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愚蠢?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9 17:11:00 本文摘自:新京报

近日,随着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关于基因编辑的种种讨论不断发酵,有关伦理与技术的纠葛越发缠绕不清,我们不能不忧思,自然人被技术化的限度在哪里?人类未来的限度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哲学的介入。

11月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发公众热议。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经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此后,关于基因编辑的种种讨论不断发酵,有关伦理与技术的纠葛也越发缠绕不清,我们不能不忧思,自然人被技术化的限度在哪里?人类未来的限度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哲学的介入。

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首届未来哲学论坛”在上海浦东举办。论坛的主题是“技术与人类未来”。六位人文领域的学者贝尔纳·斯蒂格勒

(Bernard Stiegler)

、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

(Kostas Terzidis)

、马库斯·加布里尔

(Markus Cabriel)

、赵汀阳、陈嘉映、孙周兴,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裴钢、陈小平,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围绕现代技术与人类未来的相关议题展开了跨界交流与探讨。

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加速之态,特别是基因工程与智能技术的推进,这是本次未来哲学论坛的一个重要背景。关于人工智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裴钢认为,谈论人工智能与未来,首先要问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不可做什么,以及谁来决定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是一个伦理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进一步区分了真实的人工智能、真正的人工智能和流传的人工智能。流传的、由媒体与社会舆论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其实和真实的人工智能差别非常大,陈小平特别指出我们应当有所区分。目前已经存在的人工智能只是未来真正人工智能的一个阶段,更多的问题还需要跨界探讨。

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他的演讲《人类世中的愚蠢和人工智能》中,将人工智能问题置于他对技术哲学的整体思考中。在他看来,如今的人类世是一个熵增的世纪,人类在其中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技术产物所构成的技术圈对人类所在生物圈的包围。而技术是毒药,也是解药,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人工愚蠢”,它也可以为世界的熵增最小化做出贡献。

贝尔纳·斯蒂格勒,著名法国哲学家,法国蓬皮杜中心创新研究所(IRI)主任,创办民间哲学学院“药”(pharmakon.fr)。研究领域涵盖数码化、个体化、消费资本主义、技术融合等。著有《技术与时间》《象征的苦难》《怀疑与失信》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在演讲《未来的合法限度》中讲到,人在世界中的根本其实是“作”

(making)

,而非“存在”

(being)

,“作”中蕴含了未来。古代意义上的“作”事实上为我们开拓了生活的可能,未来是可期的。但到了现代社会,“作”的未来限度不再可期,渐渐变成了一种赌博模式,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其合法限度。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哲学教授陈嘉映在演讲《技术与人类经验》中谈到,笼统说技术给我们带来灾难是不合适的,因为人始终和技术结伴生长,人就是由技术造成。从前的技术关乎经验,而当代的技术依赖于科学发展,不再与经验积累相关,我们现在所经验到的世界是一个结果的世界,他将其称为“终端感知”。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终端,所以我们不知道它是否可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进入了“风险社会”。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从语言谈起,做了题为《语言、代码和创新》的演讲。科斯塔斯认为,没有一种东西是新的,比如设计就是将已有的存在回忆起来。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是我们逻辑与语法的一部分,所以计算机并不是一种工具,或者说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能力和潜力已经超过人类的理解范畴,人应当由此去认识自己的局限。

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ORGANIC PARKING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THE MEME设计公司首席技术官。研究重点为计算机与建筑设计。著有《视觉设计算法》《算法建筑》《置换设计:建筑物,文本,语境》等。

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做了题为《数码化革命》的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问题的讨论需要正本清源,人工智能一直并且只能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型,而非思维。在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原则性的界限,与人类智能无可区分的人工智能绝不会出现。人类的未来的危险不在于人工智能,而是人类自由的丧失以及对自我的误解。

马库斯·加布里尔,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国际哲学中心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形而上学与知识论,德国观念论,19和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著有 《意义域:一种新实在论的存在论》《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古代怀疑论与观念论》等。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孙周兴的演讲题目是《尼采的超人就是未来人吗?》,他从斯蒂格勒阐发的“人类世”概念出发,谈到人类世意味着统治形式的变化,技术统治压倒了政治统治,其标志是1945年的原子弹爆炸。他进一步结合自己对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思考,以及尼采的超人与末人的概念,探讨了未来人的诸种可能。并提出,虽然如今技术统治地位确立,但我们不能主张技术决定论,要向海德格尔学习“不要”的能力。

