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政策加码智慧城市 产业发展进程提速

责任编辑:cres 作者:李浩然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0-12-10 13:32:43 本文摘自:中国建设报智慧城市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行多年,在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城市发展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今年年初以来,上海、青岛、杭州、长沙、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聚焦城市治理、城市安全、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内容,谋划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建设智慧城市和如何更好发挥智慧城市作用。
 
智慧赋能社区治理,强化城市管理基础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但其建设绝不仅仅是城市的智能化和新技术的覆盖。有专家曾指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是生产活动与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细胞”,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今年年初以来,各地相继出台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上海提出要通过建设“社区云”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青岛要求提升智慧社区治理能力,提高智慧社区服务水平,推动智慧街区、智慧园区建设,推动数字社区建设;长沙将实现社区数据互联互通,以促进街道和社区管理现代化、精细化;成都智慧城市分项目标中提出构建包括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体系,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十三五”以来,创新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方面,在这一趋势下,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也日趋丰富。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智慧落地的触点,是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得益于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以及新一代技术普及,智慧社区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
 
由智慧社区衍生出的智能家居、社区养老和智能生态社区等各类智慧社区建设内容层出不穷。但从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现状来看,多地的智慧社区建设面临着重复建设、不够智能等问题,因此,各地在建设包括智慧社区在内的智慧城市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过去暴露的问题,进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智慧引领城市更新,打造城市感知网络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实现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此背景下,建设与改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需要将城市中包括水、电、气、油、交通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网络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服务于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需求,持续改善城市管理。
 
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目标的指引下,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相互融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多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打造城市感知网络。上海提出要构建城市数字底座,完善智慧市政设施,夯实数字基础设施;青岛将通过推动数字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物联感知体系;长沙将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物联网和区块链基础网络设施;成都将基础设施更智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分项目标,提出要优化完善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能感知体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就是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于智慧城市、数字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智慧城市并不只是政务服务信息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和计算更高效地连接供需双方,实现更精确的匹配,使有限的存量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率。因此,建立以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就是构建智慧城市的“感官”和“神经”,通过“感官”和“神经”收集、整合、分析城市数据,更高效地连接供需双方,减少城市运行能耗,让城市像生命体一样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
 
一张“网”让城市“慧”思考社会“慧”协同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正成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上海、青岛、杭州、长沙、成都等多个城市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数字时代城市的发展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是市民通过技术体验更便利的生活服务和社会参与,实现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力牵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不只是技术手段创新,更是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方式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城市治理方式发生全面变革。
 
在“两网”建设中,“城市大脑”建设作为有力抓手备受各地青睐。建设“城市大脑”就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实现智能发现、自动指令、快速处置、实时反馈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凭借“城市大脑”,可将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数据化,实现连接散落在城市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从而打通“神经网络”。这样一来,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机构的数据得以整合,从而发挥最大的效力。比如,城市交通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数据、运营商数据、互联网数据,这些数据形成初期的“大脑”容量,之后仍然不断扩充,从而打造真正意义的“城市大数据”,解决以往数据“孤岛”难题,实现信息共享。
 
“城市大脑”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地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指导细则必不可少。杭州发布的《关于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的决定》就从平台建设、应用场景等多方面提供了“城市大脑”建设的具体指导,对确保“城市大脑”在打造城市“一张网”中发挥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风险治理,确保城市安全疫
 
情防控期间,智慧城市和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与过去相比,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在应急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发挥了高效作用。但现阶段,智慧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针对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城市作为生命体、有机体,人流、车流、物流、商流等城市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以及市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民生需求都是城市安全的重要内容。实现实时处置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发生的事件,形成全景呈现常态运行情况、精准预警、研判风险隐患、高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提出补短堵漏建议的有机闭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也都有体现。成都提出要让风险防控更智慧,长沙要求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青岛强调要提升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
 
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次考验,不仅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考验,也是发现和补齐智能风险防控、应急响应体系短板的机会。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忽略重点领域防范、基层综合治理、隐患排查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消防灭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监管等风险防控系统和基层综合治理、社会诉求响应等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体系,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为识别城市问题、明晰运行规律、预判演进趋势等方面提供支撑,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如果说之前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者日常业务上的锦上添花,那么疫情防控期间则成为维持城市高效运行的刚需。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也将成为新常态。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保持城市健康活力,要善用技术手段,以城市体检评估为抓手,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绿色城市和人文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构建数字经济,助力新发展格局
 
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既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使得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更是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体现在强化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健全物资保障体系、助力社会生产有序恢复等各领域。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方面写入其中。上海提出要全面赋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青岛以数字经济为依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长沙将通过打造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无人经济;成都将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和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分项目标。
 
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着智慧城市走向纵深领域。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带来的低时延促进车联网发展。随着智慧城市走向纵深领域,车与车、车与路之间能够实现实时动态交互,传递彼此的坐标位置、行驶速度与路径,可以有效避免交通拥堵,提升行车安全。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扩大了数据流动的广度、深度,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助推器。“内循环”的关键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优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数字化驱动“内循环”,就是通过数字化产业、平台经济,更加高效地推进大市场中的资源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更好地释放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飞轮效应。
 
