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技术探讨 → 正文

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建筑行业

责任编辑:cres 作者:Rick Veagu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2-04-06 10:52:0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建筑公司处于应对疫情的第一线,因为迫切需要建设医疗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但对于这个严重依赖体力劳动和现场工作的行业来说,出行封锁、新的安全措施以及对员工远程工作的需求都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研究表明,全球建筑行业的市场价值在2020年下降了3.1%,这是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但问题并未就此结束。虽然一些项目如今已经恢复,但许多建筑项目正在受到全球供应链中断、员工短缺和材料价格飞涨的严重影响,尤其是木材和钢材。这些问题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存在。
 
建筑行业现在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随着社会重新开放和项目增加,新兴技术将成为该行业复苏的关键因素。根据调研机构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建筑行业变革和技术采用的要求从未如此强烈,因为新冠疫情将会为建筑公司面临的生产率降低和数据可见性问题带来额外的紧迫性。
 
特别是从这场危机中出现的数字创新技术(例如物联网传感器、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的使用,将帮助企业改进安全措施,标准化模块化结构,并创造更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首先使用数字现场接触点优先考虑工作场所安全
 
随着建筑公司继续遵守疫情限制性法规,技术对于实施健康和安全措施至关重要。例如,建筑公司可以使用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传感器来检测员工何时没有保持适当的物理距离。一些建筑项目甚至使用接触者追踪设备,当工地人员密集时会提醒员工保持距离;这些可以在确诊新冠病例时识别潜在感染者。这些措施不仅优先考虑员工安全,还能帮助企业避免项目中断。
 
技术是建筑公司的重要资产。由于现场工作人员减少,建筑公司依靠新的基于云的视频平台来协助进行现场监控。例如在迈阿密市,通过Zoom或Microsoft Teams视频通话对建筑工地进行远程检查,现在已成为现场工程师和建筑控制专家之间的惯例。
 
仅在2020年,无人机的使用量就增长了三倍,因此被更频繁地用于改善测绘过程。凭借其先进的功能,无人机可以创建现场的数字记录,以告知项目时间表——允许所有利益相关者安全地监控进度,同时提高项目的准确性、速度和易用性。
 
然后使用模块化构建
 
与传统方法相比,现代施工方法提供了许多好处,并且是建筑行业能够在新冠疫情期间适应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模块化建筑(在制造设施中预制模块和组件然后运送到现场的过程)使许多建筑公司能够以安全、可靠、受控的方式继续运营。
 
虽然这种施工方法并不新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新冠疫情限制下保持正常运营,数字规划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已经提高了采用率。
 
这种在建设过程中实现更多标准化的能力,使建筑公司能够积极解决影响建筑项目质量和交付速度的生产力问题。例如,麦肯锡公司预测,如果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异地施工可以将施工速度提高多达50%,并将成本降低20%。
 
现在已准备好为净零未来奠定数据基础
 
近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比以往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并对建筑公司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以减少新建筑中嵌入的碳排放量。
 
消费者还敦促建筑公司减少现有或库存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完成这项任务并非易事,因为根据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数据,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碳排放量的39%。
 
正如麦肯锡公司最近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对话,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为例,促使建筑公司和材料供应商将可持续性因素纳入其产品、施工过程和设计中。但是,建筑行业的分散和基于项目的性质为采用可持续实践带来了额外的挑战,而这正是新兴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集成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和基础设施可以提高数据可用性,并实现更高效的运营以及新的商业模式,例如签署基于绩效的协作式合同。建筑公司可以使用物联网传感器和通信技术来跟踪和监控能源效率和维护需求。
 
通过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公司能够创建虚拟3D模型,提高建筑中使用的所有组件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效率。新技术将帮助建筑公司更好地管理建筑生命周期,并显著地减少碳足迹。
 
技术变革的使命
 
在整个建筑生态系统中的建筑公司必须改变他们的战略、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有效地管理业务中断。新冠疫情为建筑行业的变化提供了合适的催化剂,但建筑公司需要快速适应并摆脱传统流程。
 
只有那些愿意使用新技术并通过快速跟踪数字化转型和优化数字技能以提高效率,来改变其未来工作方式的建筑企业,才能确保在竞争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数字化转型CIO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建筑行业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技术探讨 → 正文

