网创新的时候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向下的。作为管理者,我们都希望能够很好的把电商这件事情做好,所以我们会花很多精力,不断的去看他自己原来电商发展的如何,应该怎么去做,反而大家会发现,可能过渡的管理,越管理这件事情可能越偏,因为最终作为互联网来讲,它是要接触最终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咱们原来想的管理者的这些想法,所以第二个注意点是过度管理。

第三、价值观。其实价值观体现在很多方面。在过去的时候,作为咱们传统的CIO这些老总们,都知道犯错这件事情是很可怕的,一旦出错了,肯定要被说。但是,在互联网里面,它不怕犯错,包括现在互联网企业出类拔萃的这些企业其实都是不断试错,错了没关系,再调整方向,它会不断的调整方向,最终耦合这个方向再前进。而在传统企业,可能觉得这件事情试了三个月错了,这帮人都换掉了,所以这样其实是对整个价值观有冲击的。我们需要能够说服老板,其实对于互联网来讲错是正常的,错了以后,要不断的迭代和修改,才能产生新的价值。

第四、O2O。我其实一个“O”写的很小,另一个“O”写的很大。小的是Online,大的是Offline。因为大家都知道,最近做这些电商会引进大量的互联网人才。互联网人才其实他原来就是完全做线上这一块,他的观念改一个业务流程很简单,找产品经理,把这个业务改一改。实际上做O2O的时候完全不是这样,因为我们真正在线上改一个流程,可能线下推广的时候,可能是一千家商铺,可能两万的门户,或者是几万个销售人员他自己的流程发生变化。所以,在这个变革的时候,可能比当年CIO们做ERP,做推广可能还要更加艰难。是因为它真的涉及到整个企业当时的利润产生的流程,而不是原来ERP只是生产的这个过程中。

特别是像现在大家都是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在去发生一些变化的时候,可能除了流程本身的变化,还会面临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船大不太好掉头,船小才好掉头,所以这个领域大家都会遇到O2O的问题。

所以,我用传统企业转型总结了一下这个PPT。如果我们做的不好,传统企业转型的时候可能就会遇到困难,会死掉。第二、如果我们找到用户的关键点,我们在线上聚了这些人气,其实它是可以极大促进线下的这些交易的。第三、如果作用O2O转型的是我们真的发现在O2O里用户的痛点,O2O是一个万亿级的商业模式,我们真正找到一个商业模式,肯定是原来传统企业转型的一个盛宴。所以,这是我对O2O传统企业转型的一个粗浅的理解。

我用乐视CTO袁斌的一句话总结一下O2O,他说:“打败海尔的搞不好是优衣库,打败西门子的搞不好是家乐福”。我非常赞同刚才王总说的,我也同样认为O2O的成功者其实他是属于深刻了解线下业务,同时具有互联网创新精神的人。我刚才自己讲了讲O2O大潮下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也是比较短浅。

大数据,不止于大

所以,我后面讲讲我自己的老本行。主要就是O2O下的大数据。O2O跟大数据最近大家炒的非常火,前面宁主任也提到,国家这块也对大数据非常的专注。第一个我的观点就是叫做O2O的大数据,不止于大。为什么?第一、技术大。什么叫技术大?我的大数据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把企业的数据仓库建起来,大数据就有了?其实对真正的传统企业来讲不是。我的观点是如果要把真的一个企业的大数据做出来,互联网思维来讲,就是把你的企业现象得变成一个互联网。怎么去做呢?

第一、能够实时的采集企业内部生成的所有数据,所有数据包括所有接触点的数据,比如呼叫中心,比如售卖点,比如刚才我们提到的工业4.0。就是你企业当中每个流程当中的每个细节数据,你能够实时采集到云端,这件事情做好,这个是大数据做的第一步。

第二、前面提到你要采集数据,里面一定要提到我相信在未来两到三年非常火的技术就是物联网。

第三、物联网技术才能把原来传统企业里想的这些东西互联网化,待会儿我会专门讲讲物联网和智能硬件的部分,后面会给大家详说。

第四、知识库和数据挖掘的技术。为什么叫知识库?因为过去大家都是做大数据,做数据仓库,大家知道数据仓库要做清晰,但是在大数据这个环境下,大数据的特点就是数据量非常大,如果按照原来传统的观点把这些数据做加工,其实失去了数据本身的价值。

这里面我们会用到比如像知识库。大家知道比如零售我们会买一些衣服,这些衣服的名称可能千奇百怪,都是不一样的。品类,如果是第三方商家,我们很难约束,可能品牌名字就乱七八糟。怎么把这两个品牌名字当成一个呢?其实这里面就会用到知识库里实体识别的技术。比如两个实体名字不一样,但是可能这两个东西完全是一样,通过他的相关性,还有购买的相关性,和在大数据的内容我们理一理,这样才能不使得原来我们采集到的这么多大数据都留在我们所谓的Hadoop平台上,或者其他的平台上。这是在O2O大数据,传统企业大数据的时候,技术本身是大,已经不是过去我们想的亲自加工,也不是过去所想的单纯建一个Hadoop平台,这是第一个数据大。

