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罗杰斯科技李宁:面对数字化浪潮,IT人需要不断地重生

责任编辑:hxy 作者:黄心怡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5-15 15:38:57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过去十几年在IT行业的沉淀,李宁从最初的IT新人,成长为现任罗杰斯科技亚洲区IT经理,目前负责公司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各地IT运维及全球软件开发。在这些年的职业生涯过程中,李宁不仅在工作上卓有成绩,还始终保持求知的心态,不断更新、提升知识储备,包括攻读了香港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硕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BA,考取了国家一级信息管理师、高级电子商务师等资格证书,并积极参与IT相关的书籍编撰工作,是《CIO新思维》系列丛书编委,以及《狼性CIO》、《SIAM》等书的翻译团队。

罗杰斯科技亚洲区IT经理 李宁

上云已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

一直在积极提升自己的李宁,对于IT行业的新趋势和动向也是密切关注并勇于尝鲜。早在2012年,罗杰斯科技便决定采用云计算来替换原有的自营模式,利用公有云架构来解放部分IT工作职能。

“我们当时做了非常详细的考量,选择微软office365来完成全球邮件系统向云端迁移。其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基于原有邮件系统已经开发的上百个应用,这些应用都结合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一旦要选择更换邮件系统,这些应用都必须要重新开发。”

最终,罗杰斯科技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把所有的应用最后都迁移到公有云平台。李宁认为,虽然迁移和切换过程极具挑战,但是云计算所带来的产出和回报是非常优厚的。

“原先IT开发人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与基础架构人员进行协调如何部署,涉及到大量的维护工作。而云平台拥有非常强劲性能,几乎都不用担心稳定性,让我们的人员只要集中精神做开发就行了。而且微软的office365整个生态环境以及与移动端的支持,让整个办公体验非常良好。”

经过多年发展,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项新兴技术,而是逐步走向普及和成熟。李宁指出,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云技术几乎成为必须。

“上云之后的目标就是腾出资源,来应对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的需求。云技术可以解放人力,把节省下来的资源用在更重要的创新上,比如数据的沉淀和分析,为罗杰斯科技实现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铺路。”

数字化转型的三个维度

李宁表示,数字化转型可以分为三个维度,首先是产品的数字化,即在原来的传统产品当中加入数字化的模块,使之与物联网(IoT)产生化学反应,然后可以跟云端做数据交互。

“未来无论是商业、产品还是服务,对于反馈的效率要求非常高,而有了数字化产品以后,才有可能跟客户之间形成非常快的反馈闭环。通过产品的数据收集,预测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用户的喜好程度,从数据当中挖掘产品革新的动力。”

其次是制造过程数字化。“通过MES系统导入,实现整个制造过程的精细化、协同化管理,并获取这部分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就是企业的新能源,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动力。”

最后是管理过程数字化。“这涉及到权衡取舍,你需要舍弃传统的做法,转而利用云端生态,才能在既有资源中挖掘出新的能力,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目前罗杰斯科技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已经初步实现了数据采集以及可视化、可追踪,并积极通过数据沉淀,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基础,向智能化的终极目标前进。

“我们的路线图是非常清晰的,从ERP到MES,再扩展到制造过程数字化,只有把过程尽量用数字化还原,才能为深挖数据价值打好基础。下一步规划,是利用沉淀下来的这部分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哪些参数和最终良品率之间的联动性,再通过优化参数实现良品率的提升,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唯一不变就是变化本身。不断涌现的信息化技术正在加速这种变化,对制造业乃至各行各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变革。不仅促使传统企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还将进一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

这种变化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智能制造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进行考量。2017年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李宁指出,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政策,将提纲挈领地推动制造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对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目标,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工业时代与如今数字化时代的逻辑完全不同。举个例子,当年电话机推广到5亿人群花了30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微信推到5亿用户量只花了不到3年的时间。数字化正在重新定义商业逻辑和工作方式,而且往往只隔几年就出现技术上的质变。这对于IT人不断提出新的挑战。IT人只有不断地重生,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李宁最后表示。

 

关键字:罗杰斯科技李宁数字化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罗杰斯科技李宁:面对数字化浪潮,IT人需要不断地重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罗杰斯科技李宁:面对数字化浪潮,IT人需要不断地重生

