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服务器技术专区 → 正文

解耦超融合基础设施vs.传统超融合基础设施

责任编辑:cres 作者:Brien Posey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0-04-09 10:49:58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通过对即将消亡的超融合基础设施1.0和正在兴起的超融合基础设施2.0进行技术审查,组织需要为此进行规划、购买、部署和管理。
 
在早期,超融合基础设施供应商将其产品作为低成本商品化计算平台进行销售,这些平台主要用于远程办公室、分支机构办公室或中小企业环境。从那时起,超融合基础设施技术已经发展起来,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很可能会在数据中心中成为各种用例的固定设施。
 
超融合平台的购买、部署和管理方式也有所发展。这种演变的最清楚的例证是开发了下一代的解耦超融合基础设施产品,也称为超融合基础设施2.0(HCI 2.0)。
 
那么传统的超融合基础设施与解耦超融合基础设施有何不同?从规划、购买、部署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组织应该牢记什么?
 
规划超融合基础设施2.0
 
下一代超融合基础设施的关键规划任务之一就是确定需要多少个节点。如果新的超融合基础设施替换现有的超融合基础设施,其节点数可能会显著低于当前存在的节点数。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超融合基础设施2.0的关键特征之一是硬件解耦。标准超融合平台在节点级别紧密耦合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如果组织需要增加存储容量,则必须购买额外的节点(包括计算和网络连接),而不仅仅是购买更多的存储,因此无需为计算资源付费。同样,例如,如果组织需要更多的计算能力来运行高性能的工作负载,则还必须添加节点,这意味着需要为不必要的存储容量支付费用。
 
超融合基础设施2.0引入了硬件解耦的概念。因此,供应商提供的存储模块可独立于其他资源扩展数据容量,而不是在节点级别集成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因此,已经部署了许多传统超融合节点的组织(只是因为这是获取必要存储的唯一方法),将能够减少其节点数量,并专注于添加存储模块,而无需过渡到解耦的超融合基础设施。
 
其次,采用超融合2.0可能会减少存储扩展,因为自从该技术问世以来,超融合基础设施背后的理念总体上已经有所改变。最初,该行业将超融合作为传统数据中心硬件的廉价替代品进行销售。因此,超融合基础设施产品是基于商品硬件的。
 
如今,仍然有一些使用商品硬件的超融合系统,但是大多数超融合系统现在都使用企业级的硬件。例如,甚至是HPE公司的入门级设备(售价低于1400美元)的HPE SimpliVity 325 Gen10也配备了32核的CPU和2 TB的内存。
 
关键是,当节点不受商品硬件的约束时,可能变得更有能力。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减少节点的扩展。
 
购买超融合超融合基础设施
 
在购买超融合基础设施平台时,无论是解耦形式还是其他形式,不仅应该考虑硬件设备,还要考虑超融合产品的用例。
 
例如,HPE公司的SimpliVity主要设计用作虚拟化平台。即使这样,SimpliVity系列也至少具有四种不同的类型。HPE公司提供SimpliVity 380系列的高性能、可扩展以及备份和存档版本。该公司还出售上述SimpliVity 325,用于中小企业、远程办公室/分支机构和边缘部署。尽管硬件可能是各种型号之间的关键区别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区别。
 
SimpliVity 380的高性能版本也是唯一可以用作Hyper-V主机的SimpliVity型号(它也支持VMware),所有提到的其他模型只支持VMware。
 
HPE公司并不是唯一针对特定用例销售超融合平台的供应商。Dell EMC的超融合基础设施产品组合具有类似功能。该公司将其VxRail设计为VMware托管平台,而其VxFlex平台则支持用于基于服务器的SAN的多个虚拟机管理程序。还有Dell EMC Cloud,这是专为Azure Stack设计的超融合平台。
 
超融合基础设施2.0产品及其用例的其他示例包括HPE Nimble Storage dHC、Datrium Automatrix和NetApp HCI。
 
HPE Nimble Storage dHCI于去年推出,是HPE公司的超融合基础设施2.0产品。dHCI代表解耦的超融合基础设施。它将带有Nimble Storage阵列的HP ProLiant服务器封装在一个机箱中,并允许用户独立扩展存储和服务器。
 
Datrium Automatrix将存储与物理硬件分离,以整合主存储、备份和灾难恢复设备。它在计算主机/服务器和集中存储中具有本地缓存​​,以保存原有的数据,并且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内部部署数据中心或云平台中。Datrium Automatrix产品包括DVX数据节点、计算节点、作为服务的S3备份即服务的ControlShift工作负载移动灾难恢复即服务。
 
