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新闻中心 → 正文

思科安全技术顾问吴清伟: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安全防护探讨

责任编辑:wz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1-10 10:01:17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上海,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一直以变革、创新引领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浪潮下,上海企业首当其冲,这座城市,一直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着企业的高速发展。2016年10月28日,企业网D1net携手上海CIO联盟共同举办的CIO沙龙活动在上海盛大举行,来自各行业的CIO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各行业在互联网+实践方面的信息化实践,涵盖大数据实践、互联网风控等领域。

以下为:思科安全技术顾问吴清伟在上海CIO沙龙的演讲,题目是:《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安全防护探讨》

主持人:就在上周,美国当地时间10月21日,一域名解析服务商Dyn遭受DDoS攻击,导致了美国大部分网站无法访问。调研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网络安全的投入占信息投入的20%以上,而我国不足2%,在如此严峻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做好安全?下面有请思科安全技术顾问吴清伟,他给我们带来的演讲是数字化时代的安全防护探讨,谢谢。

吴清伟:大家下午好,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就是数字化时代里企业如何去面对,在网络安全领域里思科有哪些思路?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两个要点信息,一个是物联网建设会出现一个高潮时代,美国这次事件跟这个还真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数字化经济过程中很多企业转型,包括把一些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把传统的手工方式转成自动化的处理方式,那带来的结果呢?毫无疑问,效率提高了,业务开展的成本降低了,但同时模式发生改变之后,很多新的攻击入口出现了。

美国这次攻击事件,跟以往的大规模的DDos攻击不太一样,因为发起的攻击设备,不是传统的PC终端,而利用的是IOT设备,换句话说物联网设备,比如现在我们城市里看到的各种摄像头,甚至家用路由器,IP打印机等等,这些设备成为攻击的肉鸡,这次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所以我们先谈一下这个事件的诱因。看起来就是说物联网IOT,我们叫Internet of Things,大家都在欢欣鼓舞地建设,但是安全问题似乎没有太重视。这个事件也给我们很多物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提出一个警钟:IOT的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这个事件,我还想跟大家分享,近一年多时间里一直在发酵的一个事件,叫加密勒索软件。

先简单说一下这个事件的过程。它是一个很特别的恶意代码,这种恶意代码通过电脑终端感染之后,会把你的电脑文件加密,等你发现的时候文件就打不开了,那么这个时候,它会做一个信息提醒的方式,让这个使用者去缴纳赎金,缴纳赎金之后你才能获得解密的工具,完成解密。特别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追踪,它采用了比特币支付的方式,因为比特币没办法去把源头追踪出来,但是国内很多用户没有比特币账号,所以很多电子商务平台,就出现代付比特币的情况。

提到这个事件,我其实最惊讶的一个情况是,在我接触的用户当中, 95%的企业用户,都遇到过这种加密勒索软件的情况。很多人要么就系统重装了,要么就付钱了。这是我非常惊讶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什么?第一个,我们的企业的用户安全意识没有到位;第二个,我们很多安全防护的措施解决方案,其实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两个安全事件看到的一个趋势就是攻击的门槛越来越简单了。以加密勒索软件为例,它的攻击方式是在一个邮件里加一个附件,附件可能是一个木马程序或者恶意代码,使用者不小心点击运行了,就有可能造成加密。

从2011年开始,思科开始每年发布一个安全报告。思科2016年的安全报告,它针对我们刚刚提到的事件做了一个很好的归纳,有三点:第一点,网络攻击者的攻击手段越来越灵活,以前没有听说过勒索软件,现在有了。第二点,防御者就是使用者,现在没有特别好的方式去防御,像勒索软件这个事情,90%以上的用户都中招了,可见现在防护手段还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方式。最后,如何去防御。思科提出来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的安全架构的设计,安全架构的设计是网络安全设计里边的一个关键点。

另一方面安全意识需要加强,用户选择产品,也面临复杂的环境,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很多CIO也有切身的体会,现在,我想把思科安全防御的一些思路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当然也希望大家能也给我们一些反馈,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在做安全防御中,强调全面的可视化;第二点,把安全防御作为一个重点;第三点,强调架构式的防御手段。