责任编辑:hxy 作者:黄心怡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5-15 15:38:57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过去十几年在IT行业的沉淀,李宁从最初的IT新人,成长为现任罗杰斯科技亚洲区IT经理,目前负责公司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内的各地IT运维及全球软件开发。在这些年的职业生涯过程中,李宁不仅在工作上卓有成绩,还始终保持求知的心态,不断更新、提升知识储备,包括攻读了香港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硕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BA,考取了国家一级信息管理师、高级电子商务师等资格证书,并积极参与IT相关的书籍编撰工作,是《CIO新思维》系列丛书编委,以及《狼性CIO》、《SIAM》等书的翻译团队。

罗杰斯科技亚洲区IT经理 李宁

上云已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路径

一直在积极提升自己的李宁,对于IT行业的新趋势和动向也是密切关注并勇于尝鲜。早在2012年,罗杰斯科技便决定采用云计算来替换原有的自营模式,利用公有云架构来解放部分IT工作职能。

“我们当时做了非常详细的考量,选择微软office365来完成全球邮件系统向云端迁移。其中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基于原有邮件系统已经开发的上百个应用,这些应用都结合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一旦要选择更换邮件系统,这些应用都必须要重新开发。”

最终,罗杰斯科技花费了整整两年时间,把所有的应用最后都迁移到公有云平台。李宁认为,虽然迁移和切换过程极具挑战,但是云计算所带来的产出和回报是非常优厚的。

“原先IT开发人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与基础架构人员进行协调如何部署,涉及到大量的维护工作。而云平台拥有非常强劲性能,几乎都不用担心稳定性,让我们的人员只要集中精神做开发就行了。而且微软的office365整个生态环境以及与移动端的支持,让整个办公体验非常良好。”

经过多年发展,云计算已经不再是一项新兴技术,而是逐步走向普及和成熟。李宁指出,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云技术几乎成为必须。

“上云之后的目标就是腾出资源,来应对大数据和智能制造的需求。云技术可以解放人力,把节省下来的资源用在更重要的创新上,比如数据的沉淀和分析,为罗杰斯科技实现智能制造的终极目标铺路。”

数字化转型的三个维度

李宁表示,数字化转型可以分为三个维度,首先是产品的数字化,即在原来的传统产品当中加入数字化的模块,使之与物联网(IoT)产生化学反应,然后可以跟云端做数据交互。

“未来无论是商业、产品还是服务,对于反馈的效率要求非常高,而有了数字化产品以后,才有可能跟客户之间形成非常快的反馈闭环。通过产品的数据收集,预测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和用户的喜好程度,从数据当中挖掘产品革新的动力。”

其次是制造过程数字化。“通过MES系统导入,实现整个制造过程的精细化、协同化管理,并获取这部分的数据资源。这些数据就是企业的新能源,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动力。”

最后是管理过程数字化。“这涉及到权衡取舍,你需要舍弃传统的做法,转而利用云端生态,才能在既有资源中挖掘出新的能力,并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目前罗杰斯科技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已经初步实现了数据采集以及可视化、可追踪,并积极通过数据沉淀,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基础,向智能化的终极目标前进。

“我们的路线图是非常清晰的,从ERP到MES,再扩展到制造过程数字化,只有把过程尽量用数字化还原,才能为深挖数据价值打好基础。下一步规划,是利用沉淀下来的这部分数据资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哪些参数和最终良品率之间的联动性,再通过优化参数实现良品率的提升,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唯一不变就是变化本身。不断涌现的信息化技术正在加速这种变化,对制造业乃至各行各业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变革。不仅促使传统企业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还将进一步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时代。

这种变化也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智能制造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进行考量。2017年10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了《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李宁指出,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政策,将提纲挈领地推动制造业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对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目标,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工业时代与如今数字化时代的逻辑完全不同。举个例子,当年电话机推广到5亿人群花了30年的时间,但是现在微信推到5亿用户量只花了不到3年的时间。数字化正在重新定义商业逻辑和工作方式,而且往往只隔几年就出现技术上的质变。这对于IT人不断提出新的挑战。IT人只有不断地重生,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李宁最后表示。

 

关键字:罗杰斯科技李宁数字化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