还有NetApp HCI,它是基于该供应商的SolidFire技术的全闪存系统。与HP Nimble Storage dHCI相似,NetApp集成了单独的服务器和SolidFire闪存,并将它们封装在一个机箱中,并且能够分别添加额外的计算或存储容量。NetApp的目标平台是混合云、最终用户计算/虚拟桌面基础设施以及工作负载的整合。
 
部署超融合的1.0和2.0系统
 
从历史上看,超融合的模块化基础设施使其易于部署。预先构建的节点已经包括所有必需的驱动程序,供应商在很大程度上使设置过程实现自动化。
 
管理超融合基础设施1.0与2.0系统
 
与早期的超融合一样,经过解耦的超融合基础设施供应商通常包括一个管理层,供用户管理整个超融合平台,而不必分别管理每个节点。
 
供应商之间的管理工具和功能有所不同。HPE公司通过InfoSight为HPE SimpliVity提供管理和预测分析功能。同样,Dell EMC公司提供了一个名为VxFlex Manager的工具,用于管理基于VxFlex的系统(Dell的VxRail系统通过VMware软件进行管理。同样,Nutanix公司可通过其Prism应用程序对其系统进行管理。)
 
其他示例包括通过其Datacore Insight Services提供管理功能的Datacore,以及使用其NetApp Element软件来管理NetApp HCI和SolidFire产品。
 
在许多方面,管理超融合基础设施2.0与管理超融合1.0部署并没有什么不同。毕竟超融合供应商始终提供管理层。但是,开始发生变化的一件事是,一些供应商已开始将机器学习功能集成到其管理工具中。
 
例如,HPE公司的InfoSight for HPE SimpliVity现在支持人工智能,这使管理层可以检查趋势,并做出与消耗量有关的预测。人工智能引擎还可以检测可能发出问题即将发生信号的情况,并在适当时采取纠正措施。
 
与其前身一样,超融合基础设施2.0允许组织采用模块化方法来部署基础设施。解耦使超融合基础设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灵活,它将使组织能够相互独立地扩展存储和计算,从而降低总拥有成本。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服务器超融合基础设施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解耦超融合基础设施vs.传统超融合基础设施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服务器技术专区 → 正文

解耦超融合基础设施vs.传统超融合基础设施

责任编辑:cres 作者:Brien Posey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0-04-09 10:49:58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通过对即将消亡的超融合基础设施1.0和正在兴起的超融合基础设施2.0进行技术审查,组织需要为此进行规划、购买、部署和管理。
 
在早期,超融合基础设施供应商将其产品作为低成本商品化计算平台进行销售,这些平台主要用于远程办公室、分支机构办公室或中小企业环境。从那时起,超融合基础设施技术已经发展起来,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很可能会在数据中心中成为各种用例的固定设施。
 
超融合平台的购买、部署和管理方式也有所发展。这种演变的最清楚的例证是开发了下一代的解耦超融合基础设施产品,也称为超融合基础设施2.0(HCI 2.0)。
 
那么传统的超融合基础设施与解耦超融合基础设施有何不同?从规划、购买、部署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组织应该牢记什么?
 
规划超融合基础设施2.0
 
下一代超融合基础设施的关键规划任务之一就是确定需要多少个节点。如果新的超融合基础设施替换现有的超融合基础设施,其节点数可能会显著低于当前存在的节点数。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超融合基础设施2.0的关键特征之一是硬件解耦。标准超融合平台在节点级别紧密耦合了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如果组织需要增加存储容量,则必须购买额外的节点(包括计算和网络连接),而不仅仅是购买更多的存储,因此无需为计算资源付费。同样,例如,如果组织需要更多的计算能力来运行高性能的工作负载,则还必须添加节点,这意味着需要为不必要的存储容量支付费用。
 
超融合基础设施2.0引入了硬件解耦的概念。因此,供应商提供的存储模块可独立于其他资源扩展数据容量,而不是在节点级别集成计算、网络和存储资源。因此,已经部署了许多传统超融合节点的组织(只是因为这是获取必要存储的唯一方法),将能够减少其节点数量,并专注于添加存储模块,而无需过渡到解耦的超融合基础设施。
 
其次,采用超融合2.0可能会减少存储扩展,因为自从该技术问世以来,超融合基础设施背后的理念总体上已经有所改变。最初,该行业将超融合作为传统数据中心硬件的廉价替代品进行销售。因此,超融合基础设施产品是基于商品硬件的。
 
