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中国移动段云峰:以终为始 规划数据

责任编辑:cdeng 作者:邓彩霞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11 15:18:18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纵观当前形势,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都建立在数据层面之上,传统产业开始借助大数据实现转型升级,数据业态蔚然成风。随着新型数据挖掘方式和算法的日益精进,技术和应用开始呈现纵深发展的趋势,产业规模日趋成熟,数联网开始应运而生。

在企业网D1Net举办的2018 CIOC 全国CIO大会现场,中国移动集团大数据总架构师段云峰先生以“《数联网》——大数据如何互联”为主题,为我们揭开了数联网的神秘面纱。他表示:“数联网是预硏项目,相关技术研究还在进行,以下内容仅代表他个人意见,并不代表中国移动的观点。”

【图为中国移动集团大数据总架构师段云峰】

DT时代,从大数据到数联网的演进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变化无处不在,从IT到DT,核心改变是什么?中国移动段云峰表示,IT面对的更多是流程,面型流程,即流程僵化、固化再优化,这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思路。但是DT时代则更多的是面向数据、面向分析,提供的是智慧的角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数联网的诞生。

从大数据到数联网,升级的不仅仅是性能。大数据强调了数据的“量”,这种从TB到PB海量数据的处理,是大数据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强调的是单点处理能力。而数联网则强调的是单个大数据节点间的互联,是群体的处理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培养了未来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数联网的出发点是打通彼此的数据库,毕竟单点数据的价值维度是有限的,只有多维度、多数据混合起来意义才会重大。因此,数联网强调的是节点之间的数据互联和如何提供泛集群的处理能力。

对于数联网的定义,中国移动段云峰讲到,数联网是若干承载数据的载体通过数据交互和通信而形成的网络,是互联网上的叠加网,其基础仍旧是互联网。它改变了互联网中上层的应用层次内容,构建虚拟的数联网层,完成数据的各种标准化工作。

无限价值,数联网盈利模式的开启

数联网能够在数据连接的基础上,提供各种标准化的计算能力,并贴近具象化的应用。对于业界而言,它仍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处于探索阶段,但意义却异常深远。那么,数联网到底能带来什么呢?中国移动段云峰总结到,互联网给大家带来的是免费模式,数联网将给大家带来的是盈利模式,数联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上:

1. 带动新的产业机遇。数联网所带来的产业机遇规模将会远超互联网。

2. 数联网将开辟新的商业模式。有了数联网和大数据,将会改变社会征信体系,技术成为规范人类道德底线的有效标尺。

3. 大数据的“倍增器”效应。在数联网时代,商业更加透明,未来新技术速度越快,效果越好。

4.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统一行业标准,组建绿色生态体系。

数联网生态,未来所有东西都将重新洗牌

涉及到技术层面的研究,中国移动段云峰认为,未来数据不是问题,未来数据的打通才是难点。从信息的连接到数据的连接,这是以后的主要方向。如今,数联网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一个是要解决数据互联的问题,涉及到架构层面、应用层面、设备管理层面。还有一个就是隐私保护的问题,明确哪些数据能够共享,哪些数据不能共享等。网民通过数联网进行彼此间的数据交互,这个过程需要解决协议问题和计算问题,实际上这个计算问题也是我们站在移动角度内部真实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仍然不能阻挡数联网对于生活的颠覆!

未来,数联网不需要将数据进行挪移,很多深刻的改变将会产生。但是有一点核心的基本数据标准是必须要做的,在大数据领域,一样需要解决数据标准化的问题。数据参数的标准化,包括协议的标准化。数联网中,数据将会自己携带语义,包含数据交换的标准、数据接口的标准。未来网站将不再是网站,而是数站,而网页也不叫网页,叫数页,这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还有数据访问终端的标准化建立,未来的终端一定不是现在这样的。数联网解决了数据互联就解决了AI分析能力。因此,在终端领域能标准化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术架构要求解决一些关键的技术难题,包括基础元器件等,彻底解决数据互通、计算互通、包括为未来的AI互通,人工智能能力互通。

互联网的更新速度都已经很快了,何况数联网呢。在数联网层面上,更是重新定义和颠覆的一个过程。未来,新型的搜索引擎将会基于所有人的数据搜索,新型电商将会进行数据交易,新型社交网络将会重新产生。

演讲末尾,中国移动段云峰感慨到,数联网能改变思维模式,而人工智能则是改变未来。未来的商业模式都将是新型的,因为传统商业模式中,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都是属于工业文明的产物,而以后的数据文明将会萌生属于它专有的,独特的,在大数据环境下,数联网环境下的新的模式,未来值得期待!

