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当前阶段、继续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县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责任编辑:cres 作者:胡康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0-11-18 13:28:54 本文摘自:千家网

经过几轮热潮,智慧城市建设当下有偃旗息鼓之势,曾经闪亮宣传的智慧城市,现在似乎面临各种尴尬:闲置的云计算中心、活跃性快速下降甚至不再运行的各种智慧平台、又一轮折戟的数据共享工程、群众的无感、市长的不满、基层公务员的吐槽、被打击的信任和期待…智慧城市的热度已经大为下降,在最近举办的“数字中国”峰会上,媒体口径转而强调“数字城市”一说。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有宏图愿景的业内厂商,如何去继续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非常考验“智慧”的事情!
 
对于智慧的厂商来说,一是面临如何继续推进已建智慧城市智慧化的发展,二是如何面向更广大的县域和县镇开发智慧市场。尤其在切入县镇级智慧市场方面,应该说正当其时,因为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场空白日益被挤压。当然,无论走哪个方向,都需要吸收过往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也要调整打法以适应新阶段的不同特点,下面就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笔者的思路和建议。
 
一、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
 
从全国来回顾复盘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全面成功的样本目前还是没有,所以相比于吸收成功经验,如何去补好短板显得更为实在。过往智慧城市建设之所以成效不好,从根子上说,既有出发点偏离的缘故,也有能力跟不上愿景的现实,很多城市政府当初推进智慧城市的初衷是为了招商,很多企业则是为了搞到工程项目赚快钱走人,智慧城市成了双方共用的大旗……所以,几乎所有的智慧城市都存在有共性问题,其中有三大重要难点一直没有很好的突破:
 
1、强调数据,却始终没有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虽然城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以及最新的数据中台等概念和项目层出不穷,然而现实中,建成之后政务数据共享与服务体系仍然是差强人意,政务数据共享实践从2000年电子政务时代开始,20年来突破还是有限,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在笔者看来,有没有建一个物理集中的机房把服务器集中起来不是重点,是否应用大数据相关的技术也不是关键,对于城市来说,能否建立全面覆盖、精准无误、及时更新的政务数据逻辑库与共享服务体系才是关键,这既需要打破多行业烟囱的机制和手段,也需要整合散乱无序的数据源头,构建数据融合采集、分发流转、智能复用的城市级数据流转体系。
 
2、强调运营,却没有实行城市运营的理念和方案
 
虽然每个智慧城市规划有运营要求,总包总集也会承诺建立运营体系,然而实际上能做的还仅是传统的IT运维工作,与智慧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运营风马牛不相及。智慧城市运营,往内,是需要优化城市内部业务流程,根据智慧城市新常态下的要求,赋能基层公务员与各级执行者,使其掌握新状态下的管理工具与服务技能;往外,是切换到用户思维,将城市居民当成智慧城市这个互联平台的用户,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功能和体验粘住用户,也才能粘住信息流与业务流;中间,就是要切入政务业务,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改变传统的政务运作方式,智慧城市下的施政举措不再是找几个学者制定草案、论证几番、交由行政首长拍板、印发和宣告实行,在一些关于民众民生的政策方法上,应采用假设可行、验证可行、确定施行、数据反馈与评估、优化更新…这样的闭环管理,帮助政府将每一个施政举措做到深入民心、切实得当,同时还能基于不同时期的条件和技术优化迭代,更上一层楼。
 
3、强调商业服务,却没有设计出可行的商业模式
 
智慧城市的所有规划案与建设方案几乎都有商业运营的要求,但目前也基本没有看到成功运作的商业服务模式,BOT、PPP、政府购买服务…无一例外都是变着方法让政府来买单。这种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不仅面临财政资金的不可持续,而且政府出资主导的新业务几乎不可能开展市场化运作运营,也严重影响用户在智慧城市场景下的体验感,更高一层面,是无法通过智慧化的商业服务运营,来获得用户全方位的数据流,由此就陷入了“因为数据不足、所以智慧不够,因为智慧不强、所以数据欠缺”的怪圈中循环。而实际上,在智慧城市的大方向下,城市与社会的很多问题有破局的机会,但凡作为一个细心体验生活的市民能感受到的不便、不足、痛点、难点,都可能是一个商业故事的大机会。比如0~4岁孩子养和育,家长没有精力和能力照护,找个保姆怕虐待宝宝、报早教贵又没多大用、送托班费用高还又不方便、社会对家长的支援和支持几乎没有;比如智慧医疗和医疗O2O建设非常有时日了,智慧医疗、区卫信息平台、医联体、医共体、分级诊疗发展良久,市民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依然没有什么变化,像网上挂号这种线上服务,在笔者体验看来倒更像是锁定了一个过时无效的挂号资格,不缩短你我需要排队的时间,并且整个医疗体系还是没有以防未病、保健康做为行业的主要服务内容,而是以治有病作为行为利益来源,不符合城市“智慧”的初衷;还比如,你能想像一个外地企业员工搬到异地产业园区会面临多少不便和困难吗?其它类似还有很多,围绕社区和市民,围绕园区与员工,多少服务需求有待优化,多少商机就在眼前……
 