提到可见性,现在把可见性提到很高的一个层面,不管是各种安全厂商还是用户,都要求产品能够提供可见性。可见性具体来讲,包括什么呢?我们现在保护的是网络,网络里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无非是几样东西,一个是客户端,客户端包括人员、设备。另一方面是服务器端,这两端我们要看到。除此之外,服务器端到客户端之间,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访问行为,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这些东西我们希望也能够看到,这是网络可见性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要能够看到网络中在这些终端应用人员的背后隐藏的安全漏洞。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安全问题,最后都会把它归结到系统中产生的漏洞,或者叫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被利用,所有的系统不管是软件硬件都有漏洞,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承认我的这个讲法。如果没有漏洞,我们前面看到的IOT的事件、加密勒索软件的事件完全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够尽最大可能地把漏洞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很多安全事件就可以避免了。当然漏洞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这个漏洞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所以可视化里边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要能够看到存在的漏洞有哪些?一个方面从网络的维度,比如我们有一些安全产品,这是它的一个设备的界面,可以看到网络中有哪些主机操作系统,windows设备或者苹果设备,甚至还可以看到网络中有哪些应用。大家可能关心有没有国内的应用,其实很多社交的工具,聊天工具,或者网上的交易等等都可以看得到,这是思科设备现在已经能够呈现的。比如说我遇到网络阻塞的话,我可以看看,这个应用到底被哪个带宽,被哪个应用占用了。再有,从安全角度讲,网络中的安全漏洞有哪些,以及这些漏洞有没有被攻击者所利用?这个是我们以往很难做到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技术手段,有一些实践,带来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像有一些攻击的源头,攻击的目标,都可以自动化地呈现出来,它对攻击的识别是自动化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除了攻击行为以外,可能有一些看不见的。举个例子来说,可能大家听说过震网病毒,这是若干年前某两个大国之间发起的,在公共系统的网络战。那么震网病毒的发生过程是什么呢?就是内网的一台终端被感染了,然后它做为跳板,再去攻击其他的终端,最后攻击到网络的离心机,导致离心机报废。而这个行为是通过网络边界渗透进来,在内网之间。

从一个跳板,然后跳到另一台机器,最后达到攻击的目的。有人说这个APT攻击,高级可持续性威胁类型的攻击。而这种攻击,往往用传统的方式没法发现,但是我们也有一些手段,比如说让网络像传感器一样去感应,有没有异常的行为出现,这也是网络可视化的一个方面。

谈完了可视化,我们来看第二个关键点,关注威胁防御。现在很多网络设备都部署在用户的环境当中,比如防火墙、入侵检测、行为管理。大家说,难道我的设备不是关注威胁吗?其实这个理解是这样的,我们认为威胁和现有的大多数网络设备相比,有一点区别。很多安全设备都放在那儿,但是它往往是一个静态的工作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它设好了一个规则,等待别人来攻击,但实际上,攻击者肯定不会按照它的这个设想去对它进行攻击或者入侵。往往利用新的漏洞,比如说零日漏洞,零日漏洞一旦出现,现有的系统还没有一个针对性的防护策略,设备放在那就形同虚设了。

现在强调的专注威胁有一个重要内容,用孙子兵法来解释,就是知己知彼,我要知道别人攻击我,用什么方式攻击我,了解之后才能有效地去防御。

这里边有一个数据,前两天我们有一个100天和13小时两个两个数值。100天什么概念呢?就是根据这个权威机构一个调查显示,说一个用户,他遭受到一次网络攻击之后,那么他花多长时间能够发现被攻击了呢?平均时间100天。这100天好像太长了,我们现在可以通过一些解决方案,架构式的防御把它缩短到13小时。你发现得越早,可能你遇到的损失就越小了。

国外有一家机构叫NSS实验室,这是 2016年8月份的一个测试结果,拿出来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它并不是去检测有多少攻击被拦掉了、发现了,而是说一旦有攻击发生,系统花了多长时间去把这个攻击检测出来。这里边我们用一个红框表示几个重点数据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一列就是说,在遇到一次攻击的时候,在一分钟之内,发现这个攻击的比例有多少,这是一个横向的厂商比测,思科做的好像也不是很高67,但是如果横向比较的话这个就是最高值了。这是一分钟,还可以看到3分钟5分钟等等。实际上这里边能够反映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整个行业现在对安全的关注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转变了。