如今,仍然有一些使用商品硬件的超融合系统,但是大多数超融合系统现在都使用企业级的硬件。例如,甚至是HPE公司的入门级设备(售价低于1400美元)的HPE SimpliVity 325 Gen10也配备了32核的CPU和2 TB的内存。
 
关键是,当节点不受商品硬件的约束时,可能变得更有能力。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减少节点的扩展。
 
购买超融合超融合基础设施
 
在购买超融合基础设施平台时,无论是解耦形式还是其他形式,不仅应该考虑硬件设备,还要考虑超融合产品的用例。
 
例如,HPE公司的SimpliVity主要设计用作虚拟化平台。即使这样,SimpliVity系列也至少具有四种不同的类型。HPE公司提供SimpliVity 380系列的高性能、可扩展以及备份和存档版本。该公司还出售上述SimpliVity 325,用于中小企业、远程办公室/分支机构和边缘部署。尽管硬件可能是各种型号之间的关键区别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区别。
 
SimpliVity 380的高性能版本也是唯一可以用作Hyper-V主机的SimpliVity型号(它也支持VMware),所有提到的其他模型只支持VMware。
 
HPE公司并不是唯一针对特定用例销售超融合平台的供应商。Dell EMC的超融合基础设施产品组合具有类似功能。该公司将其VxRail设计为VMware托管平台,而其VxFlex平台则支持用于基于服务器的SAN的多个虚拟机管理程序。还有Dell EMC Cloud,这是专为Azure Stack设计的超融合平台。
 
超融合基础设施2.0产品及其用例的其他示例包括HPE Nimble Storage dHC、Datrium Automatrix和NetApp HCI。
 
HPE Nimble Storage dHCI于去年推出,是HPE公司的超融合基础设施2.0产品。dHCI代表解耦的超融合基础设施。它将带有Nimble Storage阵列的HP ProLiant服务器封装在一个机箱中,并允许用户独立扩展存储和服务器。
 
Datrium Automatrix将存储与物理硬件分离,以整合主存储、备份和灾难恢复设备。它在计算主机/服务器和集中存储中具有本地缓存​​,以保存原有的数据,并且可以将数据存储在内部部署数据中心或云平台中。Datrium Automatrix产品包括DVX数据节点、计算节点、作为服务的S3备份即服务的ControlShift工作负载移动灾难恢复即服务。
 
还有NetApp HCI,它是基于该供应商的SolidFire技术的全闪存系统。与HP Nimble Storage dHCI相似,NetApp集成了单独的服务器和SolidFire闪存,并将它们封装在一个机箱中,并且能够分别添加额外的计算或存储容量。NetApp的目标平台是混合云、最终用户计算/虚拟桌面基础设施以及工作负载的整合。
 
部署超融合的1.0和2.0系统
 
从历史上看,超融合的模块化基础设施使其易于部署。预先构建的节点已经包括所有必需的驱动程序,供应商在很大程度上使设置过程实现自动化。
 
管理超融合基础设施1.0与2.0系统
 
与早期的超融合一样,经过解耦的超融合基础设施供应商通常包括一个管理层,供用户管理整个超融合平台,而不必分别管理每个节点。
 
供应商之间的管理工具和功能有所不同。HPE公司通过InfoSight为HPE SimpliVity提供管理和预测分析功能。同样,Dell EMC公司提供了一个名为VxFlex Manager的工具,用于管理基于VxFlex的系统(Dell的VxRail系统通过VMware软件进行管理。同样,Nutanix公司可通过其Prism应用程序对其系统进行管理。)
 
其他示例包括通过其Datacore Insight Services提供管理功能的Datacore,以及使用其NetApp Element软件来管理NetApp HCI和SolidFire产品。
 
在许多方面,管理超融合基础设施2.0与管理超融合1.0部署并没有什么不同。毕竟超融合供应商始终提供管理层。但是,开始发生变化的一件事是,一些供应商已开始将机器学习功能集成到其管理工具中。
 
例如,HPE公司的InfoSight for HPE SimpliVity现在支持人工智能,这使管理层可以检查趋势,并做出与消耗量有关的预测。人工智能引擎还可以检测可能发出问题即将发生信号的情况,并在适当时采取纠正措施。
 
与其前身一样,超融合基础设施2.0允许组织采用模块化方法来部署基础设施。解耦使超融合基础设施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灵活,它将使组织能够相互独立地扩展存储和计算,从而降低总拥有成本。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服务器超融合基础设施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