二、当前阶段推进智慧城市的策略
 
对于当下已开展一轮及两轮以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来说,重启之路非常不容易,那些被消耗的信心、资金和支持力度,不是那么容易能回来的,尤其城市面临上述3大难题要破题。持续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接下来需要低调和踏实的工作,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配合城市开展两项重要工作,分别是:亮点提升工程与持续优化工程。
 
1、亮点提升工程(可以简称为“升亮工程”)
 
很多智慧城市建设后之所以民众无感,一句话就是无亮点或者亮点不够亮。亮点提升就是面向城市领导和城市居民的无获得感入手,找一些能快速产生效用的场景,打造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模块,以此重新斩获领导信任和民众信心。
 
面向城市领导角度,笔者以为应该想方设法,扎实提升他们对于城市的掌控感与决策的判断力,因为二者直接关乎城市运行的智慧水平。所以,应该着重组织力量,利用政府当前具备的数据条件,从基础数据、专题数据与城市运行数据中深挖价值点,构建切实可用的市情决策分析系统,通过平板电脑和桌面电脑,为各委办局领导和城市首长个人提供切实有用的数据报告调阅、业务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协同等决策支撑,这个不同于大屏幕上那些华丽花哨的可视化展现,更加强调满足于领导平时业务管理和决策工作的需要。
 
面向城市居民角度,应该从民众关心且需要的痛点入手,找一些有条件、有资源、以及可以创造条件与资源的场景入手,打造1~5个常用的便捷应用模块,这里常用的频率定义是民众一周能用上一次,所以需要围绕民众身边的需求出发,可以深挖智慧社区、智慧园区需求,在交通、居住、生活、医疗、教育等几大行业版块中找一些高频用点合在一个入口中,比如车位共享、智能化公交信息服务、城市一键投诉、健康提醒与服务、与居住地相关的资讯推送、未来科技与生活体验等,通过在社区发力加大连接性,提高用户粘性与智慧生活的获得感。
 
2、持续优化工程(可以简称“持优工程”)
 
都知道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但很多工作并没有做好长期的系统性安排,“规划一个阶段,完成十几大项目建设后”…却独独对于新系统后续综合运营没有设计考虑好。如同我们只建了住宅房子,接下来却没有物管服务一样,不管房子设计与质量如何,那样的房子大都会成为烂尾楼盘。原则上新建项目没有后续运营的配套,不应该开启建设计划,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大量工程项目不成熟就上马运行,产生了大量因运营缺口导致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智慧城市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建多少个项目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打造一个城市生态,让城市的智慧化不断的生长出来,这个生态包括意识与理念导向、政策持续支持与激励、基本规则和协同要求、智慧型复合人才培养、资源资金与组织的支撑……尤其在组织支撑方面,其实光依靠政府设立的管理机关,受限于政府机制激励不足和人才动能局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而面向未来城市的技术体系、城市业务体系、数据体系,都需要强有力的运营队伍和运营服务来支撑,围绕生态建设持续发力,围绕数据体系不断强化,围绕项目迭代持续优化,围绕城市业务不断提升,逐渐将智慧的根系扎入城市的各个方面,面向城市吸收信息、传送养分。
 
持续优化工程就是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几大难点,探索建立清晰的评估指标,并基于现实指标和目标指标的差距,开展业务、系统、数据、人才的运营发展,找出达到目标指标的最佳路径。数据运营就是以数据成果集、数据流转效能和数据价值开发为主要任务,不断设立改进指标,提升城市数据采集、加工和开发水平,夯实基础支撑城市智慧化;业务运营是面向各大版块行业运营与城市综合运营,不断设立优化业务运营的效能指标,以此为指引,搜集业务运行现状反馈的不足,依据待改进的状况设计效能更优的业务流程与模型,据此指导和规划相关信息系统的迭代改进方案,从而持续优化;人才运营就是基于主体运营团队,建立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指标,尤其注重运营与规划类人才的培养,从各委办局部门和社会招募人才,经由理论与实践培养后输送到各单位,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生力军,也是“未来城市”运行的中坚力量。
 
三、推进县域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相比于地级市、副省级市和直辖市,县一级城市政府是具有独立财政的最基层政府机构,与上一级城市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各业务委办局的权力与能力弱,从业务的政策到业务信息系统,绝大多数都是承继上一级委办局,自主行事空间非常小。客观来说,县级委办局的信息化能力相对也是更为欠缺的。因此,无论是在数字城市建设阶段,还是智慧城市建设阶段,除了大公安与大城管稍有一些独立性之外,其它业务版块的数字化都是上边建好的信息烟囱直插到区县及以下。因此,对县级城市来说,行业版块的智慧化业务较难以去开发和创新。
 
