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某高温耐材领军企业信息总监刘冰:国际化投资并购下的IT实践

责任编辑:shjiaz 作者:查士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09-14 11:24:06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某高温耐材领军企业在行业中拥有近200年的深耕经验,在初创期里该集团以经营原料矿山为主,后100多年开始频繁进行跨国大型并购,并且并购的范围从奥地利本土,向德国、意大利、美国、巴西、印度、中国等全球市场扩展,频繁的国际并购使该集团在全球拥有众多分支机构,也给IT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保持IT架构及全球标准的高度统一

对于该高温耐材集团而言,每一次大型并购都是一次整体的重塑,从文化、组织结构、业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冲突到调整优化,最后进行互相融合,周而复始。刘冰于03年加入该集团,现在负责集团在非洲、亚太及中国大区的信息化工作。该集团每3到5年就会进行一次大型并购,这让时任信息总监的刘冰应接不暇,但也乐在其中。

某高温耐材领军企业信息总监 刘冰

回顾近年来IT部门踩过的坑,刘冰表示大部分是源于文化上的冲突。作为一家全球性的企业集团,该集团在多个不同的国家展开投资并购,这将牵扯出很多文化冲突,并购双方对业务的理解、业务操作模式可能完全不同,在IT系统整合时就会引发争论。为此,并购时需要从文化、团队、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重新梳理,形成统一的标准化。

在并购的过程中,该集团始终保持在IT架构和全球标准上的高度统一,对于存在功能性重复的系统,通过对技术、业务、影响度、合规等进行细致和深入的系统评估,最后新组织在内部达成共识,作为新标准强势部署和统一下沉。

以财务系统为例,为了实现财务合规和统一管理,该集团在最近的二十多年中经历了数次并购重组,一直在ERP和财务统一管理层面保持与SAP共同成长。即便是并购标的有众多二级、三级子公司等分支机构,存在各种独立的本地化财务结算系统或应用,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数据迁移和系统切换。通过集团上下一盘棋,短平快的阵痛疗法,有效解决ERP和财务系统不统一可能带来的长期潜在风险,进而对股东负责,实现财务合规和公开透明。

不断并购让IT组织被动成为清道夫

刘冰向企业网D1Net介绍,作为服务团队,IT部门一直秉承“做业务驱动力和抓手”的理念,为业务需求服务,与之形成统一步调,为集团阶段性目标实现提供助力。跨国并购是个复杂和辩证的过程,IT部门在并购的过程中踩过很多坑,这些坑不仅仅牵扯到技术层面,更多的是IT和业务等其他部门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不断纠错、共同经历的。

刘冰坦言:集团IT一直试图从成本中心,转化成价值创造和创新型组织,进而成为能力中心或者等同于业务部门的“生产/价值”中心。但是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信息化、智能化会不断衍生出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性的问题,从而经历冲突、规范、部署、强势统一和标准化,往往要经过3到4年时间才会进入平稳阶段。

因此,IT组织在该集团被动地成为清道夫、万金油或是阿拉丁神灯等不同预期的角色,大多数时间很难获得足够的认同,甚至会被业务部门误解和诟病。这就造成了集团大并购,IT组织架构大调整,小并购小调整,也让IT组织在策略、路线图、部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进化目标在完成度上大打折扣。

据刘冰透露,集团计划在全球构建统一的MES系统,前期已与西门子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但是由于MES系统选型非本团队主导,IT的参与不多,致使架构和业务及技术部署可操作性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西门子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退出了合作。随后全球IT团队积极参与,同相关OT部门协同经过缜密的选型分析后,计划采用罗克韦尔的云服务构建MES系统,目前双方已签署合作。该集团计划先在欧洲和中国区部署MES系统灯塔工厂,将中国区打造为MES应用的样板工程,目前该项目正在前期的工厂业务需求梳理阶段。

强强联合背后的“数字化百团大战”

2017年集团与南美一家大型耐材集团的合并,让刘冰至今印象深刻。南美的耐材集团主营业务是原料矿山,实际的成品生产工厂不是很多,而集团虽然业务范围涵盖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和玻璃在内的各种行业,覆盖产品、系统和服务等全产业链,但是其在欧洲区域的原料矿山经过不断开采已消耗到一定程度,因此双方的合并是互利共赢的强强联合。

正值全球数字化转型大潮,集团在合并南美耐材集团的同时,CEO基于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牵头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旅。其做法是将权限下放给不同的BU,每个BU成立自己的数字化部门,通过数字化部门梳理客户的业务需求,进行软件产品或系统平台的选型,倒逼IT业务流,从技术层面进行应用和兼容。

