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天灾好挡人祸难防:智慧城市2013盘点之自然灾难篇

责任编辑:徐振 作者:徐振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26 15:13:38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12月26日讯(上海)

作为现代人类,大难大灾已经难不倒我们,地震,我们有地震预警,泥石流,我们也有泥石流预警,台风,我们依然有预警,哪怕这些仅能减少灾害损失,我们还有用于救灾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总而言之,智慧城市中用于防难救灾的这些信息化系统将极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免于自然灾害,除非它不仅是天灾,还是人祸。

2013年,我们都遭遇了何,我们又关注了何?如,新华网盘点2013年十大新闻,分别是:

1、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回想当日,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对灾区群众的救援当中。

2、【人感染H7N9禽流感】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致病性的不同,分为高、中、低/非致病性三级。2013年3月,我国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到2013年5月1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北京、河南、山东、江西、湖南、福建等10省(市)共报告确诊病例127例。

3、2013年1月11日8时20分左右,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有10多户村民住房被掩埋。经相关部门核实,赵家沟村民小组共有60余人,其中外出打工20余人,山体滑坡被掩埋40多人,房屋全部被埋。

4、2013年7月7日以来,四川省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截至11日18时统计,此次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四川成都、绵阳、阿坝等15个市州的75个县(区、市)209.4万人受灾,31人死亡、166人失踪。7月7日以来,四川省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盆地西部、北部出现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其中,最大降水量都江堰市幸福镇达1105.9毫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全省多地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2013年6月3日6时10分许,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源丰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17234平方米主厂房及主厂房内生产设备被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

6、12月1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实现了中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

7、2013年10月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因为进水导致部分变电所、水厂、通讯设备障碍,供电供水出现困难。

8、2013年11月22日凌晨3点,位于黄岛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路交汇处,中石化输油储运公司潍坊分公司输油管线破裂,事故发现后,约3点15分关闭输油,斋堂岛约1000平方米路面被原油污染,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海面过油面积约3000平方米。黄岛区立即组织在海面布设两道围油栏。处置过程中,当日上午10点30分许,黄岛区沿海河路和斋堂岛路交汇处发生爆燃,同时在入海口被油污染海面上发生爆燃。初步原因分析是管线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爆燃发生,事故排除恐怖破坏原因。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医院共收治伤员136人。

9、6月7日傍晚6点30分左右,厦门一辆BRT快速公交车在金山站附近爆炸起火,目前BRT全线停运,起火原因尚未明确。现场照片显示,出事车辆车身起火,现场浓烟滚滚。现场目击者称火势持续了半个小时,烧毁了BRT沿线近7片车道隔离板。

10、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历数上述十大新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雅安地震、云南、四川泥石流、余姚水灾,足足占据了本年底十大新闻之四。由此可见人们受害之深,感触之切。为此,企业网D1Net智慧城市频道,就在这2013年的尾巴上给大家说一说,以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如何减少甚至规避上诉自然灾害。

地震预警

首当其冲的是,是地震预警问题。

所谓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有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

其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与地震波打时间差。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当地震发生后,大家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的震动,而是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一显身手的空间。原理上,在距离震源50公里内的地区,会在地震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90-100公里内的地区,能提前20多秒收到预警信息。根据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计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

一般来说,地震预警系统只对距离破裂断层50公里至200公里的范围有效。对于50公里以内的地区,即使发出预警可能也来不及反应;而对于200公里以外的地区,地震产生的破坏可能又不严重,没有必要发出预警。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如果该地区建立有地震预警系统,并且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北川、青川等地区之前,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这些灾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或许不致如此惨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副所长李小军博士告诉《财经》记者:“尤其是学校,10秒钟就可以跑出去不少孩子。”

据李小军博士介绍,美国、日本、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都在积极开展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建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地震预警系统或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

例如,墨西哥城于1991年8月建立了向公众发布地震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1995年,格雷罗地区发生7.3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前72秒发出地震警报,为地震紧急处置赢得宝贵时间,大大减少了墨西哥城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日本则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铁路系统紧急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实时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日本的国家地震预警系统也于2004年试运行。当年10月,日本新澙发生7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即有效运行。这套系统已于2006年正式运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行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地震预警系统。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政府开始愈发重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相关标准与案例也如雨后春笋接连而至。本文着重要介绍的是,地震高发地区四川省的近日推出国内首个地震预警地方标准。

