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关键字列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据统计,2019年,中国出海企业数量超7000家,涉及游戏、零售、媒体、高科技制造以及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近年来全球消费者数据泄露事件有增无减,迫使多国颁布更为严格的个人数据保护法规。
北京时间1月24日凌晨消息,本周二,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宣布为了响应欧盟即将于五月份生效的新隐私法规,Facebook将让其20亿用户更容易地管理自己的个人数据。
有关方面有必要根据近期曝光的案例,来一次全国性的排查,看看还有没有哪些部门或领域在“坐等曝光”。这些泄露背后更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很多公共部门根本没有个人隐私保护的意识,是属于“本能犯错”。
当越来越多的传统家居制造企业试水智能家居,在迅速抢占市场后,功能外的较量也应提速升级,注重研究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为未来的市场角逐打造更强大的竞争点。鉴于智能家居是新兴产业,相关标准和监管难免滞后,因而,促进和规范其发展是一道综合课题。
在信息高度互联的时代,有关部门还要从自身出发,重视那些无意中的信息泄露,学会在“隐私保护”框架内实现“信息公开”的目的 信息保护又成了焦点。
几乎相同数量(87%)的消费者表示如果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做到客户数据的有效保护,他们就会选择其它供应商。除了达到法律法规要求的条条框框之外,企业还应更加积极主动地管控网络安全与客户的隐私风险。
近日,澎湃新闻相继披露了吉、湘、鄂、浙、闽、苏、桂、陕等多所高校官网存在泄露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就有媒体报道,中国互联网用户普遍缺乏隐私保护的意识,很多人愿意用个人数据来交换网站提供的服务。
每年频发的数据泄露事件总会带来一些教训,其中一条就是,无论何时开始采取数据保护措施永远不会太晚。对大数据云供应商提供的数据隐私和安全级别进行审查。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创新动力的同时,对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03年以后,随着联邦贸易委员会对隐私保护监管兴趣的衰退,以及相关立法政策环境变化,隐私保护行业自律开始走“下坡路”。
近期,微信进行了版本更新,所有进入iOS 6 5 16 、Android 6 5 14最新版本微信的用户,在首次登入微信时,会收到一条必读消息《微信隐私保护指引》。官方表示,保护用户隐私,是微信一直坚守的理念,《微信隐私保护指引》让这份保护更清晰透明,让你在微信里的隐私更安全。
四川大学网络安全学院执行院长陈兴蜀建议,在授权以前大家要“留个心眼”,评估一下自己是否一定需要使用这项功能或APP。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主任魏昊则指出
24日,由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标准委指导开展的隐私条款专项工作公布对首批10款网络产品和服务评审结果。长期以来,部分网络运营者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普遍存在擅自扩大范围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私自共享、转让个人信息等问题。
中国科技界的两大巨头撕起来了,这次为的是用户数据。华为表示,所有用户数据都属于用户,而不属于微信或是荣耀Magic,该公司在荣耀 Magic 设备上处理用户数据之前经过了用户的授权。
微软发布基于以太坊的保密联盟框架 以增强隐私保护和运行灵活度
微软日前宣布,该公司已经发布了一个基于以太坊的协议——保密联盟(Confidential Consortium,简称Coco)框架,企业和大型组织可以通过Coco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处理信息,以增强隐私保护。
7月18日晚间消息,2017首届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在杭州召开,论坛上芝麻信用宣布正式设立首席隐私官一职。据介绍,首席隐私官将在产品中引入个人信息保护部署,并将不断提高员工隐私意识和培训教育。
7月19日,百度网盘正面进行了回应,称“用户在选择把数据上传后,网盘会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不进行公开分享,绝不会被他人看到;创建加密分享,文件也绝不会被搜到”。在百度网盘的用户协议中的“隐私保护”部分也有相关提示,并且呼吁用户在选择分享时设置“加密分享。
个人信息保护不能纯粹指望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 在当下中国,对个人信息的各种商业利用已远远走在了隐私保护前面。大数据算法在商业应用中一骑绝尘,说明在个人和商家的博弈框架内无力解决好隐私保护问题。
EFF发布“2017科技企业隐私保护排行榜”:电信运营商表现糟糕
周一的时候,电子前沿基金会(EFF)发布了《2017 科技企业隐私保护排行榜》。Google、微软、Facebook 和苹果均丢掉了一颗星,而作为五大科技企业中垫底的一位,亚马逊竟然只拿到了两颗星。
大数据征信是指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征信模型及算法,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整合和挖掘,多维度刻画信用主体的违约率和信用状况,形成对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
印有消费者隐私信息的快递面单将逐步淘汰,升级为更安全的隐私面单。专家表示,快递业务量每年都在增长,快递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性和频率呈高发态势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