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据网络行业动态 → 正文

互联网医疗公司到底是挖了公立医院的墙角,还是增加了生产力?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13 12:32:01 本文摘自:36KR

银川近日成立了中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会,目标是推动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建立。好大夫在线CEO王航担任协会第一任会长,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微医CEO廖杰远担任副会长。

自2008年的互联网医疗元年至今,好大夫丁香园等已走过十几个年头。人们谈及互联网医疗,联想到的便是将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嫁接到了医疗领域,实际情况远比这个复杂的多。36氪作为该协会成立当日到场媒体之一,带着诸多疑问,试图从研究者的视角重新梳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医疗公司到底是挖了公立医院的墙角,还是增加了生产力?

社科院人保研究室陈秋霖主任提到,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互联网+医疗健康注定是最不开放的。尤其医疗服务大多是个性化服务,而在互联网上做一个非标的产品,难度可想而知。

整个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监管自2004年开始,2017年规范了线上线下的一致原则。2017年的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政府对行业方向的态度为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明确了相关的边界,即互联网医疗平台是有责任的。

“互联网+医疗”从无到有的过程历经了十几年,根据北大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虹桥博士的研究,2009年的“互联网+医疗”有2亿的市场规模,今年则预计可能有500亿。“为什么这些平台的增长会如此地快?就是中国的医疗供给满足不了很多患者的需求。研究发现上海的公立医院真正用于服务的时间可能只有10%左右,而更多时间花在排队、等待检查的时间。”

广受人们质疑的一点是,各互联网医疗平台所宣称的几十万注册医生的数量并无实际意义。在中国医生总数并无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医生在网上提供服务实际的活跃度到底是怎样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到底是挖了公立医院的墙角,还是增加了生产力?

傅博士展示了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按照App端(北上广深)电话咨询的发起时间统计,对于主任医师来说,大量的空闲时间在晚上7点之后,高峰值在晚上10点;副主任医师的情况也类似。另外一个峰值在医生中午吃饭的时间。根据好大夫、丁香园等活跃数据分析,无论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的使用情况呈上涨的态势。从服务的量来看,月度服务量总体上也呈现出稳步增长。

“事实上,中国的医生资源绝对不稀缺,稀缺的是优质资源。”傅博士介绍道。如果互联网将医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提高,进而将能为全国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他继续补充,“基于好大夫平台数据的初步研究结果来看,线上可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传统的问诊平均3分钟,在好大夫平均的问诊时间达到8分钟。”

整个互联网医疗到底它的行业特点以及服务特性是什么?图文咨询、电话咨询、转诊服务。前文所述的“实际情况远比这个复杂的多”体现在这里:人们认为互联网没有边界,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边界依然分明。傅博士按照北上广的患者来源做逐一分析,北京的医院,患者来源是东北、华北地区。上海的医院,患者来自江浙沪地区。而这些患者所需的服务,仅仅是图文咨询。

不仅如此,电话咨询、转诊服务也基本呈现同样的态势。这给予互联网公司的启示在于:需要主动去和线下医院合作,而不是去颠覆医疗。在摸索的十几年中,互联网+医疗健康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少。

1)伦理法律

到底什么是诊疗?未经见面不可下处方,整个医疗领域基本的守则是不是可以突破?另外,医生和患者见面,什么叫见面?这些都是要确认定义的。技术上面的挑战,这个技术到底有没有效果?政策上的挑战,虽然银川是有魄力,试行规范,未来真正怎么变成一个法律条例,这个是有很大的挑战。

除了直接的消费以外,互联网最早发挥作用的几乎都是在流通环节,互联网平台是整个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早期主要形态,当然现在向生产端延伸。

2)支付

涉及到如何定价的问题,谁来支付的问题,什么时候支付的问题。目前医保支付,24小时整个医保体系都可以支付,也是很好的事情。

3)市场

到底互联网医疗是to B还是to C?互联网都希望to C,做大流量,有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医疗机构的切入点,根本接触不了C端,C端也不信任你,这里面怎么做平衡?

