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让车联网变得更不简单

责任编辑:editor03

2014-08-25 13:48:05

摘自:慧聪网

去年圈内有篇热议的文章,叫《汽车业门口的野蛮人》,讲述了互联网企业对汽车业的觊觎与渗透,同时也把整车厂面对移动互联时代的焦虑刻画的入木三分。

去年圈内有篇热议的文章,叫《汽车业门口的野蛮人》,讲述了互联网企业对汽车业的觊觎与渗透,同时也把整车厂面对移动互联时代的焦虑刻画的入木三分。如果说2013年,“野蛮人”还只是倚在门口张望,那么时至2014年的今天,“野蛮人”已经毫不客气的在客厅里找了个舒服的位子坐下了。

盘点2014年的全球车联网市场,俨然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们表演的舞台,聚光灯下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而被喧宾夺主整车厂们倒成了观众,一个个站在台下心里五味杂陈。

废话少说,先来围观一下“野蛮人”都干啥了:

谷歌:2014年1月,谷歌联合通用汽车、本田、奥迪、现代等车厂以及英伟达在消费电子展(CES)上宣布成立“开放汽车联盟” (OpenAutomotiveAlliance)。6月26日,GoogleI/O大会上,Google确认发布汽车操作系统AndroidAuto,将Android系统体验搬到汽车平台之上。除了提供导航、通信、音乐服务以外,AndroidAuto还开放SDK吸引更多应用针对车内环境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Google还同步宣布OAA扩容,汽车品牌会员达到28家,而技术会员达到16家。

苹果:2014年3月3日,苹果借日内瓦车展正式发布CarPlay。车载的CarPlay系统对接用户iPhone,帮助用户在车内更好的使用iPhone上的地图导航、电话、短信、音乐等服务。已经有5个整车品牌计划在2014年内推出搭载CarPlay系统的车型,另有24个品牌宣布将在未来支持CarPlay,阿尔派和先锋还将针对存量车市场推出后装的CarPlay车机。

百度:2014年4月21日下午的百度硬件峰会上,百度发布了第一款智能互联车载产品“CarNet”。百度CarNet瞄准存量车市场,主要由其合作公司钛马车联网来做硬件以及大部分软件,百度LBS部门提供API及部分软件支持,初步整合了百度导航、凤凰FM和豆瓣FM等几款应用。

腾讯:2014年5月5日上午,在北京举行的GMIC2014会议上,腾讯发布了一款汽车智能配件--“路宝盒子”,试图通过OBD加APP的方式切入车联网市场。

阿里巴巴:2014年7月23日下午,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在上海签署“互联网汽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积极开展在“互联网汽车”和相关应用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该车将充分集成阿里巴巴集团的“云OS”操作系统、大数据、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计算、虾米音乐等资源和上汽集团的整车与零部件开发、汽车服务贸易等资源,整合双方线上线下资源,为用户提供智慧出行服务。

这其中,有的已经“具备成熟商务模式”,那就是苹果和谷歌。经过多年的摸索,以及与整车厂的不断合作、碰撞,苹果和谷歌对于自己要在汽车市场做什么,以及要实现怎样的商业目的其实已经了然于心。

苹果开发CarPlay的目的与其AirPlay技术异曲同工,就是为了给iPhone、iPad用户在更多使用场景下的更好体验,并以此提升硬件销量获利。那些嚷嚷着苹果要造汽车、要造车机的同学可以歇着了,别说车机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苹果都不会考虑将iOS移植到车上,既然通过互联的方案已经可以给iPhone车主不错的体验了,干嘛还要费事把整个iOS搬到车上呢?能帮我多卖一台手机吗?

谷歌的AndriodAuto长得跟CarPlay很类似,但背后有根本性的不同,这也来源于两者商业模式的差异。谷歌的商业模式构架于其互联网服务之上,通过向用户提供GMS(GoogleMobileService)的一系列应用服务,积累用户数并获取广告等收益,这也是谷歌最初将安卓开源的原因,别扯什么谷歌的开放精神了,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很简单,更多搭载安卓系统的手机等于更多GMS用户。针对汽车行业,它的诉求也很明确,就是把安卓平台部署到车内去,让更多车主可以方便的使用谷歌的各项服务,所以当谷歌强调AndriodAuto不再开源我们并不惊讶,谷歌将会强势掌控系统在车内的服务与交互体验,不接受阉割了GMS的MIUI在车内重现。谷歌对汽车行业的野心比苹果大得多,除了车载系统,其无人驾驶技术已逐步成熟,近期还发布了新款的无人驾驶汽车。想象一下汽车自动驾驶后,车内的乘客都在干嘛吧!

再看中国的BAT,其中的B(百度)和T(腾讯)属于“瞄准存量市场,业务先行、模式断后”,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成功的关键,勇于试错、快速迭代。

百度的CarNet目前看来很有可能是一个过度型产品,主要借助合作伙伴实现,内部资源整合的并不太多;在市场前景并不清晰前控制投入,为正式进入市场积累经验。相比之下,腾讯通过APP+OBD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切入,目的性更明确但也面临更高的风险,一方面是OBD硬件的成本不好消化,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这个模式有点太“重”;另一方面,随着前装车联网、TBOX的普及,更多更详细的数据将通过CAN总线直接输出,OBD的价值有可能削弱。不过百度和腾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潜力巨大的存量车市场,希望通过自身优势打开一个突破口,这也从侧面说明互联网企业与整车厂合作开展前装市场业务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最后是神秘的A(阿里巴巴)!用四个字形容--“不明觉厉”。阿里与上汽合造互联网汽车的事,除了两百字的新闻稿,再无其他信息,着实把各路媒体同仁憋出了硬伤,一时间微博、微信、自媒体各种消息满天飞。报道中的阿里关键词有:云OS、大数据、阿里通信、高德、阿里云计算、虾米音乐等,有业内专家把车联网架构分为了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逐层梳理发现阿里均有资源覆盖,颇有太极拳师内功深厚的感觉。阿里与上汽合作主攻前装市场,有人看好有人看衰,不管旁观者怎么看,两个如此体量的巨头要做到通力合作,其挑战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从“文明人”的角度分析“野蛮人”的内心世界,两者视对方为异类的深层次原因是背后完全不同的处事原则与商业逻辑。汽车企业关注的是“客户”,是最终掏钱买车的人群,通过制造精细的产品销售给“客户”获利。而互联网企业关注的是“用户”,不管你现在有钱没钱,我都以用户至上的原则提供“服务”,并黏住用户不断使用,从而寻求新的商业模式,“用户”到哪,我就跟到哪。

这也就不难理解互联网企业为何进入汽车企业的客厅,因为客厅里坐着的车厂的“客户”同时也是互联网企业的“用户”,而他们有很多需求并未得到满足,所以互联网企业越俎代庖在车厂的客厅给“用户”端茶倒水做起服务来,这也就是CarPlay和AndroidAuto在做的事情。

面对客厅里的“野蛮人”,整车厂的反应各不相同。既有对互联网企业顶礼膜拜,全盘交枪的,也有视互联网企业如洪水猛兽,用力反锁大门的。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