本月24日,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召开了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成都市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建设规范》审查会,与会专家审定通过了该规范。该规范也成为中国首个关于地震预警的地方标准。

来自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标准协会等单位专家参加会议。与会专一致认为,在中国迄今无地震预警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背景下,率先在全国对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的建设进行了规范,该规范也成为了国内首个关于地震预警的地方标准。

该标准是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大量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试验基础上制定的。目前,利用成都的技术,成都已经建设了57个地震预警台站。通过与有关单位合作,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在中国11个省市部分区域的56万平方公里建设了地震预警系统,其覆盖面积为世界最大。

据了解,该系统包含了从地震预警监测、地震预警信息产生、信息发布、信息接收的全套地震预警技术体系。该所研发的技术系统已经成功预警6次造成破坏的地震,包括芦山7级强震。特别是该系统在对芦山地震预警时,给成都提供了28秒预警时间。与会专家提出,这些台站的建设和系统运行经验,为本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泥石流预警

除了地震,泥石流也同样可以预警。

尽管地震破坏性更强,但泥石流显然是在更为高发的地质灾害,事实上,滑坡、泥石流作为发生在我国江河上游及水库库区部分区域内的两类重力侵蚀,是公认的四大地质灾害之一。泥石流成因是暴雨或强降雨引发山洪暴发,泥石与洪水混在一起形成的液固两相流,且固体物质处于超饱和状态,容重1.6t/m以上,在水流冲力和重力作用下造成了水、土、砂、石混杂着向前涌动。泥石流灾害形成后其破坏力大,淤积河道,阻塞江河,中断交通,毁坏农田房屋,甚至摧毁城镇。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必须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使自然灾害在形成初期得到预警,降低自然灾害破坏力。泥石流预警系统由此而生。当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泥石流预警手段有如下两种:

(1)单沟或小范围的泥石流预警报

以单沟道或相邻几条沟小区域的泥石流预报、警报系统,采用广泛设置自记和遥测雨量计,据监测的历史资料统计得到临界雨量线,指定出预报图,通过雨量计对沟道上游雨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演算和判别,然后发布泥石流预报;同时在沟道上设置水尺、地声或泥位预警器等监测设备,根据捕捉到泥石流流动时产生的信息,发出警报。20世界90年代初期,铁道部门在铁路沿线重点泥石流沟设置了这种系统,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土保持局在长江上游部分区也建立了类似的泥石流预警系统。目前,铁路部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建立的泥石流预警系统仍在运行之中。

(2)区域泥石流预警报

对于泥石流多发地区,采取气象卫星云图和小型测雨雷达,以监视该地区上空雨区移动方向、雨量和雨强,供泥石流预报用。同时根据预先完成的暴雨泥石流预报图,向处于危险区内的居民发出泥石流预警信息。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北京山区开始实施。一旦灾害有可能发生,警报系统立即启动,并通过政府的通讯线路,通知到每一个自然村,当地干部立即按预先制定的撤离方案,将危险区内每一村,每一户、每个人安全撤离。

台风预警

相信大家对过去没多久的“菲特”台风记忆尤深。

相比地震和泥石流预警,台风预警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从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很早之前就获知台风强度,预测其行进轨迹。并据此发布台风预警。此时,电视、广播、运营商短信平台都将成为可靠的信息传递平台。总而言之,几乎台风影响区域内的全部人员都有机会获悉台风及危害讯息,并据此做出规避措施。可惜,遗憾的是,尽管台风警讯年年发布,但遇难群众却依然不少。

论起来,并不是预警不给力,而是躲避台风的成本太高。就当地居民而言,如果没有政府妥善安置,为躲避台风主动迁移代价不菲,哪怕是在政府的发动下,不愿意配合的老人也大有人在。不过总而言之, 在现有的台风预警手段下,台风已经成为最可控的天灾之一。

应急指挥调度

事实上,一方面由于上述预警措施并不能100%的帮助人们免于灾难,另一方面,上述预警系统本身所需的不菲成本也限制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因此,不可避免的,

在自然灾害后,我们就需要启动有助救灾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所谓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是围绕应急事件的处理而产生,一般将其理解为可围绕监控,指挥,调度,会议,通讯等各种功能合一的多媒体调度平台。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操作便捷、功能强大,力求在短时间内执行应急预案,覆盖广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包含后方指挥中心、现场指挥、网络通信等,要实现现场指挥人员以及后方指挥人员随时对现场的情况的掌控,以便针对情况及时发布指令。