关键字:数联网中国移动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中国移动段云峰:以终为始 规划数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中国移动段云峰:以终为始 规划数据

责任编辑:cdeng 作者:邓彩霞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11 15:18:18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纵观当前形势,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发展都建立在数据层面之上,传统产业开始借助大数据实现转型升级,数据业态蔚然成风。随着新型数据挖掘方式和算法的日益精进,技术和应用开始呈现纵深发展的趋势,产业规模日趋成熟,数联网开始应运而生。

在企业网D1Net举办的2018 CIOC 全国CIO大会现场,中国移动集团大数据总架构师段云峰先生以“《数联网》——大数据如何互联”为主题,为我们揭开了数联网的神秘面纱。他表示:“数联网是预硏项目,相关技术研究还在进行,以下内容仅代表他个人意见,并不代表中国移动的观点。”

【图为中国移动集团大数据总架构师段云峰】

DT时代,从大数据到数联网的演进

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变化无处不在,从IT到DT,核心改变是什么?中国移动段云峰表示,IT面对的更多是流程,面型流程,即流程僵化、固化再优化,这是一直以来的传统思路。但是DT时代则更多的是面向数据、面向分析,提供的是智慧的角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数联网的诞生。

从大数据到数联网,升级的不仅仅是性能。大数据强调了数据的“量”,这种从TB到PB海量数据的处理,是大数据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强调的是单点处理能力。而数联网则强调的是单个大数据节点间的互联,是群体的处理能力,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培养了未来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数联网的出发点是打通彼此的数据库,毕竟单点数据的价值维度是有限的,只有多维度、多数据混合起来意义才会重大。因此,数联网强调的是节点之间的数据互联和如何提供泛集群的处理能力。

对于数联网的定义,中国移动段云峰讲到,数联网是若干承载数据的载体通过数据交互和通信而形成的网络,是互联网上的叠加网,其基础仍旧是互联网。它改变了互联网中上层的应用层次内容,构建虚拟的数联网层,完成数据的各种标准化工作。

无限价值,数联网盈利模式的开启

数联网能够在数据连接的基础上,提供各种标准化的计算能力,并贴近具象化的应用。对于业界而言,它仍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处于探索阶段,但意义却异常深远。那么,数联网到底能带来什么呢?中国移动段云峰总结到,互联网给大家带来的是免费模式,数联网将给大家带来的是盈利模式,数联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上:

1. 带动新的产业机遇。数联网所带来的产业机遇规模将会远超互联网。

2. 数联网将开辟新的商业模式。有了数联网和大数据,将会改变社会征信体系,技术成为规范人类道德底线的有效标尺。

3. 大数据的“倍增器”效应。在数联网时代,商业更加透明,未来新技术速度越快,效果越好。

4. 构建完善的产业链。统一行业标准,组建绿色生态体系。

数联网生态,未来所有东西都将重新洗牌

涉及到技术层面的研究,中国移动段云峰认为,未来数据不是问题,未来数据的打通才是难点。从信息的连接到数据的连接,这是以后的主要方向。如今,数联网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一个是要解决数据互联的问题,涉及到架构层面、应用层面、设备管理层面。还有一个就是隐私保护的问题,明确哪些数据能够共享,哪些数据不能共享等。网民通过数联网进行彼此间的数据交互,这个过程需要解决协议问题和计算问题,实际上这个计算问题也是我们站在移动角度内部真实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仍然不能阻挡数联网对于生活的颠覆!

未来,数联网不需要将数据进行挪移,很多深刻的改变将会产生。但是有一点核心的基本数据标准是必须要做的,在大数据领域,一样需要解决数据标准化的问题。数据参数的标准化,包括协议的标准化。数联网中,数据将会自己携带语义,包含数据交换的标准、数据接口的标准。未来网站将不再是网站,而是数站,而网页也不叫网页,叫数页,这一切都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还有数据访问终端的标准化建立,未来的终端一定不是现在这样的。数联网解决了数据互联就解决了AI分析能力。因此,在终端领域能标准化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术架构要求解决一些关键的技术难题,包括基础元器件等,彻底解决数据互通、计算互通、包括为未来的AI互通,人工智能能力互通。

互联网的更新速度都已经很快了,何况数联网呢。在数联网层面上,更是重新定义和颠覆的一个过程。未来,新型的搜索引擎将会基于所有人的数据搜索,新型电商将会进行数据交易,新型社交网络将会重新产生。

演讲末尾,中国移动段云峰感慨到,数联网能改变思维模式,而人工智能则是改变未来。未来的商业模式都将是新型的,因为传统商业模式中,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都是属于工业文明的产物,而以后的数据文明将会萌生属于它专有的,独特的,在大数据环境下,数联网环境下的新的模式,未来值得期待!

关键字:数联网中国移动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