另外还有待未来解决的问题分别有:首诊、处方药、数据的采集以及报销的问题。

整体而言,全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都在摸索阶段,没有任何一家互联网医院到了成熟期。据陈主任分享,德国虽然在首诊上做了一些突破,也是非常有限。中国台湾在试行的阶段,对离岛、偏远地区、紧急情况特殊情况才能做特殊的远程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摸索需要满足四项,对患者有用、对医生有积极性有经济回报、对医疗机构有利益回馈以及对政府部门而言能满足政绩需求。互联网医疗,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生产公司互联网

本文摘自:36KR

x 互联网医疗公司到底是挖了公立医院的墙角,还是增加了生产力?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数据网络行业动态 → 正文

互联网医疗公司到底是挖了公立医院的墙角,还是增加了生产力?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13 12:32:01 本文摘自:36KR

银川近日成立了中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会,目标是推动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建立。好大夫在线CEO王航担任协会第一任会长,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微医CEO廖杰远担任副会长。

自2008年的互联网医疗元年至今,好大夫丁香园等已走过十几个年头。人们谈及互联网医疗,联想到的便是将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嫁接到了医疗领域,实际情况远比这个复杂的多。36氪作为该协会成立当日到场媒体之一,带着诸多疑问,试图从研究者的视角重新梳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现状。

互联网医疗公司到底是挖了公立医院的墙角,还是增加了生产力?

社科院人保研究室陈秋霖主任提到,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互联网+医疗健康注定是最不开放的。尤其医疗服务大多是个性化服务,而在互联网上做一个非标的产品,难度可想而知。

整个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监管自2004年开始,2017年规范了线上线下的一致原则。2017年的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政府对行业方向的态度为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明确了相关的边界,即互联网医疗平台是有责任的。

“互联网+医疗”从无到有的过程历经了十几年,根据北大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傅虹桥博士的研究,2009年的“互联网+医疗”有2亿的市场规模,今年则预计可能有500亿。“为什么这些平台的增长会如此地快?就是中国的医疗供给满足不了很多患者的需求。研究发现上海的公立医院真正用于服务的时间可能只有10%左右,而更多时间花在排队、等待检查的时间。”

广受人们质疑的一点是,各互联网医疗平台所宣称的几十万注册医生的数量并无实际意义。在中国医生总数并无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医生在网上提供服务实际的活跃度到底是怎样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到底是挖了公立医院的墙角,还是增加了生产力?

傅博士展示了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按照App端(北上广深)电话咨询的发起时间统计,对于主任医师来说,大量的空闲时间在晚上7点之后,高峰值在晚上10点;副主任医师的情况也类似。另外一个峰值在医生中午吃饭的时间。根据好大夫、丁香园等活跃数据分析,无论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的使用情况呈上涨的态势。从服务的量来看,月度服务量总体上也呈现出稳步增长。

“事实上,中国的医生资源绝对不稀缺,稀缺的是优质资源。”傅博士介绍道。如果互联网将医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提高,进而将能为全国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他继续补充,“基于好大夫平台数据的初步研究结果来看,线上可以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传统的问诊平均3分钟,在好大夫平均的问诊时间达到8分钟。”

整个互联网医疗到底它的行业特点以及服务特性是什么?图文咨询、电话咨询、转诊服务。前文所述的“实际情况远比这个复杂的多”体现在这里:人们认为互联网没有边界,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边界依然分明。傅博士按照北上广的患者来源做逐一分析,北京的医院,患者来源是东北、华北地区。上海的医院,患者来自江浙沪地区。而这些患者所需的服务,仅仅是图文咨询。

不仅如此,电话咨询、转诊服务也基本呈现同样的态势。这给予互联网公司的启示在于:需要主动去和线下医院合作,而不是去颠覆医疗。在摸索的十几年中,互联网+医疗健康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少。

1)伦理法律

到底什么是诊疗?未经见面不可下处方,整个医疗领域基本的守则是不是可以突破?另外,医生和患者见面,什么叫见面?这些都是要确认定义的。技术上面的挑战,这个技术到底有没有效果?政策上的挑战,虽然银川是有魄力,试行规范,未来真正怎么变成一个法律条例,这个是有很大的挑战。

除了直接的消费以外,互联网最早发挥作用的几乎都是在流通环节,互联网平台是整个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早期主要形态,当然现在向生产端延伸。

2)支付

涉及到如何定价的问题,谁来支付的问题,什么时候支付的问题。目前医保支付,24小时整个医保体系都可以支付,也是很好的事情。

3)市场

到底互联网医疗是to B还是to C?互联网都希望to C,做大流量,有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医疗机构的切入点,根本接触不了C端,C端也不信任你,这里面怎么做平衡?

另外还有待未来解决的问题分别有:首诊、处方药、数据的采集以及报销的问题。

整体而言,全球的互联网+医疗健康都在摸索阶段,没有任何一家互联网医院到了成熟期。据陈主任分享,德国虽然在首诊上做了一些突破,也是非常有限。中国台湾在试行的阶段,对离岛、偏远地区、紧急情况特殊情况才能做特殊的远程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摸索需要满足四项,对患者有用、对医生有积极性有经济回报、对医疗机构有利益回馈以及对政府部门而言能满足政绩需求。互联网医疗,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生产公司互联网

本文摘自:36KR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