第二、范围大。因为在座也是各位老总,我正好做一个小调查。多少位老总在看微信朋友圈的时候看到微信的广告?多少老总看到了宝马的广告?多少老总看到了沃尔沃的广告,有多少老总看到可口可乐的广告?大家会发现,腾讯做用户推荐的时候,他也是用了大数据技术去推送适合的人群来推送这个广告。包括我,包括以前我的老板,我们都看到了可口可乐的广告。是他腾讯的技术做的不好吗?不是,因为腾讯有很多我的朋友和同事,数据挖掘做的非常好。是因为腾讯有的数据都是交往圈的数据,聊天数据,他通过这个交往圈的数据和聊天的数据定位是不准确的,因为它这个数据尽管大,但是有价值的东西非常少。所以,这个里面会提到一个东西,像腾讯这样的企业也会缺其他的数据。

大家以前听到一个概念,我们会打破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我想经过接近十年的数据仓库的建设,每个企业自己的数据仓库应该建的非常好了。但是,在新的大数据的环境下,其实我们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是没有的,但是我们每个企业成为了一个信息孤岛。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给最终的消费者,或者给商家提供相关信息的时候,它一定是缺失的,所以就会出现像腾讯推荐广告这样的东西。

我自己的一个观点,在未来,可能几年内,我的理解一定会出现大数据联盟,这种大数据联盟是基于传统企业原先自有的数据,所有的明细不会分享给其他企业,但是会抽象到某一个层次,再和其他企业做互动。在大数据的联通之下,有几种方式达成。一种就是服务购买,也有去做并购,去投资,这个数据其实是企业需要的,我花钱把它买下来。第三、数据的交换,在咱们企业的某一个层次,将我们自己的数据和另一个企业的数据在某种层次上达成互换,这样我才能够给对方和我们自己产生更大的价值。所以,我的观点是在大数据这个环境下,未来一定会产生大数据联盟,大家知道像腾讯、百度、万达合作,这些合作之后,大数据会进行互换,或者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互换其他的数据,这是我在大数据范围大的上面来说的。

最后,展示大。在大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展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数据量非常大,已经不是过去咱们看到的报表,它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数据,我怎么能够把它非常好的展示出来,这个其实是一个挑战。我们目前其实在国内也都在探索当中,只有把数据展示好了,让大家都了解大数据了,大数据才能发展的更好,这是刚才提到的大数据不止于大这个观点。

我最后也总结一下大数据不止于大这一块。首先,企业的大数据一定不是BI,也不是Hadoop,也不是数据仓库。我用四个字来总结企业大数据。就是快广专深。快,就是实时处理,能够实时把产生的数据传到大数据平台上。广,就是除了企业内部的数据之外,还有企业外部的其他数据,也许是大数据联盟,也许是通过互联网,也许是通过其他。专,就是数据挖掘,我们用到专业的数据挖掘的技术。深,就是把大数据这个技术深入到企业非常明确的流程。

第三、大数据和云服务之间的关系。刚才宁主任也好,孔总也好,都说到云服务的观点。为什么我觉得大数据将来回归计算和云服务捆绑到一起是非常有效的。第一个观点,因为在未来几年之内,我相信物联网会极大的发展。物联网指的是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这些手机,手环,智能门锁,智能设备。随着他们的这些发展,大家会发现真正的去采集,我们去找这些用户,它的这些数据已经不是过去从企业自己的内部系统里面收取。那么,它已经是从外面的这些互联网上面把原来归属到咱们企业的这些设备的数据采集上来。那么,它一定是通过互联网到云端,这个云端如果企业自己自建,可能会有一个麻烦。如果有第三方的云服务,可能会好一些。

第二、对于数据来讲,是企业的命根子,不能把这些数据外露,这是每个做CIO,或者做相关数据专家的基本观点。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加密技术已经由软件变成硬件了,大量数据的算法、加密,公钥,私钥,能够实时的加密和解密。它的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原来把咱们不放心的这些数据放到云端,第三方把数据下载下去,没有密钥还是不知道这个数据是什么。所以,随着加密技术,软硬件的发展,把数据存到云端,变成一种趋势。

第三、挖掘服务。这些挖掘服务本身挖掘的人才是很稀缺的,是在目前来讲很难找到做数据挖掘算法非常好的。每个企业其实把这个东西像知识库,像刚才说的这些算法,每个企业都做一套其实是一种浪费。我必须要提供一些云服务,就是云的挖掘服务,能够基于这些数据做一些相关的处理和提取,最终是一个共有的服务,能够直接共有,这样其实是省了企业的成本。

第四、Hadoop技术。刚才我提到大数据不止于大。我们真正做大数据的时候,无论企业内部的数据,同时我还会把互联网上很多相关的新闻、点评等等这些相关的数据都会卡到我们自己的大数据平台上。那么,对于每个企业来讲,如果都把这个Hadoop都划一遍,其实是很难的,能把它整合好,放到云端,给所有的企业提供服务,这对咱们自己来讲是一个好处。