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视角内,委办局业务的非独立性,与其说这是县级政府的局限,笔者都更愿意看成是县级政府的机会。县级政府最大的权力与能力空间在于对街镇与社区、农村的影响力,而智慧系统本身的特征就是强调横向业务的协同、横向系统的集成、横向场景的联动而产生智慧化。当然,由于不能照搬地市智慧城市的套路,也就需要建设者有更多的魄力和智慧去开创新局面。笔者的思考建议,对于县域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可以依据这18个字来推进:“统中心、融服务,强街镇、惠社区,新农村、全域游”。
 
1、统中心、融服务
 
统中心就是统一城市中心,所谓中心可以称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也可以简称为城市中心或城市大脑,这即是县域城市运行水平提升的着力点,也是横向协同的突破点。县级城市中心可以实现3+1的业务架构,分别是城市运行中心、城市监督管理中心、城市服务中心,加上城市应急中心。城市运行中心,是对于城市这个客观物体运行的总体监测,包括基础与公共设施的健康度、交通运行(人流)、水电煤气运(物流)、公共场所安全监测、环境卫生监测等等;城市监督管理中心,主要是实现对于城市设施维护和监督管理,和实现城市卫生、公共场所、商业场所违规事件的综合执法,还要实现对于公务员队伍行政效能的监督管理,市民对于城市、公务员或行政服务有意见都可以一键投诉到城市监管中心进行监管和处理;城市服务中心,是统筹、集合县级城市并不富余的服务资源,对居民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市民通过统一入口或者一键呼叫,就可以获得城市资源与服务的响应;城市应急中心是基于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常态下的应急准备管理、预案优化和应急状态下的指挥调度,通过城市运行监测和人工监测反馈机制,及时和准确的收集情报、掌握应急态势,科学合理的启动应急预案,调度城市应急资源和力量来保障城市安全,此中心需要应急管理局与公安消防、卫生防疫、地震气象等部门和上级中心通力协作。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需要充分统合城市信息与资源、管理和服务力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城市的动态感知监测、保障城市整体安全、向内进行管理、向外进行服务四大目的,也是促进地方政府向效能型、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必要措施。在城市互联时代,政府作为“互联城市公司”的运营组织,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是服务“用户”居民的大运营中心。
 
融服务是应对县级城市服务能力弱、水平低而进行强化建设的手段,在县级城市中,服务资源稀少与服务资源离散、服务效率低、能力弱、潜能大几种现象同时并存。因此,加强城市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能力与理顺优化服务流程,是增强城市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与智慧感的关键任务。县城首先需要扩展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可以通过城市综合信用平台和信用鼓励机制等综合措施,吸纳更多社会企业、组织和热心居民加入到城市服务体系中来,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补充服务资源,提高服务供给的同时,通过系统优化服务配给和操作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从而形成一张融合的城市服务与社会支援网络,为居民幸福添砖加瓦。笔者相信,一个“老有所养、少有所管、难有所帮、才有所用”县城,才是一个和谐优美的人居县城,也才是留住人才、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
 
2、强街镇、惠社区(园区)
 
街镇和社区机构是政府服务居民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一层公务机构也是又难、又累、还干不好的部门,基层人力不足,而事务多、杂、乱、难,以往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向下施加压力,但基层公务员也是人,只有压力只会导致撂挑子或者应付了事,监督主要作用是保证政务工作不走样,但远不是提升效能的有用手段。以往的政务信息化建设,系统操作复杂、流程环节烦冗,有时培训的方式还非常落后,常常忽略了公务员个体知识储备的差异,没有得当支持的情况下却要求公务员达到高标准、严要求,有意无意地忽视街镇机构要应对上层几十个机关单位的业务工作要求和信息系统操作要求,导致一个个新系统交付到街镇基层公务员手上,效果没达到不说,反而给街镇增添了更多的负担。
 
笔者认为,中国县域城市依然是人口众多,要面对一个公务员服务太多居民的情况,城市不能只是责备和考核下边街镇,为街镇减负、向街镇赋能,才是建立强大的街镇行政机构的正确方法。如何减负、又如何赋能?还是向信息技术要生产力、向先进流程要效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行各类远程网上政务平台和街镇社区的自助机器人,通过非接触方式去解决居民的大多数政务需求,减少公务员当面服务于人而产生的摩擦力;二是对街镇基层政务业务不断进行疏理和流程改进,将能合并的环节合并、能撤消的撤消、能简化的简化,寻求以数据、技术和其它方式的支撑替代;三是强化基层公务员的个人智能辅助,比如桌面数据融合采集工具可以把一次采到的基础和公共信息,智能填报到其它的委办局业务系统当中,比如为初级公务员办事提供标准和清晰的事务操作智能助手,让其能快速上手、轻易达标,又比如加强基层公务员的沟通技能和服务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其服务水平和居民满意度等等……其中,既需要有技术持续改进,也要有流程持续优化,还要有个人能力的持续提升,这样的街镇,才能撑起县域智慧城市的强大与发展。
 