顶层设计强化,部署护航网络
 
数据安全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不断深化,大数据驱动的产业创新层出不穷,数据作为重要资产,受到安全威胁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主流发展方向。但其中利弊相伴,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离开信息化技术,智慧城市建设无从谈起。而信息化技术则带来了附属品——数据安全问题。
 
智慧城市加速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暴露出数据安全隐患。从个人层面来看,只要联网,各种活动轨迹就会被“大数据”抓取、分析。举个例子,当你买了一份保险、办了一张银行*或是通过其他渠道留过个人信息,在这之后各种电话*扰随之而来。甚至于,日常生活中收发快递、上网浏览、购物等行为,都成了信息泄露的窗口。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政务治理等方面,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一个高效的运营管理环境。如何平衡医疗、社保、交通等不同领域之间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保障之间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的关系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环,既要打通各领域之间的“信息壁垒”,又要防止因信息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
 
数据安全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之前优先考虑,大程度上保障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上海、青岛、杭州、长沙、成都相继提出要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体系,强化公共数据安全保障和个人信息保护。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对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监管责任主体、智慧城市与信息安全发展关系、智慧城市重大数据安全风险、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安全风险、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失控风险引起重视,特别要关注重大数据安全风险。智慧城市中存储着海量的数据,涉及电子政务、医疗、社保、交通等行业,而将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有效共享融合,是智慧城市的核心之一。在城市数据融合使用的过程中,个人隐私信息、企业和政府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泄露、被盗取或被篡改等,数据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对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必须积极采取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信息安全策略方针。对即将建设的智慧城市,务必遵循“数据安全先行、秩序可控”的原则和目标,不依赖于基础设施及业务应用系统项目,而是独立进行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和方案,有效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中国建设报智慧城市

x 政策加码智慧城市 产业发展进程提速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产业动态 → 正文

政策加码智慧城市 产业发展进程提速

责任编辑:cres 作者:李浩然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0-12-10 13:32:43 本文摘自:中国建设报智慧城市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行多年,在缓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精细化和动态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城市发展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今年年初以来,上海、青岛、杭州、长沙、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聚焦城市治理、城市安全、城市建设、城市更新等内容,谋划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建设智慧城市和如何更好发挥智慧城市作用。
 
智慧赋能社区治理,强化城市管理基础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更高阶段,但其建设绝不仅仅是城市的智能化和新技术的覆盖。有专家曾指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人是生产活动与城市建设中最核心的要素,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细胞”,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今年年初以来,各地相继出台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上海提出要通过建设“社区云”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青岛要求提升智慧社区治理能力,提高智慧社区服务水平,推动智慧街区、智慧园区建设,推动数字社区建设;长沙将实现社区数据互联互通,以促进街道和社区管理现代化、精细化;成都智慧城市分项目标中提出构建包括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体系,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十三五”以来,创新发展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方面,在这一趋势下,智慧城市建设内容也日趋丰富。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智慧落地的触点,是城市管理、政务服务和市场服务的载体,得益于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以及新一代技术普及,智慧社区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
 
由智慧社区衍生出的智能家居、社区养老和智能生态社区等各类智慧社区建设内容层出不穷。但从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现状来看,多地的智慧社区建设面临着重复建设、不够智能等问题,因此,各地在建设包括智慧社区在内的智慧城市过程中,应避免出现过去暴露的问题,进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智慧引领城市更新,打造城市感知网络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已经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实现城市更新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此背景下,建设与改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需要将城市中包括水、电、气、油、交通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通过网络有机连接起来,智能化服务于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需求,持续改善城市管理。
 
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目标的指引下,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已逐步成为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相互融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多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都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与改造,打造城市感知网络。上海提出要构建城市数字底座,完善智慧市政设施,夯实数字基础设施;青岛将通过推动数字设施建设,构建城市物联感知体系;长沙将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构建物联网和区块链基础网络设施;成都将基础设施更智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分项目标,提出要优化完善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能感知体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就是有限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与高速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疫情发生以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于智慧城市、数字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智慧城市并不只是政务服务信息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和计算更高效地连接供需双方,实现更精确的匹配,使有限的存量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率。因此,建立以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就是构建智慧城市的“感官”和“神经”,通过“感官”和“神经”收集、整合、分析城市数据,更高效地连接供需双方,减少城市运行能耗,让城市像生命体一样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
 
一张“网”让城市“慧”思考社会“慧”协同
 
“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正成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上海、青岛、杭州、长沙、成都等多个城市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不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数字时代城市的发展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还是市民通过技术体验更便利的生活服务和社会参与,实现真正的共建共治共享。作为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力牵引,“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不只是技术手段创新,更是管理模式创新、行政方式重塑、体制机制变革,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动城市治理方式发生全面变革。
 
