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畅谈GE Predix兴衰给大型企业带来的启示

责任编辑:shjiaz

作者:查士加

2021-12-07 13:46:15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企业网D1Net CEO范脡与某大型石化企业CIO余斌、炽橙副总经理(原中南集团CIO)邓铭川、某汽车行业IOT总监Steven(化名)、吉利学院智能科技学院院长易勇,以“工业互联网的坑VS机会”为主题,针对工业互联网主要的痛点和难点、Predix的兴衰给大型企业带来的启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由企业网D1Net、中国企业数字化联盟、信众智CIO共享平台共同主办的2021工业互联网CIO大会及《2021工业互联网白皮书》发布会于10月22日在浙江•嘉兴顺利召开。在圆桌讨论环节,企业网D1Net CEO范脡与某大型石化企业CIO余斌、炽橙副总经理(原中南集团CIO)邓铭川、某汽车行业IOT总监Steven(化名)、吉利学院智能科技学院院长易勇,以“工业互联网的坑VS机会”为主题,针对工业互联网主要的痛点和难点、Predix的兴衰给大型企业带来的启示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2021工业互联网CIO大会圆桌讨论环节

在GE最初的设想中,Predix是一个与手机应用商店类似的平台,里面有各类软件应用可供工业客户下载,只可惜GE的愿望至今未能达成。曾经的Predix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争相效仿的标杆,2018年以来,频繁曝出GE将卖掉Predix的传闻。如今,老牌工业巨头GE将被拆分为三家独立的公司,分别专注于航空、医疗和能源,标志着这家拥有近130年历史的美国工业巨头走向了分裂。这一令人沮丧的消息仍然可能影响国内对工业互联网发展前景的信心。为此,2021工业互联网CIO大会的圆桌讨论环节,特意针对“Predix的兴衰给大型企业带来的启示”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GE Predix的兴衰给大型企业带来的启示

炽橙副总经理(原中南集团CIO)邓铭川认为,凡事都有两面性,GE以及英国石油等企业,未来的生态链与投入产出之间的差异巨大,西方企业缺乏从战略平台和体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中国企业则相对务实,更善于从时间轴的角度制定和调整战略。邓铭川建议:企业在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过程中,应首先考虑自己的强项,站在企业战略的角度思考未来的技术变革,务实地思考各项投入的核心价值,先去解决核心的关键问题,再去考虑看板、中控大厅一类的面子工程。

邓铭川提到,对于GE Predix这样站在金字塔塔尖上的企业而言,其系统必然是重的,因其需要对整个产业中的生态进行完整的把控,同时也将对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像中国南车对高铁,国家电网对高科技技术的投入以及中国平安对AI技术的投入一样,全球领先的企业在投入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而金字塔腰部和腰部以下的企业,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都将产生更有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

而某大型石化企业CIO余斌则认为,Predix的致命伤是没有从生态化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虽然自身投入巨大,但是Predix在横向输出时,与其同类型的竞争对手会担心是否有后门,因此不会采用Predix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而跨行业输出又不具备行业优势,只能走向衰落的结局。在他看来,企业的信息中心主任和CIO有着很大的不同,不仅是中层与高层岗位上的不同,最大的差异是前者更关心技术,而后者还需要关注战略、资源、生态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尤其是生态,在未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以某石化企业的数字孪生项目为例,该项目一不缺资金,二不缺人才,之所以采用11家单位共建的形式完成,就是充分地考虑到生态建设的问题。大企业能自主研发的系统、平台就不与外部的供应商合作,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大企业在短时间内研发出的产品未必拼的过供应商二十年的积累。余斌强调,建设产业生态,与项目管理的逻辑相似,那就是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企业在搭建IT体系架构时,只要把握标准、掌握基础平台,其余都可以交给生态中的合作伙伴,这样不仅能做的更好,还能走的更长远。

余斌以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企业树根互联为例,其背景是三一重工,如今早已独立出来,转型成为多家企业共建的股份制公司。通过不断融资,原始企业所占的股份越来越少,独立出来的企业对于同行业来说将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可以合作的生态伙伴。如今,腾讯、阿里、华为都在谈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华为的理念是“上不碰应用,下不碰数据,专心做平台”,其实就是充分考虑到了生态的多元化问题。

某汽车行业IOT总监Steven对余斌的观点深感认同,他认为,Predix的失败在于未与行业中的生态充分结合,工业互联网很难形成产业化的标准,中国市场尤其如此,因为中国的大部分制造企业处于底层,更注重如何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迎合某个企业的标准进行实际操作。因此,他建议企业一定要找准自己的用户、用户画像以及市场,用更具针对性的方案迎合市场和用户。