当城市服务体系得以建立,当街镇能效得到了提高,将服务送到社区(园区)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惠社区(园区)的要义就是以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本,将城市服务、街镇服务、社区服务融为一体,围绕社区居住舒心、人车出行、生活服务、邻里社交、家庭成长支持、生育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和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构建智慧社区(园区)服务体系,提供基础与公共服务、协调社会服务、监管商业服务、帮助家庭适应数字生活、促进社区治理的和谐与发展。要注意的是,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都不应该只是一套管理平台,而应该是一套以提供服务和促进服务为主的应用平台,它很可能是实现未来和谐人居生态的基石。
 
3、新农村、全域游
 
县镇与城区的较大区别之一就是拥有广大的农村,凡有农村的区县,如果致力于把农村营造为城镇居民的的后花园,那么农村一定是县域促进经济内循环的极好抓手。当然,如果农村还是脏乱差的环境,当县域的商业主体还是习惯于坑蒙消费者,当农村人的文明公德素质还是偏低,农村能提供的价值也就是待征用开发的土地、低质的农产品和低素质的劳动力。振兴农村农业,其实是智慧县镇可以发力的领域,也是县域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抓手,打造新农村,不能光是统一农村房屋的墙壁与屋顶的颜色,刷上新农村几个大字,而是要将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深刻的植入到农村建设经营当中去。比如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将农村给排水基础设施完善起来,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清洁管理机制;2、将后建村统一规划,形成小街镇、村社区的格局,逐渐引入完善的基础和商业配套设施;3、引入有志于农村建设的设计师志愿者,采用公园景点设计理念,依托当地的青山绿水,在农村设立观光步行道、健身休闲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用轻改造措施批量实现农村景点化。
 
改进较为落后的县镇商业生态,依托城市监督管理中心的运作,严厉处理包括农家乐、民宿在内的商业违规行为,树立符合现代商业要求的农村经营榜样,让县镇商业主体养成重品质、重诚信、重服务的氛围,为全县域的消费旅游发展营造基础条件。
 
改善农村人文素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依托城市综合信用平台,大力弘扬和奖励诚实守信文明公德的农民,严励处置无德霸道的地痞村霸,才能让农村成为外地人安心放心的向往之所。
 
开发农村生态农场和生鲜食品产业链,开展有机生态种植和养殖,通过社区平台与农村服务平台的对接,打通果疏生鲜从农村田地到县城餐桌的信息链、物流链,鼓励城市社区与农村农场之间形成土地出租、代种代养、按需种养的城乡商业新生态关系。
 
发展农村周末度假游服务业,通过信息平台的连接和监管,在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等方面的规范下发展农家乐、农村民宿、生态农场,推广种养采摘体验、周末度假等订单式旅游。
 
培育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在条件较好的农村引入健康医疗服务设施和机构,以村集体经营的模式,兴建修养中心和家庭农场等。
 
打造新农村服务平台和全域旅游平台,将农村、农民、农场主、农家乐、民宿、农村供销社、小商店、农村游服务机构、农村公共服务机构等要素和消费者需求、城市监管衔接在一个平台上,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透明的服务信息;一方面农民可以售卖产品,一方面平台可以为农民提供透明的农资产品;一方面消费者点评农村服务场所,一方面农民也可以评价消费者;一方面让农村成为平民百姓休闲游的好去处,一方面也将城市服务引入农村,服务居住在农村的家庭和孩子;中间通过城市综合信用平台和城市监管中心的保障,让城市消费者得到实惠优质的产品和体验,也将农村资源的潜能不断的开发出来,这是一个线上大市场,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以上综述,是针对当前智慧城市现状,持续推进智慧化市场和智慧化建设的几点建议,是总体思路层级的,具体实施的详细方案当然还需要根据各地条件、资源、能力等情况不同来研究设计。在智慧城市开始下转的行情下,笔者此文主要是抛砖引玉,希望提出一些观察和思考,与业内厂家和专家一起集思广益,探索如何去打开新局面,欢迎交流碰撞!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千家网

x 当前阶段、继续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县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当前阶段、继续推进智慧城市与智慧县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责任编辑:cres 作者:胡康勇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0-11-18 13:28:54 本文摘自:千家网

经过几轮热潮,智慧城市建设当下有偃旗息鼓之势,曾经闪亮宣传的智慧城市,现在似乎面临各种尴尬:闲置的云计算中心、活跃性快速下降甚至不再运行的各种智慧平台、又一轮折戟的数据共享工程、群众的无感、市长的不满、基层公务员的吐槽、被打击的信任和期待…智慧城市的热度已经大为下降,在最近举办的“数字中国”峰会上,媒体口径转而强调“数字城市”一说。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有宏图愿景的业内厂商,如何去继续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非常考验“智慧”的事情!
 