上述所指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更多是一个基于软、硬件环境的一个多媒体调度平台。不过相比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更重要的是,与之配套的、健全的应急指挥调度机制。下面,我们将以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指挥调度体系为实例,给大家介绍: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简称FEMA)集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一遇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支援工作,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

1、建立完善的捐募及发放系统,以有效汇集救灾资源,并将赈灾物资及时送达灾民手中,让有心投入救灾赈灾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可以方便地找到捐赠途径,同时让救灾资源作最有效的统筹分配;

2、建立民间社区灾难联防体系:制定各级救灾组织、指挥体系、作业标准流程及质 量要求与奖惩规定,并善用民间组织及社区救灾力量。

(1)民间人力的调度。

通过广播呼吁民间的土木技师、结构技师、建筑师、医师护士等专业人士投入第一线救灾工作;

(2)动员民间慈善团体参与赈灾工作。

结合民间资源力量,成立民间赈灾联盟;

(3)动员民间宗教系统。

由基层民政系统邀集地方教堂、寺庙的领导人成立服务小组,有效调查灾民需求,并建立发放资源的渠道。

3、行政资源方面:

(1)气象单位

随时将地震余震的发生,以及未来天气状况,提供灾区民众及救援人员。

(2)警察消防单位

进行第一时间的搜救工作;对灾区进行通讯、治安的维护,谨防趁火打劫;动员义警、义交警实施交通与道路管制。

(3)医疗单位

建立紧急医疗救护系统,将灾区的伤者适时地转送医疗院所;并对灾区进行防疫工作。

(4)军方

动员国防部搜救中心,将受过各种特种训练的官兵投入第一线的救灾工作,投入通讯交通资源,打通灾区的对外联系通道;由军方提供军事医疗资源,成立野战医院,就地救助伤者,争取救治时效;调集粮食,迅速安顿灾民。

4、灾民安顿方面:

(1)撤离

对可能会再次发生灾害的民众宜及早规划撤离事宜。

(2)灾民收容

紧急避难区及难民安顿皆应事前有所规划。基层组织的官员,首先应动员迅速安顿灾民,而政府应设置灾民暂时避难所,妥善安置灾民。

(3)急救物资的供应

急救物资及饮水宜迅速送往灾民手中。

(4)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安抚灾民情绪及进行心理治疗。

掌握灾情分布及规模、抢救人员与生命探测的技术器材的情况,并训练专业救难部队处理人员抢救事宜。

(5)制定灾害地区的人口迁移条件

建立公正严明的灾害鉴定委员会,进行责任归属、纠纷处理及补偿分配等工作。

确定政府在自然灾害中成因分析、鉴定责任归属等权责,协助或主动索赔、赔偿,以加速灾区重建。

三、政府机关在灾害中的功能

1、危机处理

鉴于大型灾变,将使国家社会陷于不安状态,危机处理机制将发挥效能,在统一的指挥体系下,进行人力、物力及财力有效协调,使损失与危害状况降到最低;在因应地震灾害方面,制定对地震防灾特别法,及设立地震预报联系网。

2、指挥体系

联邦政府各相关部门成立危机处理小组,结合军方与各级政府,建立中央与地方指挥中心,紧急处理全国性重大灾害,依据救难、医疗、运输等任务需求进行编组及任务分配,并根据作业流程及实施操作演练,遇有灾害,立即进行灾情搜集与研判,下达各项救灾命令。由中央协调资源,交付各单位执行救灾工作,发挥迅速稳定人心的效果。

3、全民动员

为救助大规模灾害,必须进行全民动员,发挥同胞互助精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受灾者得到及时救助。针对地震灾害,建立训练装备较佳的紧急救灾队伍,组织民间自主救援团体,可按不同需求,快速征调并运送至受灾地区。

结语:

不管是地震、泥石流、还是台风,充分、到位的预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得人民群众免于财产,特别是生命损失。

不过我国当前的问题是

1)预警系统部署不够充分:汶川地震就是预警系统缺失的最大伤痛。不过此后,国家就地震频发地区进行针对性补点,如半年度的雅安地震,就是由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对该次地震成功预警,为雅安市区及成都市区分别提供了秒5秒和28秒的避险时间,预防了更大灾难的发生。