前面提到一个热点,说我们现在做了很多安全设备,但是为什么不安全呢?其实现在看安全的一个趋势转变,就是说,大家这个对安全的比拼,已经从前端转到后端。所谓前端就是实实在在的设备,一个盒子放在那儿,防火墙设备、入侵检测设备、或者其他的终端安全设备,前端设备的差距越来越小,性能、端口、密度这些差距都不大,无非是一个硬件的成本问题,但是后端可能显得至关重要了。也就是说,原有的前端设备,它提供的是一个静态的防护。但是,后端可以通过一些智能安全服务来提供动态的防护,比如说遇到零日攻击的时候,后端像智能中心,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全球探针的采集,第一时间找到针对这种理论工具的解决方案。然后,动态地把这个策略给你的设备推送下去。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前端后端的结合,这是我们看到一个趋势,所以后端的强大与否、有效与否,其实是决定网络安全防御的一个关键点,思科这样一个后端的防务,叫做安全智能中心,英文名字叫Tartarus。

Tartarus的名字有一个背后的故事:古希腊有一个神叫Tartarus,他每天的任务,就是保卫城墙的安全,说白了就是跑圈,用最原始的方法围着这个城墙绕圈,然后各个城门,不断的检查从不停息,那看看哪个地方有这种攻击者的存在,所以这个名字用在这里也算是恰如其份。

靠单一的产品去做加密勒索软件防御可能是不现实的,在这边希望能够给大家介绍架构式防御。在边界,可以通过防火墙的动态策略,到了应用层面,邮件里边带有勒索软件的附件,那能不能识别,能不能过滤?那到了内网之后怎么办呢?这个加密勒索软件很有意思,你的电脑被植入的时候还不可怕,因为他要加密的时候一定要连接到C2服务器上去,然后下载一个密钥,对你加密之后把密钥删掉,这时候你没有密钥了,解密也不可以了。回到前面说你的电脑被植入这个勒索软件了,没关系,只要阻断它跟C2的通信,加密勒索的行为也不会发生了。那这意味着说可以通过内网的异常行为监测,把终端的异常行为阻断掉。

我有一张图给大家看一下,就是如何通过架构式的部署来实现整体的安全防护。这个图里边包括两大块内容,一块是边界,一块是内部。内网的防护, NaaS和NaaE。我们谈安全的时候一定会说,有没有安全设备?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点:现有的网络设备,其实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去获得一个安全的防护,那就是NaaS要讲的事情。那NaaE是什么呢?我可以把网络设备作为检测威胁的一个手段,那检测的同时,我能不能再用它做一些防护,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的做一个防护。

我这边有一张动态的图,可以给大家做一个演示。NaaS很简单,所有的网络都离不开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这些设备,可以把这些设备作为一个探针点,把看到的网络行为信息吐出来,之后通过分析平台,把异常信息找出来。从某种程度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做合规。金融行业里边经常会遇到合规需求,合规需求包括两块:一块是,从内网到外网的访问,还有一块是内网到内网,业内讲法就是南北流量和东西流量。南北流量方案已经有很多了,但是东西流量还不太成熟,而我们通过网络设备作为传感器,可以解决合规的问题,这是NaaS的另一个效果。

NaaE让网络平台实现动态的防护。还是回到刚才那个例子,假如有一个终端用户,被注入一个木马,之后它可能在网络里面就开始做一些探测、扫描,而这些事情靠人工方式去干预很困难。因为很难去定位终端、IP地址,这种情况下NaaE可以去把这种行为定位出来。比如一个不合规机器,去访问一些不该访问的资源,发现之后怎么办呢?直接把它从一个正常访问的区域隔离出来,隔离到它没有权限去访问资源的区域;可能用户被挂了一个木马程序,或者一个加密勒索软件,但是他自己不知道,系统分析的时候就可以会找到并隔离起来。这就是NaaE,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动态的防御。它也是我们最近一两年内与用户沟通的时候发现的,对用户帮助非常大而且用户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架构式的解决方案。

谢谢大家。

关键字: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x 思科安全技术顾问吴清伟: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安全防护探讨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新闻中心 → 正文