对于智慧的厂商来说,一是面临如何继续推进已建智慧城市智慧化的发展,二是如何面向更广大的县域和县镇开发智慧市场。尤其在切入县镇级智慧市场方面,应该说正当其时,因为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场空白日益被挤压。当然,无论走哪个方向,都需要吸收过往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也要调整打法以适应新阶段的不同特点,下面就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笔者的思路和建议。
 
一、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
 
从全国来回顾复盘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说全面成功的样本目前还是没有,所以相比于吸收成功经验,如何去补好短板显得更为实在。过往智慧城市建设之所以成效不好,从根子上说,既有出发点偏离的缘故,也有能力跟不上愿景的现实,很多城市政府当初推进智慧城市的初衷是为了招商,很多企业则是为了搞到工程项目赚快钱走人,智慧城市成了双方共用的大旗……所以,几乎所有的智慧城市都存在有共性问题,其中有三大重要难点一直没有很好的突破:
 
1、强调数据,却始终没有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虽然城市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政务大数据平台以及最新的数据中台等概念和项目层出不穷,然而现实中,建成之后政务数据共享与服务体系仍然是差强人意,政务数据共享实践从2000年电子政务时代开始,20年来突破还是有限,这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在笔者看来,有没有建一个物理集中的机房把服务器集中起来不是重点,是否应用大数据相关的技术也不是关键,对于城市来说,能否建立全面覆盖、精准无误、及时更新的政务数据逻辑库与共享服务体系才是关键,这既需要打破多行业烟囱的机制和手段,也需要整合散乱无序的数据源头,构建数据融合采集、分发流转、智能复用的城市级数据流转体系。
 
2、强调运营,却没有实行城市运营的理念和方案
 
虽然每个智慧城市规划有运营要求,总包总集也会承诺建立运营体系,然而实际上能做的还仅是传统的IT运维工作,与智慧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运营风马牛不相及。智慧城市运营,往内,是需要优化城市内部业务流程,根据智慧城市新常态下的要求,赋能基层公务员与各级执行者,使其掌握新状态下的管理工具与服务技能;往外,是切换到用户思维,将城市居民当成智慧城市这个互联平台的用户,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功能和体验粘住用户,也才能粘住信息流与业务流;中间,就是要切入政务业务,用先进的管理思想,改变传统的政务运作方式,智慧城市下的施政举措不再是找几个学者制定草案、论证几番、交由行政首长拍板、印发和宣告实行,在一些关于民众民生的政策方法上,应采用假设可行、验证可行、确定施行、数据反馈与评估、优化更新…这样的闭环管理,帮助政府将每一个施政举措做到深入民心、切实得当,同时还能基于不同时期的条件和技术优化迭代,更上一层楼。
 
3、强调商业服务,却没有设计出可行的商业模式
 
智慧城市的所有规划案与建设方案几乎都有商业运营的要求,但目前也基本没有看到成功运作的商业服务模式,BOT、PPP、政府购买服务…无一例外都是变着方法让政府来买单。这种资金来源的单一性,不仅面临财政资金的不可持续,而且政府出资主导的新业务几乎不可能开展市场化运作运营,也严重影响用户在智慧城市场景下的体验感,更高一层面,是无法通过智慧化的商业服务运营,来获得用户全方位的数据流,由此就陷入了“因为数据不足、所以智慧不够,因为智慧不强、所以数据欠缺”的怪圈中循环。而实际上,在智慧城市的大方向下,城市与社会的很多问题有破局的机会,但凡作为一个细心体验生活的市民能感受到的不便、不足、痛点、难点,都可能是一个商业故事的大机会。比如0~4岁孩子养和育,家长没有精力和能力照护,找个保姆怕虐待宝宝、报早教贵又没多大用、送托班费用高还又不方便、社会对家长的支援和支持几乎没有;比如智慧医疗和医疗O2O建设非常有时日了,智慧医疗、区卫信息平台、医联体、医共体、分级诊疗发展良久,市民排队3小时看病5分钟依然没有什么变化,像网上挂号这种线上服务,在笔者体验看来倒更像是锁定了一个过时无效的挂号资格,不缩短你我需要排队的时间,并且整个医疗体系还是没有以防未病、保健康做为行业的主要服务内容,而是以治有病作为行为利益来源,不符合城市“智慧”的初衷;还比如,你能想像一个外地企业员工搬到异地产业园区会面临多少不便和困难吗?其它类似还有很多,围绕社区和市民,围绕园区与员工,多少服务需求有待优化,多少商机就在眼前……
 