2)预警信息下达困难:相比地震、台风这样的大事件,泥石流预警及预警信息的下达就相对困难的多。一方面,近两年多次泥石流事故中,遇难到均没有收到泥石流救命预警——由于泥石流灾害牵扯面相对较小,往往采用上传下达的方式传递预警信息,然而,这样无疑放大了管理漏洞可能造成的危害性。一旦相关管理人员疏于向下传递预警信息,那么无疑将身处泥石流潜在发送地带的人们推至高危中。另一方面,相比地震与台风这样明显可以做出判断的预警手段,泥石流预警就相对困难的多,毕竟,在不利天气环境下,肯呢过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非常之多,而各地在泥石流预警方面的前段监控投入却异常单薄。这也就成为今年泥石流事故能够以2起之多登上年度十大新闻榜的重要原因。

3)对灾难规避的重视及预算不足:典型如余姚水灾,灾害发生前,全国都知道台风“菲特”的威力,但在最前沿的余姚却没有做足准备。灾害发生后,当地的交通、电力、通讯全部瘫痪,政府没有任何补救措施,救援中运力不足,物资缺乏。而当地的山体滑坡、沿江河坝溃堤随时可能发生,这些凸显政府的准备不充分。

由此可见,对于自然灾难,我们的预警手段已经足以应付,为减少灾损,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有针对性地增加预警项目投入。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天灾成为人祸,我们更期待与预警与指挥调度系统相匹配的应急指挥调度部门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毕竟,相比在大灾大难前的千军万马轰轰烈烈、流血流汗的救灾镜头,我们更愿意看到在信息化系统与相关职能部门完美协作后,百姓免于劫难的笑逐颜开。

关键字:智慧城市自然灾害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x 天灾好挡人祸难防:智慧城市2013盘点之自然灾难篇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天灾好挡人祸难防:智慧城市2013盘点之自然灾难篇

责任编辑:徐振 作者:徐振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26 15:13:38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12月26日讯(上海)

作为现代人类,大难大灾已经难不倒我们,地震,我们有地震预警,泥石流,我们也有泥石流预警,台风,我们依然有预警,哪怕这些仅能减少灾害损失,我们还有用于救灾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总而言之,智慧城市中用于防难救灾的这些信息化系统将极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免于自然灾害,除非它不仅是天灾,还是人祸。

2013年,我们都遭遇了何,我们又关注了何?如,新华网盘点2013年十大新闻,分别是:

1、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回想当日,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对灾区群众的救援当中。

2、【人感染H7N9禽流感】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根据禽流感病毒对鸡和火鸡的致病性的不同,分为高、中、低/非致病性三级。2013年3月,我国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到2013年5月1日,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北京、河南、山东、江西、湖南、福建等10省(市)共报告确诊病例127例。

3、2013年1月11日8时20分左右,云南昭通市镇雄县果珠乡高坡村赵家沟村民小组发生山体滑坡,有10多户村民住房被掩埋。经相关部门核实,赵家沟村民小组共有60余人,其中外出打工20余人,山体滑坡被掩埋40多人,房屋全部被埋。

4、2013年7月7日以来,四川省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截至11日18时统计,此次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四川成都、绵阳、阿坝等15个市州的75个县(区、市)209.4万人受灾,31人死亡、166人失踪。7月7日以来,四川省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盆地西部、北部出现暴雨,局部地区特大暴雨,其中,最大降水量都江堰市幸福镇达1105.9毫米。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全省多地发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2013年6月3日6时10分许,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源丰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17234平方米主厂房及主厂房内生产设备被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

6、12月1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防科工局新闻发言人吴志坚表示,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实现了中国航天领域的“七大创新”。

7、2013年10月7日受台风“菲特”影响,浙江余姚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水灾。70%以上城区受淹,主城区城市交通瘫痪。因为进水导致部分变电所、水厂、通讯设备障碍,供电供水出现困难。

8、2013年11月22日凌晨3点,位于黄岛区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路交汇处,中石化输油储运公司潍坊分公司输油管线破裂,事故发现后,约3点15分关闭输油,斋堂岛约1000平方米路面被原油污染,部分原油沿着雨水管线进入胶州湾,海面过油面积约3000平方米。黄岛区立即组织在海面布设两道围油栏。处置过程中,当日上午10点30分许,黄岛区沿海河路和斋堂岛路交汇处发生爆燃,同时在入海口被油污染海面上发生爆燃。初步原因分析是管线油进入市政管网导致爆燃发生,事故排除恐怖破坏原因。此次事故共造成62人遇难,医院共收治伤员136人。