本次论坛的组织方“本有哲学院”是一个新成立的公益性民办学术机构,由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唐春山和孙周兴联合发起。之所以成立本有哲学院,孙周兴表示,既是必然也是偶然。至于“本有哲学院”名称的由来,孙周兴解释道,“本有”是他在翻译海德格尔后期代表作《哲学论稿》时采用的一个新创译名,是对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这个词在世界上已经有了极为繁多的翻译尝试,尤以中文世界最复杂,而这几年国际学界对海德格尔的Ereignis兴趣日增,尤其是法国当代理论在这方面的讨论最为热烈。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结束后,本有艺术空间首次展览“本有之花”于24日下午17时30分在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开幕。

抛开翻译本身不论,孙周兴认为,“本有”这个译名,释义空间大,又有某种奇异性,与海德格尔的未来思考密切相关,因此定为学院名称。“本有哲学院”每年会做一次未来哲学论坛,不定期举办小型学术工作坊、专题讲座和艺术展览,本次论坛结束后,本有艺术空间首届展览“本有之花”也在同期开幕。另外,还会组织和编辑一套“技术与未来”丛书,对相关思考做一些梳理。

陈嘉映在论坛发言中表示:“近世以来,哲学活动集中到了学院之中,这有其益处,但也有它无奈的一面,有其弊端。现在把哲学研究集中到学院里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了。本有哲学院这家民间研究机构的正式成立,或许标志着哲学在中国的一个新开端。”

关键字:智能论坛未来

本文摘自:新京报

x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愚蠢?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人工智能行业动态 → 正文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人工智能其实是人工愚蠢?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11-29 17:11:00 本文摘自:新京报

近日,随着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关于基因编辑的种种讨论不断发酵,有关伦理与技术的纠葛越发缠绕不清,我们不能不忧思,自然人被技术化的限度在哪里?人类未来的限度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哲学的介入。

11月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发公众热议。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经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此后,关于基因编辑的种种讨论不断发酵,有关伦理与技术的纠葛也越发缠绕不清,我们不能不忧思,自然人被技术化的限度在哪里?人类未来的限度又在哪里?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哲学的介入。

2018年11月23日至24日,“首届未来哲学论坛”在上海浦东举办。论坛的主题是“技术与人类未来”。六位人文领域的学者贝尔纳·斯蒂格勒

(Bernard Stiegler)

、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

(Kostas Terzidis)

、马库斯·加布里尔

(Markus Cabriel)

、赵汀阳、陈嘉映、孙周兴,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裴钢、陈小平,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围绕现代技术与人类未来的相关议题展开了跨界交流与探讨。

现代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加速之态,特别是基因工程与智能技术的推进,这是本次未来哲学论坛的一个重要背景。关于人工智能,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细胞生物学教授裴钢认为,谈论人工智能与未来,首先要问人工智能不能做什么、不可做什么,以及谁来决定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是一个伦理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进一步区分了真实的人工智能、真正的人工智能和流传的人工智能。流传的、由媒体与社会舆论所塑造的人工智能,其实和真实的人工智能差别非常大,陈小平特别指出我们应当有所区分。目前已经存在的人工智能只是未来真正人工智能的一个阶段,更多的问题还需要跨界探讨。

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在他的演讲《人类世中的愚蠢和人工智能》中,将人工智能问题置于他对技术哲学的整体思考中。在他看来,如今的人类世是一个熵增的世纪,人类在其中面临的根本问题是技术产物所构成的技术圈对人类所在生物圈的包围。而技术是毒药,也是解药,人工智能其实是一种“人工愚蠢”,它也可以为世界的熵增最小化做出贡献。

贝尔纳·斯蒂格勒,著名法国哲学家,法国蓬皮杜中心创新研究所(IRI)主任,创办民间哲学学院“药”(pharmakon.fr)。研究领域涵盖数码化、个体化、消费资本主义、技术融合等。著有《技术与时间》《象征的苦难》《怀疑与失信》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在演讲《未来的合法限度》中讲到,人在世界中的根本其实是“作”

