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工业组织如何采用成功的工业物联网战略:成功的五个步骤

责任编辑:cres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02-07 13:25:00 本文摘自:机房360

在某种程度上,工业物联网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几年前,工业界还没有一个流行的术语。至少有50年来,工业界已将传感器连接到计算机,专用于更好地收集测量值并将其记录以进行分析。在很高的水平上,这就是工业物联网。如今,许多公司都在利用最新的工业物联网开发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好处。
 
但是,对于许多其他人而言,可以理解的是,“工业物联网战略”对于保持运营和生产正常运转的日常任务是次要的。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组织在采用成功的工业物联网战略时可以考虑的五个要素,并提供了支持示例,以说明工业物联网在哪些方面可以带来新的效率和成本节省。
 
考虑外围的工业物联网
 
过去,将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到昂贵的专用系统中,通常连接到安全关键设备领域。这些系统控制危险的操作,有时甚至是非常高速的操作,并且由于操作的安全性,对添加传感器的接线进行的任何更改都很快变得昂贵。由于布线和变更控制过程,甚至在实际传感器成本之前,增加一个传感器可能要花费20,000美元。
 
现在的不同之处在于,工业界可以将工业物联网应用于之前成本效益不高的区域。工业物联网受到成本降低,消费级传感器以及降低的云拥有成本优势以及用户友好的分析能力的严重影响。对于那些可能担心传统上与在控制网络中添加传感器相关的高成本的组织,好消息是,添加可以收集外部数据的工业物联网传感器的实施成本已大大降低,可立即证明可节省大量成本。
 
考虑使用“影子传感器”以节省成本和停机时间
 
传统上,在大多数工厂中,传感器由于成本太高而没有应用于不重要的过程。在可能存在现有控制系统传感器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但由于它们是嵌入式设备的一部分,因此信息和分析系统可能无法使用它们。
 
与其努力使对嵌入式设备的访问层变得复杂,不如添加低成本的并行工业物联网传感器(称为“影子传感器”),可能更具成本效益。
 
阴影传感器已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度量指标,例如停机时间。例如,考虑机械性强的包装线,并以很高的速度生产产品,
 
卷。如果包装线每秒生产10包酸奶,而酸奶的标签卡住并且需要10到30秒的时间来修理,则操作员不太可能会想麻烦手动记录故障。但是,在内置传感器的旁边添加阴影传感器可以提供更好的可见性,以进行跟踪和诊断,尤其是由于其成本降低。如果公司可以花50美元购买一副照相眼,并通过Wi-Fi连接并记录停机时间,那么这种成本值得直接应用,特别是对于高通量工厂。
 
考虑补充性非关键仪器的好处
 
想象一下:一个农药和化肥的农业生产商可能在其主要工厂中实施了工业软件,但未在对其进行化学测试的农场中实施了工业软件,因为实施和部署硬件和软件的成本很高–并且他们没有这样做。让工程和IT人员在农场中。
 
但是,使用工业物联网传感器部署低成本的云托管解决方案可能是获取补充信息的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这样,生产者将能够与工厂中具有管理,部署和维护这些分析知识的专业人士一起远程跟踪土壤湿度和温度等指标。
 
在出现更多的消费级传感器和云之前,收集这种补充性的,非关键性的信息是不切实际的。这类信息可能并不重要,因为植物仍然可以生产产品,但是如果它们可以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见识,那么拥有它会有所帮助。
 
考虑云计算在降低拥有成本方面的全部潜力
 
如果公司可以经济高效地通过工业物联网捕获数据,而无需先前所需的人员和技术基础架构,那么他们将处于优势地位,实现众多云优势中的第一个:节省成本–不仅在初始部署方面,而且在所有权。托管云服务甚至可以代表更高的价值。
 
例如,饮料客户在北美和西欧可能拥有广泛的软件堆栈和员工基础架构,但在东欧和亚洲却缺乏技术基础架构和员工。但是,使用基于云的解决方案,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很容易。这是云简化和优化操作以及节省成本的绝佳示例。
 
不要将工业物联网视为全部或全部:考虑混合云
 
许多站点已经拥有广泛的本地系统,因此很难考虑切换到基于云的工业物联网工具和功能。但是,内部部署/云混合选项是获得更多可访问信息的优势而又不放弃已有工作的理想中间地。
 
本地系统只能由控制室中的人员访问。对于那些现在可能需要远程工作的人,除了这些本地系统之外,基于云的系统还可以安全地访问控制室中捕获的数据,以便工程师和工厂经理可以可视化数据并进行远程协作。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混合云选项以及本文中讨论的其他四个战略要点在当今成功的工业物联网战略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工业物联网可以使公司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访问更多信息并吸引更多用户。最重要的是,工业物联网应该使工业运营更容易,帮助人们联系并改善流程和业务决策支持。

关键字:物联网

本文摘自:机房360

x 工业组织如何采用成功的工业物联网战略:成功的五个步骤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物联网市场动态 → 正文