9、6月7日傍晚6点30分左右,厦门一辆BRT快速公交车在金山站附近爆炸起火,目前BRT全线停运,起火原因尚未明确。现场照片显示,出事车辆车身起火,现场浓烟滚滚。现场目击者称火势持续了半个小时,烧毁了BRT沿线近7片车道隔离板。

10、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历数上述十大新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雅安地震、云南、四川泥石流、余姚水灾,足足占据了本年底十大新闻之四。由此可见人们受害之深,感触之切。为此,企业网D1Net智慧城市频道,就在这2013年的尾巴上给大家说一说,以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如何减少甚至规避上诉自然灾害。

地震预警

首当其冲的是,是地震预警问题。

所谓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公里,而电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有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发出预警。

其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与地震波打时间差。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一定的传播速度,也就是说,当地震发生后,大家不会立刻感觉到地面的震动,而是要等相应的地震波传播到人所在的位置。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一显身手的空间。原理上,在距离震源50公里内的地区,会在地震前10秒收到预警信息;90-100公里内的地区,能提前20多秒收到预警信息。根据数据准确估计震级、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计地震对预警目标的影响等。

一般来说,地震预警系统只对距离破裂断层50公里至200公里的范围有效。对于50公里以内的地区,即使发出预警可能也来不及反应;而对于200公里以外的地区,地震产生的破坏可能又不严重,没有必要发出预警。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如果该地区建立有地震预警系统,并且能够在地震波到达北川、青川等地区之前,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发出预警,这些灾区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或许不致如此惨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副所长李小军博士告诉《财经》记者:“尤其是学校,10秒钟就可以跑出去不少孩子。”

据李小军博士介绍,美国、日本、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都在积极开展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建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地震预警系统或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

例如,墨西哥城于1991年8月建立了向公众发布地震警报的地震预警系统。1995年,格雷罗地区发生7.3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到达墨西哥城前72秒发出地震警报,为地震紧急处置赢得宝贵时间,大大减少了墨西哥城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日本则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铁路系统紧急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实时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家。日本的国家地震预警系统也于2004年试运行。当年10月,日本新澙发生7级地震,地震预警系统即有效运行。这套系统已于2006年正式运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投入运行的覆盖全国范围的地震预警系统。

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政府开始愈发重视地震预警系统建设。相关标准与案例也如雨后春笋接连而至。本文着重要介绍的是,地震高发地区四川省的近日推出国内首个地震预警地方标准。

本月24日,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召开了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成都市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建设规范》审查会,与会专家审定通过了该规范。该规范也成为中国首个关于地震预警的地方标准。

来自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市标准协会等单位专家参加会议。与会专一致认为,在中国迄今无地震预警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背景下,率先在全国对地震预警系统监测台站的建设进行了规范,该规范也成为了国内首个关于地震预警的地方标准。

该标准是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在大量地震预警技术的研究、试验基础上制定的。目前,利用成都的技术,成都已经建设了57个地震预警台站。通过与有关单位合作,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在中国11个省市部分区域的56万平方公里建设了地震预警系统,其覆盖面积为世界最大。

据了解,该系统包含了从地震预警监测、地震预警信息产生、信息发布、信息接收的全套地震预警技术体系。该所研发的技术系统已经成功预警6次造成破坏的地震,包括芦山7级强震。特别是该系统在对芦山地震预警时,给成都提供了28秒预警时间。与会专家提出,这些台站的建设和系统运行经验,为本标准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泥石流预警

除了地震,泥石流也同样可以预警。

尽管地震破坏性更强,但泥石流显然是在更为高发的地质灾害,事实上,滑坡、泥石流作为发生在我国江河上游及水库库区部分区域内的两类重力侵蚀,是公认的四大地质灾害之一。泥石流成因是暴雨或强降雨引发山洪暴发,泥石与洪水混在一起形成的液固两相流,且固体物质处于超饱和状态,容重1.6t/m以上,在水流冲力和重力作用下造成了水、土、砂、石混杂着向前涌动。泥石流灾害形成后其破坏力大,淤积河道,阻塞江河,中断交通,毁坏农田房屋,甚至摧毁城镇。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必须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使自然灾害在形成初期得到预警,降低自然灾害破坏力。泥石流预警系统由此而生。当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泥石流预警手段有如下两种:

(1)单沟或小范围的泥石流预警报

以单沟道或相邻几条沟小区域的泥石流预报、警报系统,采用广泛设置自记和遥测雨量计,据监测的历史资料统计得到临界雨量线,指定出预报图,通过雨量计对沟道上游雨量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演算和判别,然后发布泥石流预报;同时在沟道上设置水尺、地声或泥位预警器等监测设备,根据捕捉到泥石流流动时产生的信息,发出警报。20世界90年代初期,铁道部门在铁路沿线重点泥石流沟设置了这种系统,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土保持局在长江上游部分区也建立了类似的泥石流预警系统。目前,铁路部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建立的泥石流预警系统仍在运行之中。

(2)区域泥石流预警报

对于泥石流多发地区,采取气象卫星云图和小型测雨雷达,以监视该地区上空雨区移动方向、雨量和雨强,供泥石流预报用。同时根据预先完成的暴雨泥石流预报图,向处于危险区内的居民发出泥石流预警信息。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北京山区开始实施。一旦灾害有可能发生,警报系统立即启动,并通过政府的通讯线路,通知到每一个自然村,当地干部立即按预先制定的撤离方案,将危险区内每一村,每一户、每个人安全撤离。

台风预警

相信大家对过去没多久的“菲特”台风记忆尤深。

相比地震和泥石流预警,台风预警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从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很早之前就获知台风强度,预测其行进轨迹。并据此发布台风预警。此时,电视、广播、运营商短信平台都将成为可靠的信息传递平台。总而言之,几乎台风影响区域内的全部人员都有机会获悉台风及危害讯息,并据此做出规避措施。可惜,遗憾的是,尽管台风警讯年年发布,但遇难群众却依然不少。

论起来,并不是预警不给力,而是躲避台风的成本太高。就当地居民而言,如果没有政府妥善安置,为躲避台风主动迁移代价不菲,哪怕是在政府的发动下,不愿意配合的老人也大有人在。不过总而言之, 在现有的台风预警手段下,台风已经成为最可控的天灾之一。

应急指挥调度

事实上,一方面由于上述预警措施并不能100%的帮助人们免于灾难,另一方面,上述预警系统本身所需的不菲成本也限制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因此,不可避免的,

在自然灾害后,我们就需要启动有助救灾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所谓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是围绕应急事件的处理而产生,一般将其理解为可围绕监控,指挥,调度,会议,通讯等各种功能合一的多媒体调度平台。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操作便捷、功能强大,力求在短时间内执行应急预案,覆盖广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包含后方指挥中心、现场指挥、网络通信等,要实现现场指挥人员以及后方指挥人员随时对现场的情况的掌控,以便针对情况及时发布指令。

上述所指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更多是一个基于软、硬件环境的一个多媒体调度平台。不过相比应急指挥调度系统,更重要的是,与之配套的、健全的应急指挥调度机制。下面,我们将以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指挥调度体系为实例,给大家介绍: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简称FEMA)集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救灾体系,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一遇重大灾害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支援工作,将灾情损失降到最低。

1、建立完善的捐募及发放系统,以有效汇集救灾资源,并将赈灾物资及时送达灾民手中,让有心投入救灾赈灾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可以方便地找到捐赠途径,同时让救灾资源作最有效的统筹分配;

2、建立民间社区灾难联防体系:制定各级救灾组织、指挥体系、作业标准流程及质 量要求与奖惩规定,并善用民间组织及社区救灾力量。

(1)民间人力的调度。

通过广播呼吁民间的土木技师、结构技师、建筑师、医师护士等专业人士投入第一线救灾工作;

(2)动员民间慈善团体参与赈灾工作。

结合民间资源力量,成立民间赈灾联盟;

(3)动员民间宗教系统。

由基层民政系统邀集地方教堂、寺庙的领导人成立服务小组,有效调查灾民需求,并建立发放资源的渠道。

3、行政资源方面:

(1)气象单位

随时将地震余震的发生,以及未来天气状况,提供灾区民众及救援人员。

(2)警察消防单位

进行第一时间的搜救工作;对灾区进行通讯、治安的维护,谨防趁火打劫;动员义警、义交警实施交通与道路管制。

(3)医疗单位

建立紧急医疗救护系统,将灾区的伤者适时地转送医疗院所;并对灾区进行防疫工作。

(4)军方

动员国防部搜救中心,将受过各种特种训练的官兵投入第一线的救灾工作,投入通讯交通资源,打通灾区的对外联系通道;由军方提供军事医疗资源,成立野战医院,就地救助伤者,争取救治时效;调集粮食,迅速安顿灾民。