思科安全技术顾问吴清伟: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安全防护探讨

责任编辑:wz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6-11-10 10:01:17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上海,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一直以变革、创新引领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浪潮下,上海企业首当其冲,这座城市,一直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着企业的高速发展。2016年10月28日,企业网D1net携手上海CIO联盟共同举办的CIO沙龙活动在上海盛大举行,来自各行业的CIO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各行业在互联网+实践方面的信息化实践,涵盖大数据实践、互联网风控等领域。

以下为:思科安全技术顾问吴清伟在上海CIO沙龙的演讲,题目是:《数字化时代的企业安全防护探讨》

主持人:就在上周,美国当地时间10月21日,一域名解析服务商Dyn遭受DDoS攻击,导致了美国大部分网站无法访问。调研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网络安全的投入占信息投入的20%以上,而我国不足2%,在如此严峻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做好安全?下面有请思科安全技术顾问吴清伟,他给我们带来的演讲是数字化时代的安全防护探讨,谢谢。

吴清伟:大家下午好,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就是数字化时代里企业如何去面对,在网络安全领域里思科有哪些思路?

大家可能会注意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有两个要点信息,一个是物联网建设会出现一个高潮时代,美国这次事件跟这个还真有紧密的联系,第二个,数字化经济过程中很多企业转型,包括把一些业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把传统的手工方式转成自动化的处理方式,那带来的结果呢?毫无疑问,效率提高了,业务开展的成本降低了,但同时模式发生改变之后,很多新的攻击入口出现了。

美国这次攻击事件,跟以往的大规模的DDos攻击不太一样,因为发起的攻击设备,不是传统的PC终端,而利用的是IOT设备,换句话说物联网设备,比如现在我们城市里看到的各种摄像头,甚至家用路由器,IP打印机等等,这些设备成为攻击的肉鸡,这次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所以我们先谈一下这个事件的诱因。看起来就是说物联网IOT,我们叫Internet of Things,大家都在欢欣鼓舞地建设,但是安全问题似乎没有太重视。这个事件也给我们很多物联网行业的从业者提出一个警钟:IOT的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这个事件,我还想跟大家分享,近一年多时间里一直在发酵的一个事件,叫加密勒索软件。

先简单说一下这个事件的过程。它是一个很特别的恶意代码,这种恶意代码通过电脑终端感染之后,会把你的电脑文件加密,等你发现的时候文件就打不开了,那么这个时候,它会做一个信息提醒的方式,让这个使用者去缴纳赎金,缴纳赎金之后你才能获得解密的工具,完成解密。特别有意思的是为了防止追踪,它采用了比特币支付的方式,因为比特币没办法去把源头追踪出来,但是国内很多用户没有比特币账号,所以很多电子商务平台,就出现代付比特币的情况。

提到这个事件,我其实最惊讶的一个情况是,在我接触的用户当中, 95%的企业用户,都遇到过这种加密勒索软件的情况。很多人要么就系统重装了,要么就付钱了。这是我非常惊讶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什么?第一个,我们的企业的用户安全意识没有到位;第二个,我们很多安全防护的措施解决方案,其实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两个安全事件看到的一个趋势就是攻击的门槛越来越简单了。以加密勒索软件为例,它的攻击方式是在一个邮件里加一个附件,附件可能是一个木马程序或者恶意代码,使用者不小心点击运行了,就有可能造成加密。

从2011年开始,思科开始每年发布一个安全报告。思科2016年的安全报告,它针对我们刚刚提到的事件做了一个很好的归纳,有三点:第一点,网络攻击者的攻击手段越来越灵活,以前没有听说过勒索软件,现在有了。第二点,防御者就是使用者,现在没有特别好的方式去防御,像勒索软件这个事情,90%以上的用户都中招了,可见现在防护手段还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方式。最后,如何去防御。思科提出来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的安全架构的设计,安全架构的设计是网络安全设计里边的一个关键点。

另一方面安全意识需要加强,用户选择产品,也面临复杂的环境,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很多CIO也有切身的体会,现在,我想把思科安全防御的一些思路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当然也希望大家能也给我们一些反馈,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在做安全防御中,强调全面的可视化;第二点,把安全防御作为一个重点;第三点,强调架构式的防御手段。