二、当前阶段推进智慧城市的策略
 
对于当下已开展一轮及两轮以上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来说,重启之路非常不容易,那些被消耗的信心、资金和支持力度,不是那么容易能回来的,尤其城市面临上述3大难题要破题。持续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接下来需要低调和踏实的工作,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需要配合城市开展两项重要工作,分别是:亮点提升工程与持续优化工程。
 
1、亮点提升工程(可以简称为“升亮工程”)
 
很多智慧城市建设后之所以民众无感,一句话就是无亮点或者亮点不够亮。亮点提升就是面向城市领导和城市居民的无获得感入手,找一些能快速产生效用的场景,打造一些有实用价值的应用模块,以此重新斩获领导信任和民众信心。
 
面向城市领导角度,笔者以为应该想方设法,扎实提升他们对于城市的掌控感与决策的判断力,因为二者直接关乎城市运行的智慧水平。所以,应该着重组织力量,利用政府当前具备的数据条件,从基础数据、专题数据与城市运行数据中深挖价值点,构建切实可用的市情决策分析系统,通过平板电脑和桌面电脑,为各委办局领导和城市首长个人提供切实有用的数据报告调阅、业务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协同等决策支撑,这个不同于大屏幕上那些华丽花哨的可视化展现,更加强调满足于领导平时业务管理和决策工作的需要。
 
面向城市居民角度,应该从民众关心且需要的痛点入手,找一些有条件、有资源、以及可以创造条件与资源的场景入手,打造1~5个常用的便捷应用模块,这里常用的频率定义是民众一周能用上一次,所以需要围绕民众身边的需求出发,可以深挖智慧社区、智慧园区需求,在交通、居住、生活、医疗、教育等几大行业版块中找一些高频用点合在一个入口中,比如车位共享、智能化公交信息服务、城市一键投诉、健康提醒与服务、与居住地相关的资讯推送、未来科技与生活体验等,通过在社区发力加大连接性,提高用户粘性与智慧生活的获得感。
 
2、持续优化工程(可以简称“持优工程”)
 
都知道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但很多工作并没有做好长期的系统性安排,“规划一个阶段,完成十几大项目建设后”…却独独对于新系统后续综合运营没有设计考虑好。如同我们只建了住宅房子,接下来却没有物管服务一样,不管房子设计与质量如何,那样的房子大都会成为烂尾楼盘。原则上新建项目没有后续运营的配套,不应该开启建设计划,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大量工程项目不成熟就上马运行,产生了大量因运营缺口导致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智慧城市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建多少个项目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打造一个城市生态,让城市的智慧化不断的生长出来,这个生态包括意识与理念导向、政策持续支持与激励、基本规则和协同要求、智慧型复合人才培养、资源资金与组织的支撑……尤其在组织支撑方面,其实光依靠政府设立的管理机关,受限于政府机制激励不足和人才动能局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而面向未来城市的技术体系、城市业务体系、数据体系,都需要强有力的运营队伍和运营服务来支撑,围绕生态建设持续发力,围绕数据体系不断强化,围绕项目迭代持续优化,围绕城市业务不断提升,逐渐将智慧的根系扎入城市的各个方面,面向城市吸收信息、传送养分。
 
持续优化工程就是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几大难点,探索建立清晰的评估指标,并基于现实指标和目标指标的差距,开展业务、系统、数据、人才的运营发展,找出达到目标指标的最佳路径。数据运营就是以数据成果集、数据流转效能和数据价值开发为主要任务,不断设立改进指标,提升城市数据采集、加工和开发水平,夯实基础支撑城市智慧化;业务运营是面向各大版块行业运营与城市综合运营,不断设立优化业务运营的效能指标,以此为指引,搜集业务运行现状反馈的不足,依据待改进的状况设计效能更优的业务流程与模型,据此指导和规划相关信息系统的迭代改进方案,从而持续优化;人才运营就是基于主体运营团队,建立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指标,尤其注重运营与规划类人才的培养,从各委办局部门和社会招募人才,经由理论与实践培养后输送到各单位,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人才生力军,也是“未来城市”运行的中坚力量。
 
三、推进县域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
 
相比于地级市、副省级市和直辖市,县一级城市政府是具有独立财政的最基层政府机构,与上一级城市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各业务委办局的权力与能力弱,从业务的政策到业务信息系统,绝大多数都是承继上一级委办局,自主行事空间非常小。客观来说,县级委办局的信息化能力相对也是更为欠缺的。因此,无论是在数字城市建设阶段,还是智慧城市建设阶段,除了大公安与大城管稍有一些独立性之外,其它业务版块的数字化都是上边建好的信息烟囱直插到区县及以下。因此,对县级城市来说,行业版块的智慧化业务较难以去开发和创新。
 