4、灾民安顿方面:

(1)撤离

对可能会再次发生灾害的民众宜及早规划撤离事宜。

(2)灾民收容

紧急避难区及难民安顿皆应事前有所规划。基层组织的官员,首先应动员迅速安顿灾民,而政府应设置灾民暂时避难所,妥善安置灾民。

(3)急救物资的供应

急救物资及饮水宜迅速送往灾民手中。

(4)成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对灾民进行心理辅导,安抚灾民情绪及进行心理治疗。

掌握灾情分布及规模、抢救人员与生命探测的技术器材的情况,并训练专业救难部队处理人员抢救事宜。

(5)制定灾害地区的人口迁移条件

建立公正严明的灾害鉴定委员会,进行责任归属、纠纷处理及补偿分配等工作。

确定政府在自然灾害中成因分析、鉴定责任归属等权责,协助或主动索赔、赔偿,以加速灾区重建。

三、政府机关在灾害中的功能

1、危机处理

鉴于大型灾变,将使国家社会陷于不安状态,危机处理机制将发挥效能,在统一的指挥体系下,进行人力、物力及财力有效协调,使损失与危害状况降到最低;在因应地震灾害方面,制定对地震防灾特别法,及设立地震预报联系网。

2、指挥体系

联邦政府各相关部门成立危机处理小组,结合军方与各级政府,建立中央与地方指挥中心,紧急处理全国性重大灾害,依据救难、医疗、运输等任务需求进行编组及任务分配,并根据作业流程及实施操作演练,遇有灾害,立即进行灾情搜集与研判,下达各项救灾命令。由中央协调资源,交付各单位执行救灾工作,发挥迅速稳定人心的效果。

3、全民动员

为救助大规模灾害,必须进行全民动员,发挥同胞互助精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受灾者得到及时救助。针对地震灾害,建立训练装备较佳的紧急救灾队伍,组织民间自主救援团体,可按不同需求,快速征调并运送至受灾地区。

结语:

不管是地震、泥石流、还是台风,充分、到位的预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得人民群众免于财产,特别是生命损失。

不过我国当前的问题是

1)预警系统部署不够充分:汶川地震就是预警系统缺失的最大伤痛。不过此后,国家就地震频发地区进行针对性补点,如半年度的雅安地震,就是由来自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建设的地震预警系统对该次地震成功预警,为雅安市区及成都市区分别提供了秒5秒和28秒的避险时间,预防了更大灾难的发生。

2)预警信息下达困难:相比地震、台风这样的大事件,泥石流预警及预警信息的下达就相对困难的多。一方面,近两年多次泥石流事故中,遇难到均没有收到泥石流救命预警——由于泥石流灾害牵扯面相对较小,往往采用上传下达的方式传递预警信息,然而,这样无疑放大了管理漏洞可能造成的危害性。一旦相关管理人员疏于向下传递预警信息,那么无疑将身处泥石流潜在发送地带的人们推至高危中。另一方面,相比地震与台风这样明显可以做出判断的预警手段,泥石流预警就相对困难的多,毕竟,在不利天气环境下,肯呢过发生泥石流的地区非常之多,而各地在泥石流预警方面的前段监控投入却异常单薄。这也就成为今年泥石流事故能够以2起之多登上年度十大新闻榜的重要原因。

3)对灾难规避的重视及预算不足:典型如余姚水灾,灾害发生前,全国都知道台风“菲特”的威力,但在最前沿的余姚却没有做足准备。灾害发生后,当地的交通、电力、通讯全部瘫痪,政府没有任何补救措施,救援中运力不足,物资缺乏。而当地的山体滑坡、沿江河坝溃堤随时可能发生,这些凸显政府的准备不充分。

由此可见,对于自然灾难,我们的预警手段已经足以应付,为减少灾损,我们唯一需要做的是有针对性地增加预警项目投入。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天灾成为人祸,我们更期待与预警与指挥调度系统相匹配的应急指挥调度部门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毕竟,相比在大灾大难前的千军万马轰轰烈烈、流血流汗的救灾镜头,我们更愿意看到在信息化系统与相关职能部门完美协作后,百姓免于劫难的笑逐颜开。

关键字:智慧城市自然灾害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