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企业公有云面临的五大挑战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7-26 12:10:4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公有云能给企业带来的种种好处早已在各大厂声嘶力竭的宣传之后蜕变为一种歇斯底里的价格战争。企业上云的总体规模确实是在逐步扩大,但除了这场喧嚣的“上云”运动之外,真正应当吸引从业者注意的却是一些早期的公有云用户已经开始将云上的业务拉回到自有的数据中心或私有云中。据Forbes的一项调查显示,已有20%的公有云用户将至少一项部署于公有云的业务迁移回私有云。以Dropbox从AWS撤离为标志,企业用户在选择公有云服务这件事上已日渐成熟。至于不选择公有云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5个方面。

迁移困难

将现有IT基础设施向云迁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引入云计算,必然是对现有IT基础设施的一次架构上的革新,而一谈到架构,有经验的架构师总能回想起被康威定律支配的恐惧。康威定律是这么说的:

Organizations which design systems are constrained to produce designs which are copies of the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 Melvin Conway(1967)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组织的各个部门是什么结构,他们搞出来的东西就是什么结构。拿企业IT部门来说,如果他们的IT基础设置架构中增加了云计算,那么必然会涉及到IT部门人员架构的调整。这对IT化由来已久的传统大型企业来说,是相当不简单的事情。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员工技能的培训和升级,还涉及到企业文化和整体思维方式的转变。

安全&合规

安全自始至终都是企业顾虑的地方,同时也是企业对公有云服务优先级要求最高的地方。

虽然财力雄厚的公有云厂商自建机房的规格真的比大多数企业的自有机房要高,也都声称符合某某安全标准,但“安全”是一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全方位的生态问题。仅靠一家公有云厂商,很难满足企业各种精细化的安全需求,而企业需要为此投资一整套安全工具。公有云与安全生态圈中的各家厂商联合推出的各类云化防火墙、WAF、堡垒机和数据加密等产品,只要看一下它们在云市场中凄惨的销量,就知道目前还没有培育出可持续的市场和生态。即便企业可以等待产品和生态的成熟,但云计算本身的多租户和虚拟化特征,以及企业对核心数据所有权和与公有云安全责任划分的顾虑,都让云中安全,特别是数据安全,成为企业上云的一块心病。

长期开销

节省CAPEX和OPEX一直被公有云作为主要卖点,但长期来看,公有云真不一定省钱。不再需要IT团队和购买新的硬件只是一个传说。对企业来说,上云的投入与产出比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公有云“节省IT基础设施建设”与“支撑业务快速增长”必然是一对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以Dropbox公开的资料为例,在业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AWS上的开销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将业务从AWS迁移到自有数据中心所节省的资金,甚至成了Dropbox能够IPO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公有云上业务的扩张,反而推动着企业到达“下云”的转戾点,这也算是“反者道之用”的一个鲜活实例。但企业(尤其是初创型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初期享受了云计算的红利之后,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下云”,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SLA保证

尽管企业都会与公有云签订SLA保障条款,但用户首先要明白的是,SLA中提出的条款主要目的是保护云服务商自己,而不是客户。大大小小的业务迟延和中断依然在发生,企业用户除了提交工单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参与任何事情。而一旦涉及到SLA的测量标准和赔偿鉴定(且不说99.95%是一个多么低的数字),企业也往往缺少话语权。即便公有云愿意赔偿,也仅仅是针对一些公有云产品使用时长的补偿,而不涉及用户因为计算、网络、存储的问题所造成的业务损失。同时,SLA条款中,无论几个9的标准,所说的也仅仅只涉及“可用性”,而在网络可用的前提下,网络时延这类影响最终用户体验的性能指标,普遍没有量化的SLA保证。在当今业务数字化转型,google“搜索每增加1毫秒延迟,减少1亿美元收入”的势态下,性能理应成为基础设施能提供的最靠谱的生产力武器。

细粒度监控

公有云确实帮助用户省却了IT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和费用,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想知道在云基础设施中正在发生什么。这里的“什么”并非是一般公有云提供的粗浅的虚拟机状态和其他x云产品的日志信息,而是事关云计算的真正本质。云计算的本质并非是互联网巨头有很多空闲的服务器,可以将各企业的机房都集中于一处,其本质乃是为信息的流动创造更自由的条件。今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创造了大量信息,但信息和金钱一样,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最高效的信息流动的管道就是网络,而云计算将这些分散的管道汇集,让信息可以更自由地流动。对云中的网络流量,特别是占总量80%的东西向网络流量的细粒度监控,在公有云内仍然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区域。从这个层面说,企业一般不知道公有云里发生了什么,即便云能承载业务,但也会缺少从信息价值的视角刻画业务的能力。相较于节省一些IT成本,这才更应该是公有云的价值所在。

下一步会怎样?