然而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视角内,委办局业务的非独立性,与其说这是县级政府的局限,笔者都更愿意看成是县级政府的机会。县级政府最大的权力与能力空间在于对街镇与社区、农村的影响力,而智慧系统本身的特征就是强调横向业务的协同、横向系统的集成、横向场景的联动而产生智慧化。当然,由于不能照搬地市智慧城市的套路,也就需要建设者有更多的魄力和智慧去开创新局面。笔者的思考建议,对于县域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可以依据这18个字来推进:“统中心、融服务,强街镇、惠社区,新农村、全域游”。
 
1、统中心、融服务
 
统中心就是统一城市中心,所谓中心可以称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也可以简称为城市中心或城市大脑,这即是县域城市运行水平提升的着力点,也是横向协同的突破点。县级城市中心可以实现3+1的业务架构,分别是城市运行中心、城市监督管理中心、城市服务中心,加上城市应急中心。城市运行中心,是对于城市这个客观物体运行的总体监测,包括基础与公共设施的健康度、交通运行(人流)、水电煤气运(物流)、公共场所安全监测、环境卫生监测等等;城市监督管理中心,主要是实现对于城市设施维护和监督管理,和实现城市卫生、公共场所、商业场所违规事件的综合执法,还要实现对于公务员队伍行政效能的监督管理,市民对于城市、公务员或行政服务有意见都可以一键投诉到城市监管中心进行监管和处理;城市服务中心,是统筹、集合县级城市并不富余的服务资源,对居民提供高效率的服务,市民通过统一入口或者一键呼叫,就可以获得城市资源与服务的响应;城市应急中心是基于城市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常态下的应急准备管理、预案优化和应急状态下的指挥调度,通过城市运行监测和人工监测反馈机制,及时和准确的收集情报、掌握应急态势,科学合理的启动应急预案,调度城市应急资源和力量来保障城市安全,此中心需要应急管理局与公安消防、卫生防疫、地震气象等部门和上级中心通力协作。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需要充分统合城市信息与资源、管理和服务力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城市的动态感知监测、保障城市整体安全、向内进行管理、向外进行服务四大目的,也是促进地方政府向效能型、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必要措施。在城市互联时代,政府作为“互联城市公司”的运营组织,城市运行管理服务中心是服务“用户”居民的大运营中心。
 
融服务是应对县级城市服务能力弱、水平低而进行强化建设的手段,在县级城市中,服务资源稀少与服务资源离散、服务效率低、能力弱、潜能大几种现象同时并存。因此,加强城市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能力与理顺优化服务流程,是增强城市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与智慧感的关键任务。县城首先需要扩展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可以通过城市综合信用平台和信用鼓励机制等综合措施,吸纳更多社会企业、组织和热心居民加入到城市服务体系中来,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补充服务资源,提高服务供给的同时,通过系统优化服务配给和操作流程,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从而形成一张融合的城市服务与社会支援网络,为居民幸福添砖加瓦。笔者相信,一个“老有所养、少有所管、难有所帮、才有所用”县城,才是一个和谐优美的人居县城,也才是留住人才、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
 
2、强街镇、惠社区(园区)
 
街镇和社区机构是政府服务居民的中坚力量,然而这一层公务机构也是又难、又累、还干不好的部门,基层人力不足,而事务多、杂、乱、难,以往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向下施加压力,但基层公务员也是人,只有压力只会导致撂挑子或者应付了事,监督主要作用是保证政务工作不走样,但远不是提升效能的有用手段。以往的政务信息化建设,系统操作复杂、流程环节烦冗,有时培训的方式还非常落后,常常忽略了公务员个体知识储备的差异,没有得当支持的情况下却要求公务员达到高标准、严要求,有意无意地忽视街镇机构要应对上层几十个机关单位的业务工作要求和信息系统操作要求,导致一个个新系统交付到街镇基层公务员手上,效果没达到不说,反而给街镇增添了更多的负担。
 