工业互联网的痛点与难点

Steven认为:首先,工业制造业企业的系统,MES占比最高,技术体系做的过于庞大、完整,报表很漂亮,很多功能都是为领导而设计的,但是对于制造业底层的工作人员来说,过于繁杂的体系很难使用,使其难以在行业中拓展。他劝谏制造业企业在系统投入的方向上不能一味地跟风痛点,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

余斌提到,工业互联网的痛点是平台建设,无论是大企业建平台,还是小企业用平台(上云),各有各的阻力。大企业建平台的阻力是投入,以中石化为例,在工厂未建任何系统之前,要先投入数千万搭一个平台,很少有企业愿意做这样的投入,大部分企业的做法是组建3-5个人的小团队,用三、五个月时间搭一个轻量化的平台。还有另一种方式,例如某石化企业的数字孪生项目,通过申请国家项目基金,不仅搭建了数字孪生平台,建设了整个园区的三维数字工厂,还建了很多应用,余斌建议企业结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大趋势,解决巨大的成本投入问题。

另一层阻力来自老板的意识。像中石油这样的国企,将几十套系统打散做平台,能够获得高层的认可,但是在民营企业,老板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会有一些顾虑,担心一旦平台出现问题所有工业应用将全部停止,认为单独建一个系统、保留一些信息孤岛反而更保险,这是领导层的认知阻力,需要CIO通过耐心的沟通、制定方案让老板树立信心。

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完成后,数据和模型方面的问题已被解决,但是效率和效益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余斌强调,CIO一定要联合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一系列数字化项目进行效益的量化,用数据证明数字化工作取得的价值。

在吉利学院智能科技学院院长易勇看来,制造业企业的员工大多数是机械或制造专业出身,对信息化、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算法等知之甚少或一窍不通,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未能与产业结合,缺乏应用场景与实践,教育与产业脱节的现象始终存在。为此,易勇提出了“平台+模块+插件”的培养模式,面向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能力。

IT对外赋能的过程中面临哪些困境?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最终企业都希望能够通过平台对外赋能,为行业提供服务,这就涉及到了投入产出比与回报的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如何说服目标企业接受,如何量化目标客户收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邓铭川认为,这涉及到商业模式以及营销过程,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帮助目标客户解决问题,成本、价格和技术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如果不能对客户产生高价值,其必然不会为先进的技术买单。这好比氧化铝的电解,需要催化剂、温度和时间三者保持和谐状态。

在余斌看来,驱动力有三种类型,一是需求驱动,二是感情驱动,三是利益驱动。需求驱动最为简单,当需求明确时,只要找到痛点,解决问题即可。但是在央企或国企,当各个部门的思维已经适应了传统的工作方式,没有需求时,就需要感情驱动进行数字化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酒桌文化。最后是利益驱动,对于民营企业的IT部门而言,最终目标是要从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成为实打实的效益部门,也就是利益驱动。

Steven面对的都是利益驱动型的企业,他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被问到的问题往往非常实际,虽然量化的指标并未落实在书面上(例如节约多少成本、解决多少人工),但是最终这些老板都会对这些指标一一校验,因此,Steven认为打响品牌的关键还是产品的生命力和价值。目前,很多企业做工业互联网依靠政府补贴和融资,但是每家企业都有定制化的需求,目前来看名和利不能双收。企业可以通过产品的云化提升产品的利润和生命力,从而实现盈利,但那需要一段时间,现阶段仍未出现这样的案例。

5G+工业互联网适用于哪些应用场景?

结合项目亲身实践的经验来看,余斌指出5G+工业互联网在场内物流、码头和安全巡检等领域都有很强的应用场景。余斌提到,“我们一直在思考,5G作为无线信号,多少会受一些干扰,在工厂里,能拉光缆、双绞线的场景何必要用5G呢?实际上,5G有其特定的移动应用场景,例如机器换人、AGV、无人码头、无人驾驶等等这类移动场景。”

某石化企业的生产线24小时不停产,每天从车间运往码头的PTA高达2-3万袋,负责吊装的叉车司机高达几百人,每位叉车司机需要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才能达到熟练水平,由于长时间工作,职工的离职率非常高,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移动物料机器人(AGV)来解决这一问题。

移动安全巡检也是非常典型的应用场景,在石化行业加氢工艺中,由于原油中含硫,加氢后产生的硫化氢是有毒有害气体,因此无法用人工巡检,只能采用机器人巡检。过去巡检只能传输简单信号,随着5G技术的加持,可通过5G实时传输高清视频,并且通过云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动态识别,将生产安全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