(making)

,而非“存在”

(being)

,“作”中蕴含了未来。古代意义上的“作”事实上为我们开拓了生活的可能,未来是可期的。但到了现代社会,“作”的未来限度不再可期,渐渐变成了一种赌博模式,因此我们需要反思其合法限度。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哲学教授陈嘉映在演讲《技术与人类经验》中谈到,笼统说技术给我们带来灾难是不合适的,因为人始终和技术结伴生长,人就是由技术造成。从前的技术关乎经验,而当代的技术依赖于科学发展,不再与经验积累相关,我们现在所经验到的世界是一个结果的世界,他将其称为“终端感知”。因为我们只看到了终端,所以我们不知道它是否可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进入了“风险社会”。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从语言谈起,做了题为《语言、代码和创新》的演讲。科斯塔斯认为,没有一种东西是新的,比如设计就是将已有的存在回忆起来。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它是我们逻辑与语法的一部分,所以计算机并不是一种工具,或者说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的能力和潜力已经超过人类的理解范畴,人应当由此去认识自己的局限。

科斯塔斯·泰尔齐迪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ORGANIC PARKING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THE MEME设计公司首席技术官。研究重点为计算机与建筑设计。著有《视觉设计算法》《算法建筑》《置换设计:建筑物,文本,语境》等。

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马库斯·加布里尔做了题为《数码化革命》的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问题的讨论需要正本清源,人工智能一直并且只能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型,而非思维。在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始终存在一种原则性的界限,与人类智能无可区分的人工智能绝不会出现。人类的未来的危险不在于人工智能,而是人类自由的丧失以及对自我的误解。

马库斯·加布里尔,德国波恩大学哲学教授,国际哲学中心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形而上学与知识论,德国观念论,19和20世纪欧洲大陆哲学。著有 《意义域:一种新实在论的存在论》《为什么世界不存在》《古代怀疑论与观念论》等。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孙周兴的演讲题目是《尼采的超人就是未来人吗?》,他从斯蒂格勒阐发的“人类世”概念出发,谈到人类世意味着统治形式的变化,技术统治压倒了政治统治,其标志是1945年的原子弹爆炸。他进一步结合自己对古代技术和现代技术的思考,以及尼采的超人与末人的概念,探讨了未来人的诸种可能。并提出,虽然如今技术统治地位确立,但我们不能主张技术决定论,要向海德格尔学习“不要”的能力。

本次论坛的组织方“本有哲学院”是一个新成立的公益性民办学术机构,由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唐春山和孙周兴联合发起。之所以成立本有哲学院,孙周兴表示,既是必然也是偶然。至于“本有哲学院”名称的由来,孙周兴解释道,“本有”是他在翻译海德格尔后期代表作《哲学论稿》时采用的一个新创译名,是对海德格尔Ereignis的翻译。这个词在世界上已经有了极为繁多的翻译尝试,尤以中文世界最复杂,而这几年国际学界对海德格尔的Ereignis兴趣日增,尤其是法国当代理论在这方面的讨论最为热烈。

首届未来哲学论坛结束后,本有艺术空间首次展览“本有之花”于24日下午17时30分在ATLATL创新研发中心开幕。

抛开翻译本身不论,孙周兴认为,“本有”这个译名,释义空间大,又有某种奇异性,与海德格尔的未来思考密切相关,因此定为学院名称。“本有哲学院”每年会做一次未来哲学论坛,不定期举办小型学术工作坊、专题讲座和艺术展览,本次论坛结束后,本有艺术空间首届展览“本有之花”也在同期开幕。另外,还会组织和编辑一套“技术与未来”丛书,对相关思考做一些梳理。

陈嘉映在论坛发言中表示:“近世以来,哲学活动集中到了学院之中,这有其益处,但也有它无奈的一面,有其弊端。现在把哲学研究集中到学院里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了。本有哲学院这家民间研究机构的正式成立,或许标志着哲学在中国的一个新开端。”

关键字:智能论坛未来

本文摘自:新京报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