“我们正在经历集团内部的数字化百团大战,所有业务部门都会提出各自的数字化创新思路和所需的系统,而且为了实现敏捷、高效、快速响应等一系列目标要求,在IT没有准备好云架构、数据中台未落地的情况下,相关系统权利下放,倒逼IT业务流,导致很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IT组织不停的填缺补漏,甚至疲于奔命。”刘冰如是说。

当然,这种打散重来的做法也出现了很多重复性投资和信息孤岛等问题。刘冰提到:由于集团一直在并购,因此IT在并购过程中始终在梳理统一的架构,而在当下这一阶段,IT过往的流程体系以及方法论一直在经受着各种挑战和重新论证,这让IT部门在梳理新痛点、形成解决方案方面必须提速,催生IT团队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变革的能力。

借助外部能力中心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据悉,该集团的ERP等核心系统大部分来自SAP,CRM系统是微软的Dynamics,在核心系统层面始终保持高度统一。该集团旗下不同的工厂根据流程和工艺的不同,对系统应用进行高端定制,主数据始终在SAP中进行管理,对于那些SAP不方便直接管理的数据,例如外库,以RFID扫描等形式通过不同的APP将数据统一上传到云端,微软Azure云已与SAP打通,能够统一进入Azure云上的SAP系统,并且在Azure上形成数据湖和数据仓库。

集团于2018年开始将传统IT业务向云上迁移,已将其在欧洲和南北美洲70%至80%的业务迁移至微软的Azure云。该集团总部前期曾为中国区在香港购买Azure的订阅服务,随后发现了其中的潜在风险,于是中国区IT团队提供了相关的上云解决方案,目前正在与微软沟通,计划在一年之内将数据业务打通,在世纪互联实现云的本土化落地。

经历两年多的数字化转型,刘冰发现,将原有的IT能力打散后做数字化分发应用的做法,很容易造成数据孤岛,也让IT架构变得杂乱无章。刘冰提到:“好在IT团队能够借助微软、SAP等其他外部的能力中心,帮着我们去梳理复杂的流程和应用,让IT能够跟上业务快速发展的节奏。”

预判业务需求 IT团队向ITBP角色过渡

与此同时,刘冰强调:IT团队的建设也要跟上数字化的变化,分级分解内外部矛盾,找出解决路径,强化IT团队的综合能力,补足短板才能与时俱进。

刘冰认为让业务倒逼IT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业务的需求往往也是被逼无奈,例如被客户逼迫,或者被管理层逼迫,他的做法是让IT团队向ITBP的角色过渡,成为业务的Business Partner,鼓励IT团队与业务部门(例如工厂长、采购部、质检部、研发部等)多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下沉到业务中去主动问业务要需求和痛点,深入到业务层成为业务的合作伙伴,从而形成一种默契,能够提前预判业务的需求,为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和工具,主动帮助业务解决痛点,从而摆脱被动的尴尬局面。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该集团在欧洲的IT组织暂时还达不到这一水平。

在IT团队的管理方面,刘冰表示更倾向于让IT人员培养独立、自主和创新方面的能力,例如除了支持标准的业务流外,能在业务创新层面提出更好的想法,发现更好的优化业务流的机制,并且给业务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业务的需求。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一部分IT团队逐渐成长起来。

以辽宁地区某工厂为例,IT团队经过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后发现,从订单、原料、采买、产品出厂到客户反馈,整个业务管理流程都是非常零散的状态,物流的订单信息与销售订单不匹配,库房的上料信息与出料信息不匹配,销售数据与生产数据不匹配,大家各自使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表格维护各自的数据,每次盘库都十分痛苦。为此,IT团队主动把相关的系统、数据整合成一套平台、一个数据库,实现工厂管理层上的数据一致和业务协同,通过数字化决策大屏提高工厂长决策的准确性。

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挑战

由于耐火材料行业对矿石等原材料的依赖性非常强,而全球原料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巴西、土耳其、欧洲和非洲等国家,因此该集团始终致力于打造一套数字化、智能化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然而受疫情、国际形式持续变化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全球化受阻。例如过去中国区生产的成品要通过物流供应链发往全球,如今受疫情影响海运成本增加了几倍,因此该集团各大区根据区域性供应链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符合最佳实践的本地化解决方案,然后再去逐渐整合。

最后,刘冰表示:当前摆在集团面前的,是如何打通和打造统一规范的平台,集团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坑要去踩。但是,其坚信关键价值决定行为方式的决心不会变:

  •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并且具有创新意识 ;
  • 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作出公开的决策 ;
  • 在全球组织中以跨职能、协作和务实的方式运作 ;
  • 以绩效为导向并且具备负责任的态度。
x 某高温耐材领军企业信息总监刘冰:国际化投资并购下的IT实践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人物访谈 → 正文