在“两网”建设中,“城市大脑”建设作为有力抓手备受各地青睐。建设“城市大脑”就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实现智能发现、自动指令、快速处置、实时反馈的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凭借“城市大脑”,可将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数据化,实现连接散落在城市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从而打通“神经网络”。这样一来,原来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机构的数据得以整合,从而发挥最大的效力。比如,城市交通管理数据、公共服务数据、运营商数据、互联网数据,这些数据形成初期的“大脑”容量,之后仍然不断扩充,从而打造真正意义的“城市大数据”,解决以往数据“孤岛”难题,实现信息共享。
 
“城市大脑”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各地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指导细则必不可少。杭州发布的《关于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的决定》就从平台建设、应用场景等多方面提供了“城市大脑”建设的具体指导,对确保“城市大脑”在打造城市“一张网”中发挥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风险治理,确保城市安全疫
 
情防控期间,智慧城市和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与过去相比,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在应急处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发挥了高效作用。但现阶段,智慧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针对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
 
城市作为生命体、有机体,人流、车流、物流、商流等城市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以及市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民生需求都是城市安全的重要内容。实现实时处置生产、生活、生态等领域发生的事件,形成全景呈现常态运行情况、精准预警、研判风险隐患、高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提出补短堵漏建议的有机闭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也都有体现。成都提出要让风险防控更智慧,长沙要求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青岛强调要提升应急管理智能化水平……
 
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次考验,不仅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考验,也是发现和补齐智能风险防控、应急响应体系短板的机会。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忽略重点领域防范、基层综合治理、隐患排查和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消防灭火、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监管等风险防控系统和基层综合治理、社会诉求响应等领域的智慧化应用体系,推动物联传感、智能预测在给排水、燃气、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为识别城市问题、明晰运行规律、预判演进趋势等方面提供支撑,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城市运行安全保障能力。
 
如果说之前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者日常业务上的锦上添花,那么疫情防控期间则成为维持城市高效运行的刚需。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也将成为新常态。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守住城市安全底线,保持城市健康活力,要善用技术手段,以城市体检评估为抓手,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绿色城市和人文城市,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构建数字经济,助力新发展格局
 
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既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能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新一轮科技革命使得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促进了产业深度融合,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更是展示出了蓬勃的生命力,突出体现在强化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健全物资保障体系、助力社会生产有序恢复等各领域。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方面写入其中。上海提出要全面赋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青岛以数字经济为依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长沙将通过打造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无人经济;成都将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活力和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分项目标。
 
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着智慧城市走向纵深领域。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带来的低时延促进车联网发展。随着智慧城市走向纵深领域,车与车、车与路之间能够实现实时动态交互,传递彼此的坐标位置、行驶速度与路径,可以有效避免交通拥堵,提升行车安全。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扩大了数据流动的广度、深度,是数字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助推器。“内循环”的关键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庞大的市场优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产业数字化驱动“内循环”,就是通过数字化产业、平台经济,更加高效地推进大市场中的资源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更好地释放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飞轮效应。
 
顶层设计强化,部署护航网络
 
数据安全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不断深化,大数据驱动的产业创新层出不穷,数据作为重要资产,受到安全威胁的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主流发展方向。但其中利弊相伴,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应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离开信息化技术,智慧城市建设无从谈起。而信息化技术则带来了附属品——数据安全问题。
 
智慧城市加速发展的进程中,难免会暴露出数据安全隐患。从个人层面来看,只要联网,各种活动轨迹就会被“大数据”抓取、分析。举个例子,当你买了一份保险、办了一张银行*或是通过其他渠道留过个人信息,在这之后各种电话*扰随之而来。甚至于,日常生活中收发快递、上网浏览、购物等行为,都成了信息泄露的窗口。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政务治理等方面,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构建一个高效的运营管理环境。如何平衡医疗、社保、交通等不同领域之间信息共享与信息安全保障之间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的关系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环,既要打通各领域之间的“信息壁垒”,又要防止因信息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
 
数据安全需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之前优先考虑,大程度上保障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上海、青岛、杭州、长沙、成都相继提出要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和防护体系,强化公共数据安全保障和个人信息保护。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该对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监管责任主体、智慧城市与信息安全发展关系、智慧城市重大数据安全风险、智慧城市物联网技术安全风险、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失控风险引起重视,特别要关注重大数据安全风险。智慧城市中存储着海量的数据,涉及电子政务、医疗、社保、交通等行业,而将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有效共享融合,是智慧城市的核心之一。在城市数据融合使用的过程中,个人隐私信息、企业和政府信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泄露、被盗取或被篡改等,数据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对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必须积极采取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信息安全策略方针。对即将建设的智慧城市,务必遵循“数据安全先行、秩序可控”的原则和目标,不依赖于基础设施及业务应用系统项目,而是独立进行自上而下的整体规划,制定信息安全策略和方案,有效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

关键字:智慧城市

本文摘自:中国建设报智慧城市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