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建筑行业

责任编辑:cres 作者:Rick Veagu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2-04-06 10:52:00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建筑公司处于应对疫情的第一线,因为迫切需要建设医疗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但对于这个严重依赖体力劳动和现场工作的行业来说,出行封锁、新的安全措施以及对员工远程工作的需求都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研究表明,全球建筑行业的市场价值在2020年下降了3.1%,这是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跌幅,但问题并未就此结束。虽然一些项目如今已经恢复,但许多建筑项目正在受到全球供应链中断、员工短缺和材料价格飞涨的严重影响,尤其是木材和钢材。这些问题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存在。
 
建筑行业现在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随着社会重新开放和项目增加,新兴技术将成为该行业复苏的关键因素。根据调研机构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建筑行业变革和技术采用的要求从未如此强烈,因为新冠疫情将会为建筑公司面临的生产率降低和数据可见性问题带来额外的紧迫性。
 
特别是从这场危机中出现的数字创新技术(例如物联网传感器、机器人、无人机等技术)的使用,将帮助企业改进安全措施,标准化模块化结构,并创造更可持续的建筑环境。
 
首先使用数字现场接触点优先考虑工作场所安全
 
随着建筑公司继续遵守疫情限制性法规,技术对于实施健康和安全措施至关重要。例如,建筑公司可以使用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传感器来检测员工何时没有保持适当的物理距离。一些建筑项目甚至使用接触者追踪设备,当工地人员密集时会提醒员工保持距离;这些可以在确诊新冠病例时识别潜在感染者。这些措施不仅优先考虑员工安全,还能帮助企业避免项目中断。
 
技术是建筑公司的重要资产。由于现场工作人员减少,建筑公司依靠新的基于云的视频平台来协助进行现场监控。例如在迈阿密市,通过Zoom或Microsoft Teams视频通话对建筑工地进行远程检查,现在已成为现场工程师和建筑控制专家之间的惯例。
 
仅在2020年,无人机的使用量就增长了三倍,因此被更频繁地用于改善测绘过程。凭借其先进的功能,无人机可以创建现场的数字记录,以告知项目时间表——允许所有利益相关者安全地监控进度,同时提高项目的准确性、速度和易用性。
 
然后使用模块化构建
 
与传统方法相比,现代施工方法提供了许多好处,并且是建筑行业能够在新冠疫情期间适应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模块化建筑(在制造设施中预制模块和组件然后运送到现场的过程)使许多建筑公司能够以安全、可靠、受控的方式继续运营。
 
虽然这种施工方法并不新鲜,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新冠疫情限制下保持正常运营,数字规划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已经提高了采用率。
 
这种在建设过程中实现更多标准化的能力,使建筑公司能够积极解决影响建筑项目质量和交付速度的生产力问题。例如,麦肯锡公司预测,如果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异地施工可以将施工速度提高多达50%,并将成本降低20%。
 
现在已准备好为净零未来奠定数据基础
 
近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比以往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并对建筑公司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以减少新建筑中嵌入的碳排放量。
 
消费者还敦促建筑公司减少现有或库存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量。完成这项任务并非易事,因为根据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数据,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碳排放量的39%。
 
正如麦肯锡公司最近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对话,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为例,促使建筑公司和材料供应商将可持续性因素纳入其产品、施工过程和设计中。但是,建筑行业的分散和基于项目的性质为采用可持续实践带来了额外的挑战,而这正是新兴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集成物联网的智能建筑和基础设施可以提高数据可用性,并实现更高效的运营以及新的商业模式,例如签署基于绩效的协作式合同。建筑公司可以使用物联网传感器和通信技术来跟踪和监控能源效率和维护需求。
 
通过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公司能够创建虚拟3D模型,提高建筑中使用的所有组件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效率。新技术将帮助建筑公司更好地管理建筑生命周期,并显著地减少碳足迹。
 
技术变革的使命
 
在整个建筑生态系统中的建筑公司必须改变他们的战略、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有效地管理业务中断。新冠疫情为建筑行业的变化提供了合适的催化剂,但建筑公司需要快速适应并摆脱传统流程。
 
只有那些愿意使用新技术并通过快速跟踪数字化转型和优化数字技能以提高效率,来改变其未来工作方式的建筑企业,才能确保在竞争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数字化转型CIO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