某高温耐材领军企业信息总监刘冰:国际化投资并购下的IT实践

责任编辑:shjiaz 作者:查士加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09-14 11:24:06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某高温耐材领军企业在行业中拥有近200年的深耕经验,在初创期里该集团以经营原料矿山为主,后100多年开始频繁进行跨国大型并购,并且并购的范围从奥地利本土,向德国、意大利、美国、巴西、印度、中国等全球市场扩展,频繁的国际并购使该集团在全球拥有众多分支机构,也给IT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

保持IT架构及全球标准的高度统一

对于该高温耐材集团而言,每一次大型并购都是一次整体的重塑,从文化、组织结构、业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冲突到调整优化,最后进行互相融合,周而复始。刘冰于03年加入该集团,现在负责集团在非洲、亚太及中国大区的信息化工作。该集团每3到5年就会进行一次大型并购,这让时任信息总监的刘冰应接不暇,但也乐在其中。

某高温耐材领军企业信息总监 刘冰

回顾近年来IT部门踩过的坑,刘冰表示大部分是源于文化上的冲突。作为一家全球性的企业集团,该集团在多个不同的国家展开投资并购,这将牵扯出很多文化冲突,并购双方对业务的理解、业务操作模式可能完全不同,在IT系统整合时就会引发争论。为此,并购时需要从文化、团队、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重新梳理,形成统一的标准化。

在并购的过程中,该集团始终保持在IT架构和全球标准上的高度统一,对于存在功能性重复的系统,通过对技术、业务、影响度、合规等进行细致和深入的系统评估,最后新组织在内部达成共识,作为新标准强势部署和统一下沉。

以财务系统为例,为了实现财务合规和统一管理,该集团在最近的二十多年中经历了数次并购重组,一直在ERP和财务统一管理层面保持与SAP共同成长。即便是并购标的有众多二级、三级子公司等分支机构,存在各种独立的本地化财务结算系统或应用,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数据迁移和系统切换。通过集团上下一盘棋,短平快的阵痛疗法,有效解决ERP和财务系统不统一可能带来的长期潜在风险,进而对股东负责,实现财务合规和公开透明。

不断并购让IT组织被动成为清道夫

刘冰向企业网D1Net介绍,作为服务团队,IT部门一直秉承“做业务驱动力和抓手”的理念,为业务需求服务,与之形成统一步调,为集团阶段性目标实现提供助力。跨国并购是个复杂和辩证的过程,IT部门在并购的过程中踩过很多坑,这些坑不仅仅牵扯到技术层面,更多的是IT和业务等其他部门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不断纠错、共同经历的。

刘冰坦言:集团IT一直试图从成本中心,转化成价值创造和创新型组织,进而成为能力中心或者等同于业务部门的“生产/价值”中心。但是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信息化、智能化会不断衍生出各种技术和非技术性的问题,从而经历冲突、规范、部署、强势统一和标准化,往往要经过3到4年时间才会进入平稳阶段。

因此,IT组织在该集团被动地成为清道夫、万金油或是阿拉丁神灯等不同预期的角色,大多数时间很难获得足够的认同,甚至会被业务部门误解和诟病。这就造成了集团大并购,IT组织架构大调整,小并购小调整,也让IT组织在策略、路线图、部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进化目标在完成度上大打折扣。

据刘冰透露,集团计划在全球构建统一的MES系统,前期已与西门子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但是由于MES系统选型非本团队主导,IT的参与不多,致使架构和业务及技术部署可操作性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西门子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退出了合作。随后全球IT团队积极参与,同相关OT部门协同经过缜密的选型分析后,计划采用罗克韦尔的云服务构建MES系统,目前双方已签署合作。该集团计划先在欧洲和中国区部署MES系统灯塔工厂,将中国区打造为MES应用的样板工程,目前该项目正在前期的工厂业务需求梳理阶段。

强强联合背后的“数字化百团大战”

2017年集团与南美一家大型耐材集团的合并,让刘冰至今印象深刻。南美的耐材集团主营业务是原料矿山,实际的成品生产工厂不是很多,而集团虽然业务范围涵盖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和玻璃在内的各种行业,覆盖产品、系统和服务等全产业链,但是其在欧洲区域的原料矿山经过不断开采已消耗到一定程度,因此双方的合并是互利共赢的强强联合。

正值全球数字化转型大潮,集团在合并南美耐材集团的同时,CEO基于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牵头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旅。其做法是将权限下放给不同的BU,每个BU成立自己的数字化部门,通过数字化部门梳理客户的业务需求,进行软件产品或系统平台的选型,倒逼IT业务流,从技术层面进行应用和兼容。