提到可见性,现在把可见性提到很高的一个层面,不管是各种安全厂商还是用户,都要求产品能够提供可见性。可见性具体来讲,包括什么呢?我们现在保护的是网络,网络里边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无非是几样东西,一个是客户端,客户端包括人员、设备。另一方面是服务器端,这两端我们要看到。除此之外,服务器端到客户端之间,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访问行为,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这些东西我们希望也能够看到,这是网络可见性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要能够看到网络中在这些终端应用人员的背后隐藏的安全漏洞。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安全问题,最后都会把它归结到系统中产生的漏洞,或者叫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被利用,所有的系统不管是软件硬件都有漏洞,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承认我的这个讲法。如果没有漏洞,我们前面看到的IOT的事件、加密勒索软件的事件完全不会发生。如果我们能够尽最大可能地把漏洞限制在最小范围内,很多安全事件就可以避免了。当然漏洞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这个漏洞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所以可视化里边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要能够看到存在的漏洞有哪些?一个方面从网络的维度,比如我们有一些安全产品,这是它的一个设备的界面,可以看到网络中有哪些主机操作系统,windows设备或者苹果设备,甚至还可以看到网络中有哪些应用。大家可能关心有没有国内的应用,其实很多社交的工具,聊天工具,或者网上的交易等等都可以看得到,这是思科设备现在已经能够呈现的。比如说我遇到网络阻塞的话,我可以看看,这个应用到底被哪个带宽,被哪个应用占用了。再有,从安全角度讲,网络中的安全漏洞有哪些,以及这些漏洞有没有被攻击者所利用?这个是我们以往很难做到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技术手段,有一些实践,带来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像有一些攻击的源头,攻击的目标,都可以自动化地呈现出来,它对攻击的识别是自动化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除了攻击行为以外,可能有一些看不见的。举个例子来说,可能大家听说过震网病毒,这是若干年前某两个大国之间发起的,在公共系统的网络战。那么震网病毒的发生过程是什么呢?就是内网的一台终端被感染了,然后它做为跳板,再去攻击其他的终端,最后攻击到网络的离心机,导致离心机报废。而这个行为是通过网络边界渗透进来,在内网之间。

从一个跳板,然后跳到另一台机器,最后达到攻击的目的。有人说这个APT攻击,高级可持续性威胁类型的攻击。而这种攻击,往往用传统的方式没法发现,但是我们也有一些手段,比如说让网络像传感器一样去感应,有没有异常的行为出现,这也是网络可视化的一个方面。

谈完了可视化,我们来看第二个关键点,关注威胁防御。现在很多网络设备都部署在用户的环境当中,比如防火墙、入侵检测、行为管理。大家说,难道我的设备不是关注威胁吗?其实这个理解是这样的,我们认为威胁和现有的大多数网络设备相比,有一点区别。很多安全设备都放在那儿,但是它往往是一个静态的工作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它设好了一个规则,等待别人来攻击,但实际上,攻击者肯定不会按照它的这个设想去对它进行攻击或者入侵。往往利用新的漏洞,比如说零日漏洞,零日漏洞一旦出现,现有的系统还没有一个针对性的防护策略,设备放在那就形同虚设了。

现在强调的专注威胁有一个重要内容,用孙子兵法来解释,就是知己知彼,我要知道别人攻击我,用什么方式攻击我,了解之后才能有效地去防御。

这里边有一个数据,前两天我们有一个100天和13小时两个两个数值。100天什么概念呢?就是根据这个权威机构一个调查显示,说一个用户,他遭受到一次网络攻击之后,那么他花多长时间能够发现被攻击了呢?平均时间100天。这100天好像太长了,我们现在可以通过一些解决方案,架构式的防御把它缩短到13小时。你发现得越早,可能你遇到的损失就越小了。

国外有一家机构叫NSS实验室,这是 2016年8月份的一个测试结果,拿出来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它并不是去检测有多少攻击被拦掉了、发现了,而是说一旦有攻击发生,系统花了多长时间去把这个攻击检测出来。这里边我们用一个红框表示几个重点数据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第一列就是说,在遇到一次攻击的时候,在一分钟之内,发现这个攻击的比例有多少,这是一个横向的厂商比测,思科做的好像也不是很高67,但是如果横向比较的话这个就是最高值了。这是一分钟,还可以看到3分钟5分钟等等。实际上这里边能够反映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整个行业现在对安全的关注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转变了。