工业组织如何采用成功的工业物联网战略:成功的五个步骤

责任编辑:cres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02-07 13:25:00 本文摘自:机房360

在某种程度上,工业物联网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几年前,工业界还没有一个流行的术语。至少有50年来,工业界已将传感器连接到计算机,专用于更好地收集测量值并将其记录以进行分析。在很高的水平上,这就是工业物联网。如今,许多公司都在利用最新的工业物联网开发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好处。
 
但是,对于许多其他人而言,可以理解的是,“工业物联网战略”对于保持运营和生产正常运转的日常任务是次要的。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组织在采用成功的工业物联网战略时可以考虑的五个要素,并提供了支持示例,以说明工业物联网在哪些方面可以带来新的效率和成本节省。
 
考虑外围的工业物联网
 
过去,将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到昂贵的专用系统中,通常连接到安全关键设备领域。这些系统控制危险的操作,有时甚至是非常高速的操作,并且由于操作的安全性,对添加传感器的接线进行的任何更改都很快变得昂贵。由于布线和变更控制过程,甚至在实际传感器成本之前,增加一个传感器可能要花费20,000美元。
 
现在的不同之处在于,工业界可以将工业物联网应用于之前成本效益不高的区域。工业物联网受到成本降低,消费级传感器以及降低的云拥有成本优势以及用户友好的分析能力的严重影响。对于那些可能担心传统上与在控制网络中添加传感器相关的高成本的组织,好消息是,添加可以收集外部数据的工业物联网传感器的实施成本已大大降低,可立即证明可节省大量成本。
 
考虑使用“影子传感器”以节省成本和停机时间
 
传统上,在大多数工厂中,传感器由于成本太高而没有应用于不重要的过程。在可能存在现有控制系统传感器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但由于它们是嵌入式设备的一部分,因此信息和分析系统可能无法使用它们。
 
与其努力使对嵌入式设备的访问层变得复杂,不如添加低成本的并行工业物联网传感器(称为“影子传感器”),可能更具成本效益。
 
阴影传感器已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度量指标,例如停机时间。例如,考虑机械性强的包装线,并以很高的速度生产产品,
 
卷。如果包装线每秒生产10包酸奶,而酸奶的标签卡住并且需要10到30秒的时间来修理,则操作员不太可能会想麻烦手动记录故障。但是,在内置传感器的旁边添加阴影传感器可以提供更好的可见性,以进行跟踪和诊断,尤其是由于其成本降低。如果公司可以花50美元购买一副照相眼,并通过Wi-Fi连接并记录停机时间,那么这种成本值得直接应用,特别是对于高通量工厂。
 
考虑补充性非关键仪器的好处
 
想象一下:一个农药和化肥的农业生产商可能在其主要工厂中实施了工业软件,但未在对其进行化学测试的农场中实施了工业软件,因为实施和部署硬件和软件的成本很高–并且他们没有这样做。让工程和IT人员在农场中。
 
但是,使用工业物联网传感器部署低成本的云托管解决方案可能是获取补充信息的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这样,生产者将能够与工厂中具有管理,部署和维护这些分析知识的专业人士一起远程跟踪土壤湿度和温度等指标。
 
在出现更多的消费级传感器和云之前,收集这种补充性的,非关键性的信息是不切实际的。这类信息可能并不重要,因为植物仍然可以生产产品,但是如果它们可以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见识,那么拥有它会有所帮助。
 
考虑云计算在降低拥有成本方面的全部潜力
 
如果公司可以经济高效地通过工业物联网捕获数据,而无需先前所需的人员和技术基础架构,那么他们将处于优势地位,实现众多云优势中的第一个:节省成本–不仅在初始部署方面,而且在所有权。托管云服务甚至可以代表更高的价值。
 
例如,饮料客户在北美和西欧可能拥有广泛的软件堆栈和员工基础架构,但在东欧和亚洲却缺乏技术基础架构和员工。但是,使用基于云的解决方案,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很容易。这是云简化和优化操作以及节省成本的绝佳示例。
 
不要将工业物联网视为全部或全部:考虑混合云
 
许多站点已经拥有广泛的本地系统,因此很难考虑切换到基于云的工业物联网工具和功能。但是,内部部署/云混合选项是获得更多可访问信息的优势而又不放弃已有工作的理想中间地。
 
本地系统只能由控制室中的人员访问。对于那些现在可能需要远程工作的人,除了这些本地系统之外,基于云的系统还可以安全地访问控制室中捕获的数据,以便工程师和工厂经理可以可视化数据并进行远程协作。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混合云选项以及本文中讨论的其他四个战略要点在当今成功的工业物联网战略中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工业物联网可以使公司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访问更多信息并吸引更多用户。最重要的是,工业物联网应该使工业运营更容易,帮助人们联系并改善流程和业务决策支持。

关键字:物联网

本文摘自:机房360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