第五、开源平台的维护,大家知道Hadoop  、Store都是开源的,如果我们现在把它做成咱们企业的大数据平台,其实它从把这个平台建起来,到真正能使用起来,它中间有一段距离,这段距离,至少我建团队的时候发现不得不找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专门对Hadoop技术做相关的维护,或者封装。而且大家知道Hadoop被互联网炒的人才非常贵,对我们来讲,其实是比较大的负担。所以,我的理解,是将这些开源的平台,包装成大数据相关的服务,在上面提供相关的大数据服务,可能对咱们企业来讲会更加便捷。

最后,大数据联盟。因为在大数据联盟的时候一定会存在第三方让我和另一家企业交换相关的数据。这个数据肯定是在云端的。所以,我在这里面,我的观点是在未来的几年里,大数据和云计算,和云服务一定会整合到一起,然后给咱们的企业提供咱们想要的东西,能够让咱们更加便捷的节约成本,来提供这个相关的大数据加工的内容。

大数据的潘多拉魔盒

最后一个,我说一下大数据的潘多拉魔盒。大数据的潘多拉魔盒是什么?大数据的潘多拉魔盒是智能硬件,这是我的观点。大家知道大数据的潘多拉魔盒是什么?打开以后可能出现108个妖怪,或者108个精灵,打开之后我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说智能硬件会加速整个大数据的产生呢?我这里面先给大家举个例子。

大家知道,像万达在所有的广场部署了智能WIFI。智能WIFI其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后来有更智能的分析。每个人装上,你进了哪个店,行走路径是什么?刚才买了什么东西,吃了什么饭,看了什么电影,实时数据都可以传到云端。其实它是通过智能WIFI,以及后面一系列的智能硬件实现的。给大家看一个图,这个图是我一个个人画像,其实是我原来在某万达广场做的一个测试,我在九毛九吃了一个饭,看了一部电影,这是我在每一个不同门店停留的时长。加上我自己相关的消费,我提取出了个人画像,你们发现我这个人是喜欢动作片,我经常去KFC解决我一些吃饭的问题。

那么,根据这些智能硬件,我能看到这个人在哪儿?你刚才买了什么?你过去的偏好是什么?我能够通过数据挖掘算法,能够猜出来你可能要买什么?最后会形成一个什么呢?就是你在这儿逛了逛街,四五点钟了,他给我推两个,我过去很喜欢吃,但是现在还没有吃的优惠券给我,会促成相关的交易。这只是举几个例子。

大家说有了这些就完了吗?其实不是。大家都是喜欢做技术,前面微软发布了一个智能的眼镜,跟Google  Glass有点类似,这也是一个智能设备。它会变成什么样的?其实光是一个眼镜可能不稀奇,但是当智能硬件加上大数据这件事情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像刚才宋研究员提到的人脸识别,现在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基本上在这种光线下识别率达到90%以上,这可以出现一些什么情况呢?过去怎么去逛商场,你进一个商店的时候,售货员会先看你,这个先生穿的西装的品牌是什么?先估一下我的客单价,再问你这件衣服怎么样,看你的喜好偏好,然后他会不停的给你拿,做各种各样的推荐。

这时候如果有智能设备和大数据结合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当你刚刚进了这个商店,服务员看了你一眼,他会说,先生您又来了,您上次在我们这儿买的裤子怎么样,我们这边有新款,您看看如何。我问过相关的同事,还有自己的朋友,他们有两个反映,第一反映,吓我一跳,什么都知道。第二个反映,像85后,90后的这些同学,他们觉得特别流行。给这些消费者服务的时候,你会感觉这些人享受的服务,只有那些可能在新光天地,如果你是那儿的老客户,他才会向你推荐。而现在每个服务员,基于大数据都能够给你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有了这些东西,我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潘多拉魔盒呢?大家可能会感觉到,有了这些,个人隐私该怎么办?我基本上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地理位置,自己的所有这些东西现在全都暴露到云端了。所以,在这里我叫隐私2.0。过去咱们隐私都有自己才知道,别人不知道。现在我们会用微博、微信,我们会用各式各样的百度地图,现在的隐私已经不只是自己,还有云端的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大的企业他知道你的隐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好这个隐私。因为我知道国家目前关于保护个人隐私只有一个条例,就是身份个人信息和银行卡的信息是需要保护的,但是交易的行为轨迹这些都是没有,处在一个模糊地带。所以,怎么样处理好这样的一些数据,怎么样处理好这个关系?我也自己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到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用一个字把这个方法给大家共享一下,那就是“道”。

为什么叫“道”?在这种环境下,作为每个公司的高管或者CEO一定要有道,企业不能直接售卖每个人的直接信息。现在在国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条件下,我觉得一定要用“道”这个字把握自己权衡大数据的情况,也把“道”这个字作为我收尾的这个词。对于企业的O2O转型和未来企业的发展来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定把整个企业权衡好各方面的关系,权衡好消费者和目标企业的关系才能达到更好的发展,今天我的分享就是这些,谢谢各位!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