前面提到一个热点,说我们现在做了很多安全设备,但是为什么不安全呢?其实现在看安全的一个趋势转变,就是说,大家这个对安全的比拼,已经从前端转到后端。所谓前端就是实实在在的设备,一个盒子放在那儿,防火墙设备、入侵检测设备、或者其他的终端安全设备,前端设备的差距越来越小,性能、端口、密度这些差距都不大,无非是一个硬件的成本问题,但是后端可能显得至关重要了。也就是说,原有的前端设备,它提供的是一个静态的防护。但是,后端可以通过一些智能安全服务来提供动态的防护,比如说遇到零日攻击的时候,后端像智能中心,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全球探针的采集,第一时间找到针对这种理论工具的解决方案。然后,动态地把这个策略给你的设备推送下去。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前端后端的结合,这是我们看到一个趋势,所以后端的强大与否、有效与否,其实是决定网络安全防御的一个关键点,思科这样一个后端的防务,叫做安全智能中心,英文名字叫Tartarus。

Tartarus的名字有一个背后的故事:古希腊有一个神叫Tartarus,他每天的任务,就是保卫城墙的安全,说白了就是跑圈,用最原始的方法围着这个城墙绕圈,然后各个城门,不断的检查从不停息,那看看哪个地方有这种攻击者的存在,所以这个名字用在这里也算是恰如其份。

靠单一的产品去做加密勒索软件防御可能是不现实的,在这边希望能够给大家介绍架构式防御。在边界,可以通过防火墙的动态策略,到了应用层面,邮件里边带有勒索软件的附件,那能不能识别,能不能过滤?那到了内网之后怎么办呢?这个加密勒索软件很有意思,你的电脑被植入的时候还不可怕,因为他要加密的时候一定要连接到C2服务器上去,然后下载一个密钥,对你加密之后把密钥删掉,这时候你没有密钥了,解密也不可以了。回到前面说你的电脑被植入这个勒索软件了,没关系,只要阻断它跟C2的通信,加密勒索的行为也不会发生了。那这意味着说可以通过内网的异常行为监测,把终端的异常行为阻断掉。

我有一张图给大家看一下,就是如何通过架构式的部署来实现整体的安全防护。这个图里边包括两大块内容,一块是边界,一块是内部。内网的防护, NaaS和NaaE。我们谈安全的时候一定会说,有没有安全设备?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点:现有的网络设备,其实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去获得一个安全的防护,那就是NaaS要讲的事情。那NaaE是什么呢?我可以把网络设备作为检测威胁的一个手段,那检测的同时,我能不能再用它做一些防护,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的做一个防护。

我这边有一张动态的图,可以给大家做一个演示。NaaS很简单,所有的网络都离不开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这些设备,可以把这些设备作为一个探针点,把看到的网络行为信息吐出来,之后通过分析平台,把异常信息找出来。从某种程度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做合规。金融行业里边经常会遇到合规需求,合规需求包括两块:一块是,从内网到外网的访问,还有一块是内网到内网,业内讲法就是南北流量和东西流量。南北流量方案已经有很多了,但是东西流量还不太成熟,而我们通过网络设备作为传感器,可以解决合规的问题,这是NaaS的另一个效果。

NaaE让网络平台实现动态的防护。还是回到刚才那个例子,假如有一个终端用户,被注入一个木马,之后它可能在网络里面就开始做一些探测、扫描,而这些事情靠人工方式去干预很困难。因为很难去定位终端、IP地址,这种情况下NaaE可以去把这种行为定位出来。比如一个不合规机器,去访问一些不该访问的资源,发现之后怎么办呢?直接把它从一个正常访问的区域隔离出来,隔离到它没有权限去访问资源的区域;可能用户被挂了一个木马程序,或者一个加密勒索软件,但是他自己不知道,系统分析的时候就可以会找到并隔离起来。这就是NaaE,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动态的防御。它也是我们最近一两年内与用户沟通的时候发现的,对用户帮助非常大而且用户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架构式的解决方案。

谢谢大家。

关键字: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