“我们正在经历集团内部的数字化百团大战,所有业务部门都会提出各自的数字化创新思路和所需的系统,而且为了实现敏捷、高效、快速响应等一系列目标要求,在IT没有准备好云架构、数据中台未落地的情况下,相关系统权利下放,倒逼IT业务流,导致很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IT组织不停的填缺补漏,甚至疲于奔命。”刘冰如是说。

当然,这种打散重来的做法也出现了很多重复性投资和信息孤岛等问题。刘冰提到:由于集团一直在并购,因此IT在并购过程中始终在梳理统一的架构,而在当下这一阶段,IT过往的流程体系以及方法论一直在经受着各种挑战和重新论证,这让IT部门在梳理新痛点、形成解决方案方面必须提速,催生IT团队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变革的能力。

借助外部能力中心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据悉,该集团的ERP等核心系统大部分来自SAP,CRM系统是微软的Dynamics,在核心系统层面始终保持高度统一。该集团旗下不同的工厂根据流程和工艺的不同,对系统应用进行高端定制,主数据始终在SAP中进行管理,对于那些SAP不方便直接管理的数据,例如外库,以RFID扫描等形式通过不同的APP将数据统一上传到云端,微软Azure云已与SAP打通,能够统一进入Azure云上的SAP系统,并且在Azure上形成数据湖和数据仓库。

集团于2018年开始将传统IT业务向云上迁移,已将其在欧洲和南北美洲70%至80%的业务迁移至微软的Azure云。该集团总部前期曾为中国区在香港购买Azure的订阅服务,随后发现了其中的潜在风险,于是中国区IT团队提供了相关的上云解决方案,目前正在与微软沟通,计划在一年之内将数据业务打通,在世纪互联实现云的本土化落地。

经历两年多的数字化转型,刘冰发现,将原有的IT能力打散后做数字化分发应用的做法,很容易造成数据孤岛,也让IT架构变得杂乱无章。刘冰提到:“好在IT团队能够借助微软、SAP等其他外部的能力中心,帮着我们去梳理复杂的流程和应用,让IT能够跟上业务快速发展的节奏。”

预判业务需求 IT团队向ITBP角色过渡

与此同时,刘冰强调:IT团队的建设也要跟上数字化的变化,分级分解内外部矛盾,找出解决路径,强化IT团队的综合能力,补足短板才能与时俱进。

刘冰认为让业务倒逼IT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业务的需求往往也是被逼无奈,例如被客户逼迫,或者被管理层逼迫,他的做法是让IT团队向ITBP的角色过渡,成为业务的Business Partner,鼓励IT团队与业务部门(例如工厂长、采购部、质检部、研发部等)多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下沉到业务中去主动问业务要需求和痛点,深入到业务层成为业务的合作伙伴,从而形成一种默契,能够提前预判业务的需求,为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和工具,主动帮助业务解决痛点,从而摆脱被动的尴尬局面。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该集团在欧洲的IT组织暂时还达不到这一水平。

在IT团队的管理方面,刘冰表示更倾向于让IT人员培养独立、自主和创新方面的能力,例如除了支持标准的业务流外,能在业务创新层面提出更好的想法,发现更好的优化业务流的机制,并且给业务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业务的需求。在这种管理方式下,一部分IT团队逐渐成长起来。

以辽宁地区某工厂为例,IT团队经过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后发现,从订单、原料、采买、产品出厂到客户反馈,整个业务管理流程都是非常零散的状态,物流的订单信息与销售订单不匹配,库房的上料信息与出料信息不匹配,销售数据与生产数据不匹配,大家各自使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表格维护各自的数据,每次盘库都十分痛苦。为此,IT团队主动把相关的系统、数据整合成一套平台、一个数据库,实现工厂管理层上的数据一致和业务协同,通过数字化决策大屏提高工厂长决策的准确性。

全球疫情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挑战

由于耐火材料行业对矿石等原材料的依赖性非常强,而全球原料产地主要分布在中国、巴西、土耳其、欧洲和非洲等国家,因此该集团始终致力于打造一套数字化、智能化的物流供应链体系。

然而受疫情、国际形式持续变化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全球化受阻。例如过去中国区生产的成品要通过物流供应链发往全球,如今受疫情影响海运成本增加了几倍,因此该集团各大区根据区域性供应链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了符合最佳实践的本地化解决方案,然后再去逐渐整合。

最后,刘冰表示:当前摆在集团面前的,是如何打通和打造统一规范的平台,集团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坑要去踩。但是,其坚信关键价值决定行为方式的决心不会变:

  •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并且具有创新意识 ;
  • 在相互尊重的环境中作出公开的决策 ;
  • 在全球组织中以跨职能、协作和务实的方式运作 ;
  • 以绩效为导向并且具备负责任的态度。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