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2018年需要知道的物联网和雾计算的三件事

责任编辑:cres 作者:Allan Boyd 译者:HERO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1-09 10:37:29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如今,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再到工业互联领域,物联网应用已经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部分,并且正在发生一场物联网的革命。
 
第一台物联网设备是1990年推出的可以通过互联网打开和关闭的烤面包机。从那时起,物联网技术迅速地走过漫长的路程,27年这后,物联网设备从一种新奇项目变成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最近的研究表明,美国人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超过四个小时,而智能手机就是一台存储和处理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的设备。这是一个建立在自身基础的循环。目前,81%的美国成年人拥有智能手机。想象一下,当81%的美国人拥有一辆智能汽车和一套智能家居时,人们将会收到产生多少数据?
 
如今,来自物联网设备的大部分数据都在云端进行处理,这意味着全球所有角落的数据都被发送到位于核心数据中心的少数一些计算机。然而到2020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预计将猛增到200亿台,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的数量和速度对于采用“唯云”(cloud-only)的方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以下是关于物联网基础设施的三个关键事实,这些事实将迫使物联网制造商远离“唯云”(cloud-only)模式,而到2018年将进入称为“雾计算”的新模式。
 
1.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的出现,云端的距离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
 
云计算模式由于其方便性、可扩展性和可访问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其“看不见,不在意”的缺点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延迟(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延迟),这主要是云端的距离造成的。云数据中心将建在成本更低的土地资产和电力设施的地方,而不是靠近主要的人口中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员和设备区域不可能位于数据中心附近。
 
亚马逊公司离纽约市最近的数据中心约300英里远,这意味着人们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办公室发送的数据将往返600英里在云端的数千万台计算机进行处理。
 
根据调研机构IDC公司的调查,由于延迟和性能的原因,云端的距离问题已经导致大约一半的云计算客户投资内部部署的数据中心。
 
2.家中和办公室里的电脑和云端的电脑的区别不大
 
好消息是,人们已经拥有了大量尚未开发的处理能力,可以帮助弥补当前云计算模式的空白。总的来说,人们拥有超过50亿台设备:服务器、工作站、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甚至是智能手机,这与云端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通过使任何计算机能够运行在云端运行的相同Web服务的软件,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泛分布在全球的、就在身边的数十亿台计算机的大量未开发的处理能力。正如云端在其所拥有的计算机之间划分工作负载一样,物联网数据的负担可以分布在办公室和个人所拥有的大量计算机上,而这些计算机往往只发挥了其潜力的一小部分。
 
如果让全球现有的计算机发挥其计算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分配物联网的负担处理,还将其竞争引入云市场,使计算更加适合所有的人。随着计算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基本成本,使其更易于访问,这将推动企业家、研究人员、学生和企业开发最具创新性的技术。
 
3. 雾计算将在未来兴起
 
雾计算是处理能力可以从设备到云端的任何地方利用的基础设施。雾计算将云计算的能力扩展到网络的边缘,使任何计算设备能够托管软件服务,并处理、分析和存储更接近数据产生地点的数据。例如,雾计算的服务器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操作,而不是每分钟向云数据中心发送类似智能恒温器的温度读数这样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数据。
 
雾计算的架构带来了巨大的处理能力。由于其处理能力经常位于需要的设备附近,因此减少了数据传输的距离,减少了延迟。因此,可以更快进行决策,物联网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将通过限制发送到那里的数据量来降低采用云计算的支出。雾计算让云计算更好地做好最擅长的事情:长期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而不是计算处理时间紧迫的任务。
 
雾计算具备云计算和现场IT计算的优点,并创建一个单一的整体架构。有很多企业已经在为了这个架构的重要转变而努力。一些企业采用的专利技术利用现有的计算软件按需将软件部署到参与计算的本地计算机上,无论是办公室服务器还是家中的笔记本电脑。
 
雾计算并不在乎计算机是否位于云端,因为它只是为了寻求计算和处理能力,而在当今的物联网时代,还承担不起其使用费用和资源。
 
随着物联网迅速涵盖互联网的一切,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来跟上其前进的步伐。而2018年将是雾计算兴起的元年。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物联网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2018年需要知道的物联网和雾计算的三件事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2018年需要知道的物联网和雾计算的三件事