企业为了分担在单一公有云中的安全、中断、成本和绑定风险,将会普遍采用多云和混合云的上云模式。对应此需求的云间迁移、互连、安全、监控和统一编排、统一管理的工具将会得到普及。

而在企业完成了上云之后,如何将“云”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需要对云内信息的流动状态和历史进行细粒度刻画,不仅有助于解决安全和SLA保障的问题,进行精细化运营节省成本,还将真正为企业释放云计算的价值。

关键字:公有云企业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企业公有云面临的五大挑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 正文

企业公有云面临的五大挑战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7-26 12:10:4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公有云能给企业带来的种种好处早已在各大厂声嘶力竭的宣传之后蜕变为一种歇斯底里的价格战争。企业上云的总体规模确实是在逐步扩大,但除了这场喧嚣的“上云”运动之外,真正应当吸引从业者注意的却是一些早期的公有云用户已经开始将云上的业务拉回到自有的数据中心或私有云中。据Forbes的一项调查显示,已有20%的公有云用户将至少一项部署于公有云的业务迁移回私有云。以Dropbox从AWS撤离为标志,企业用户在选择公有云服务这件事上已日渐成熟。至于不选择公有云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5个方面。

迁移困难

将现有IT基础设施向云迁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引入云计算,必然是对现有IT基础设施的一次架构上的革新,而一谈到架构,有经验的架构师总能回想起被康威定律支配的恐惧。康威定律是这么说的:

Organizations which design systems are constrained to produce designs which are copies of the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 Melvin Conway(1967)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组织的各个部门是什么结构,他们搞出来的东西就是什么结构。拿企业IT部门来说,如果他们的IT基础设置架构中增加了云计算,那么必然会涉及到IT部门人员架构的调整。这对IT化由来已久的传统大型企业来说,是相当不简单的事情。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员工技能的培训和升级,还涉及到企业文化和整体思维方式的转变。

安全&合规

安全自始至终都是企业顾虑的地方,同时也是企业对公有云服务优先级要求最高的地方。

虽然财力雄厚的公有云厂商自建机房的规格真的比大多数企业的自有机房要高,也都声称符合某某安全标准,但“安全”是一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全方位的生态问题。仅靠一家公有云厂商,很难满足企业各种精细化的安全需求,而企业需要为此投资一整套安全工具。公有云与安全生态圈中的各家厂商联合推出的各类云化防火墙、WAF、堡垒机和数据加密等产品,只要看一下它们在云市场中凄惨的销量,就知道目前还没有培育出可持续的市场和生态。即便企业可以等待产品和生态的成熟,但云计算本身的多租户和虚拟化特征,以及企业对核心数据所有权和与公有云安全责任划分的顾虑,都让云中安全,特别是数据安全,成为企业上云的一块心病。

长期开销

节省CAPEX和OPEX一直被公有云作为主要卖点,但长期来看,公有云真不一定省钱。不再需要IT团队和购买新的硬件只是一个传说。对企业来说,上云的投入与产出比是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公有云“节省IT基础设施建设”与“支撑业务快速增长”必然是一对长期存在的基本矛盾。以Dropbox公开的资料为例,在业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在AWS上的开销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将业务从AWS迁移到自有数据中心所节省的资金,甚至成了Dropbox能够IPO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公有云上业务的扩张,反而推动着企业到达“下云”的转戾点,这也算是“反者道之用”的一个鲜活实例。但企业(尤其是初创型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初期享受了云计算的红利之后,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下云”,也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

SLA保证

尽管企业都会与公有云签订SLA保障条款,但用户首先要明白的是,SLA中提出的条款主要目的是保护云服务商自己,而不是客户。大大小小的业务迟延和中断依然在发生,企业用户除了提交工单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参与任何事情。而一旦涉及到SLA的测量标准和赔偿鉴定(且不说99.95%是一个多么低的数字),企业也往往缺少话语权。即便公有云愿意赔偿,也仅仅是针对一些公有云产品使用时长的补偿,而不涉及用户因为计算、网络、存储的问题所造成的业务损失。同时,SLA条款中,无论几个9的标准,所说的也仅仅只涉及“可用性”,而在网络可用的前提下,网络时延这类影响最终用户体验的性能指标,普遍没有量化的SLA保证。在当今业务数字化转型,google“搜索每增加1毫秒延迟,减少1亿美元收入”的势态下,性能理应成为基础设施能提供的最靠谱的生产力武器。

细粒度监控

公有云确实帮助用户省却了IT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和费用,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不想知道在云基础设施中正在发生什么。这里的“什么”并非是一般公有云提供的粗浅的虚拟机状态和其他x云产品的日志信息,而是事关云计算的真正本质。云计算的本质并非是互联网巨头有很多空闲的服务器,可以将各企业的机房都集中于一处,其本质乃是为信息的流动创造更自由的条件。今日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创造了大量信息,但信息和金钱一样,只有流动起来才有价值。最高效的信息流动的管道就是网络,而云计算将这些分散的管道汇集,让信息可以更自由地流动。对云中的网络流量,特别是占总量80%的东西向网络流量的细粒度监控,在公有云内仍然是一个相对空白的区域。从这个层面说,企业一般不知道公有云里发生了什么,即便云能承载业务,但也会缺少从信息价值的视角刻画业务的能力。相较于节省一些IT成本,这才更应该是公有云的价值所在。

下一步会怎样?

企业为了分担在单一公有云中的安全、中断、成本和绑定风险,将会普遍采用多云和混合云的上云模式。对应此需求的云间迁移、互连、安全、监控和统一编排、统一管理的工具将会得到普及。

而在企业完成了上云之后,如何将“云”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需要对云内信息的流动状态和历史进行细粒度刻画,不仅有助于解决安全和SLA保障的问题,进行精细化运营节省成本,还将真正为企业释放云计算的价值。

关键字:公有云企业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