笔者认为,中国县域城市依然是人口众多,要面对一个公务员服务太多居民的情况,城市不能只是责备和考核下边街镇,为街镇减负、向街镇赋能,才是建立强大的街镇行政机构的正确方法。如何减负、又如何赋能?还是向信息技术要生产力、向先进流程要效能,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推行各类远程网上政务平台和街镇社区的自助机器人,通过非接触方式去解决居民的大多数政务需求,减少公务员当面服务于人而产生的摩擦力;二是对街镇基层政务业务不断进行疏理和流程改进,将能合并的环节合并、能撤消的撤消、能简化的简化,寻求以数据、技术和其它方式的支撑替代;三是强化基层公务员的个人智能辅助,比如桌面数据融合采集工具可以把一次采到的基础和公共信息,智能填报到其它的委办局业务系统当中,比如为初级公务员办事提供标准和清晰的事务操作智能助手,让其能快速上手、轻易达标,又比如加强基层公务员的沟通技能和服务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其服务水平和居民满意度等等……其中,既需要有技术持续改进,也要有流程持续优化,还要有个人能力的持续提升,这样的街镇,才能撑起县域智慧城市的强大与发展。
 
当城市服务体系得以建立,当街镇能效得到了提高,将服务送到社区(园区)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惠社区(园区)的要义就是以人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本,将城市服务、街镇服务、社区服务融为一体,围绕社区居住舒心、人车出行、生活服务、邻里社交、家庭成长支持、生育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打造智慧社区服务平台和智慧园区服务平台,构建智慧社区(园区)服务体系,提供基础与公共服务、协调社会服务、监管商业服务、帮助家庭适应数字生活、促进社区治理的和谐与发展。要注意的是,智慧社区和智慧园区都不应该只是一套管理平台,而应该是一套以提供服务和促进服务为主的应用平台,它很可能是实现未来和谐人居生态的基石。
 
3、新农村、全域游
 
县镇与城区的较大区别之一就是拥有广大的农村,凡有农村的区县,如果致力于把农村营造为城镇居民的的后花园,那么农村一定是县域促进经济内循环的极好抓手。当然,如果农村还是脏乱差的环境,当县域的商业主体还是习惯于坑蒙消费者,当农村人的文明公德素质还是偏低,农村能提供的价值也就是待征用开发的土地、低质的农产品和低素质的劳动力。振兴农村农业,其实是智慧县镇可以发力的领域,也是县域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抓手,打造新农村,不能光是统一农村房屋的墙壁与屋顶的颜色,刷上新农村几个大字,而是要将经营城市的先进理念,深刻的植入到农村建设经营当中去。比如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将农村给排水基础设施完善起来,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清洁管理机制;2、将后建村统一规划,形成小街镇、村社区的格局,逐渐引入完善的基础和商业配套设施;3、引入有志于农村建设的设计师志愿者,采用公园景点设计理念,依托当地的青山绿水,在农村设立观光步行道、健身休闲设施、公共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用轻改造措施批量实现农村景点化。
 
改进较为落后的县镇商业生态,依托城市监督管理中心的运作,严厉处理包括农家乐、民宿在内的商业违规行为,树立符合现代商业要求的农村经营榜样,让县镇商业主体养成重品质、重诚信、重服务的氛围,为全县域的消费旅游发展营造基础条件。
 
改善农村人文素质,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依托城市综合信用平台,大力弘扬和奖励诚实守信文明公德的农民,严励处置无德霸道的地痞村霸,才能让农村成为外地人安心放心的向往之所。
 
开发农村生态农场和生鲜食品产业链,开展有机生态种植和养殖,通过社区平台与农村服务平台的对接,打通果疏生鲜从农村田地到县城餐桌的信息链、物流链,鼓励城市社区与农村农场之间形成土地出租、代种代养、按需种养的城乡商业新生态关系。
 
发展农村周末度假游服务业,通过信息平台的连接和监管,在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等方面的规范下发展农家乐、农村民宿、生态农场,推广种养采摘体验、周末度假等订单式旅游。
 
培育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在条件较好的农村引入健康医疗服务设施和机构,以村集体经营的模式,兴建修养中心和家庭农场等。
 
打造新农村服务平台和全域旅游平台,将农村、农民、农场主、农家乐、民宿、农村供销社、小商店、农村游服务机构、农村公共服务机构等要素和消费者需求、城市监管衔接在一个平台上,一方面为农民提供服务,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透明的服务信息;一方面农民可以售卖产品,一方面平台可以为农民提供透明的农资产品;一方面消费者点评农村服务场所,一方面农民也可以评价消费者;一方面让农村成为平民百姓休闲游的好去处,一方面也将城市服务引入农村,服务居住在农村的家庭和孩子;中间通过城市综合信用平台和城市监管中心的保障,让城市消费者得到实惠优质的产品和体验,也将农村资源的潜能不断的开发出来,这是一个线上大市场,也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以上综述,是针对当前智慧城市现状,持续推进智慧化市场和智慧化建设的几点建议,是总体思路层级的,具体实施的详细方案当然还需要根据各地条件、资源、能力等情况不同来研究设计。在智慧城市开始下转的行情下,笔者此文主要是抛砖引玉,希望提出一些观察和思考,与业内厂家和专家一起集思广益,探索如何去打开新局面,欢迎交流碰撞!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千家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