责任编辑:cres 作者:Allan Boyd 译者:HERO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1-09 10:37:29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如今,从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再到工业互联领域,物联网应用已经应用在人们生活的各部分,并且正在发生一场物联网的革命。
 
第一台物联网设备是1990年推出的可以通过互联网打开和关闭的烤面包机。从那时起,物联网技术迅速地走过漫长的路程,27年这后,物联网设备从一种新奇项目变成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最近的研究表明,美国人平均每天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超过四个小时,而智能手机就是一台存储和处理物联网传感器数据的设备。这是一个建立在自身基础的循环。目前,81%的美国成年人拥有智能手机。想象一下,当81%的美国人拥有一辆智能汽车和一套智能家居时,人们将会收到产生多少数据?
 
如今,来自物联网设备的大部分数据都在云端进行处理,这意味着全球所有角落的数据都被发送到位于核心数据中心的少数一些计算机。然而到2020年,物联网设备的数量预计将猛增到200亿台,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的数量和速度对于采用“唯云”(cloud-only)的方法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以下是关于物联网基础设施的三个关键事实,这些事实将迫使物联网制造商远离“唯云”(cloud-only)模式,而到2018年将进入称为“雾计算”的新模式。
 
1.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的出现,云端的距离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
 
云计算模式由于其方便性、可扩展性和可访问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其“看不见,不在意”的缺点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明显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延迟(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延迟),这主要是云端的距离造成的。云数据中心将建在成本更低的土地资产和电力设施的地方,而不是靠近主要的人口中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员和设备区域不可能位于数据中心附近。
 
亚马逊公司离纽约市最近的数据中心约300英里远,这意味着人们的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办公室发送的数据将往返600英里在云端的数千万台计算机进行处理。
 
根据调研机构IDC公司的调查,由于延迟和性能的原因,云端的距离问题已经导致大约一半的云计算客户投资内部部署的数据中心。
 
2.家中和办公室里的电脑和云端的电脑的区别不大
 
好消息是,人们已经拥有了大量尚未开发的处理能力,可以帮助弥补当前云计算模式的空白。总的来说,人们拥有超过50亿台设备:服务器、工作站、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甚至是智能手机,这与云端计算机的计算功能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通过使任何计算机能够运行在云端运行的相同Web服务的软件,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广泛分布在全球的、就在身边的数十亿台计算机的大量未开发的处理能力。正如云端在其所拥有的计算机之间划分工作负载一样,物联网数据的负担可以分布在办公室和个人所拥有的大量计算机上,而这些计算机往往只发挥了其潜力的一小部分。
 
如果让全球现有的计算机发挥其计算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分配物联网的负担处理,还将其竞争引入云市场,使计算更加适合所有的人。随着计算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基本成本,使其更易于访问,这将推动企业家、研究人员、学生和企业开发最具创新性的技术。
 
3. 雾计算将在未来兴起
 
雾计算是处理能力可以从设备到云端的任何地方利用的基础设施。雾计算将云计算的能力扩展到网络的边缘,使任何计算设备能够托管软件服务,并处理、分析和存储更接近数据产生地点的数据。例如,雾计算的服务器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对其进行操作,而不是每分钟向云数据中心发送类似智能恒温器的温度读数这样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数据。
 
雾计算的架构带来了巨大的处理能力。由于其处理能力经常位于需要的设备附近,因此减少了数据传输的距离,减少了延迟。因此,可以更快进行决策,物联网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将通过限制发送到那里的数据量来降低采用云计算的支出。雾计算让云计算更好地做好最擅长的事情:长期的数据存储和分析,而不是计算处理时间紧迫的任务。
 
雾计算具备云计算和现场IT计算的优点,并创建一个单一的整体架构。有很多企业已经在为了这个架构的重要转变而努力。一些企业采用的专利技术利用现有的计算软件按需将软件部署到参与计算的本地计算机上,无论是办公室服务器还是家中的笔记本电脑。
 
雾计算并不在乎计算机是否位于云端,因为它只是为了寻求计算和处理能力,而在当今的物联网时代,还承担不起其使用费用和资源。
 
随着物联网迅速涵盖互联网的一切,现在是时候重新思考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来跟上其前进的步伐。而2018年将是雾计算兴起的元年。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关键字:物联网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