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12 21:23:45 本文摘自:人民论坛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会各领域数据来源的公开和运算分析的快捷,社会治理变得更加透明、开放。因此,政府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融入大数据时代,树立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着眼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最终实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从当前政治、社会形势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多种矛盾交织,各种风险交汇。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从国家利益、人民安全的高度,谋划思路,制定举措,及时发现解决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和隐患,防范处置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做到“稳中求进”,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人员构成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利益群体不断分化、重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更加明显,社会矛盾多发频发。一些热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触发社会燃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这就需要政府准确研判问题根源,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满足群众合理诉求,确保社会安定和谐。

三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广泛多元,不仅要求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在环保、健康、安全、民主、法治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期望。政府需要创新理念思路、方法手段,扎实打牢基层基础和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大数据时代使社会治理“智慧化”成为可能

大数据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变得有“数”可算、有“据”可循,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治理实现“智慧化”成为可能。政府需要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构建多元主体共同联动的社会治理模式。

首先,政府从“发号施令”向“引导负责”转变。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政府习惯于支配社会成员,替公众做主。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将不再完全由政府承担,政府角色从“全能型”转变为“有限型”,更多地表现为制定好社会运行规则,必要时发挥引导和裁判员功能。政府需要平等地对待各类主体,呈现出“合作而非对抗”的态势,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治理格局,努力实现社会共建共治,最终共享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社会力量从“听话办事”向“主动协同”转变。大数据时代,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应从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庇护/依附”向“委托/代理”方向转化,社会力量的主动性、能动性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社会治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趋势的发展,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招投标等方式,将部分社会治理事务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协同作用。

最后,公众从“被动管理”向“积极参与”转变。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公众往往无法参与政策制定工作,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大数据时代,公众通过网络问政、听政、网上投票等多种形式,更大范围地表达政治意见、政策偏好,实现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政府通过各种“自媒体”,倾听民声,获取民意,有效弥补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失效和政府的失灵。公众通过接收政府推送的个性化、多元化公共服务,理性决定自身行为,主动配合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治理实效

大数据时代,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全盘考虑、正确规划、整体落实。通过法规政策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治理实效。

一是突出大数据理念。要深刻认识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培养“互联网+”思维,变“经验治理”为“数据治理”、“被动响应型治理”为“主动预见性治理”。注重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拓展数据共享范围,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坚持“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建立相应制度和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数据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大政府数据的开放力度,更大范围地公开政务,实现治理和服务有机结合,做到“治理中体现服务,服务中实现治理”。

二是出台大数据法规政策。依法行政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通过出台法规政策,明确政府、社会力量、公众等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权利义务,从而更加自主地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加强公民隐私保护,厘清公民的知情权、隐私权;注重大数据立法,对数据收集、共享开发、数据权属、数据交易以及数据安全进行规范,把大数据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按照国家大数据战略部署,构建社会治理数据管理机构;加强大数据应用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数据使用、数据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言行规范。

三是做好社情民意分析。通过互联网、基础调查等网上网下多种手段,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数据的收集、共享,着力打破“信息孤岛” “数据烟囱”。运用大数据分析算法,使“样本数据分析”转变为“全体数据分析”,对各类社会媒体,开展思想动态研判、行为方式分析、活动类型推断、发展趋势预测。同时,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大数据,要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所拥有的人才智慧,如各类专家、政治精英、智库等,确保分析结果真实可靠。

四是有效服务社会治理。运用大数据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治理更精准、更具前瞻性。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的相关数据,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减少政府主观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减轻群众的办事负担,针对不同个体需要实现“精准服务” “个性化服务”。通过大数据研判,尽早发现引发社会冲突的征兆,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演变成公共危机事件。通过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为政府在养老、交通、环境、应急事件防范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科学预测,使社会治理由“被动静态治理”向“积极动态治理”转变。

关键字:发展社会时代数据

本文摘自:人民论坛网

x 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路径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大数据业界动态 → 正文

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路径

责任编辑:zsheng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8-06-12 21:23:45 本文摘自:人民论坛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数据时代,随着社会各领域数据来源的公开和运算分析的快捷,社会治理变得更加透明、开放。因此,政府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融入大数据时代,树立大数据思维,运用大数据技术,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着眼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最终实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一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从当前政治、社会形势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多种矛盾交织,各种风险交汇。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奋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从国家利益、人民安全的高度,谋划思路,制定举措,及时发现解决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和隐患,防范处置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做到“稳中求进”,坚决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人员构成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利益群体不断分化、重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更加明显,社会矛盾多发频发。一些热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触发社会燃点,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这就需要政府准确研判问题根源,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矛盾解决机制,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满足群众合理诉求,确保社会安定和谐。

三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需求更加广泛多元,不仅要求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在环保、健康、安全、民主、法治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期望。政府需要创新理念思路、方法手段,扎实打牢基层基础和社会服务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大数据时代使社会治理“智慧化”成为可能

大数据时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变得有“数”可算、有“据”可循,原有社会治理模式将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治理实现“智慧化”成为可能。政府需要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构建多元主体共同联动的社会治理模式。

首先,政府从“发号施令”向“引导负责”转变。传统社会治理模式,是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政府习惯于支配社会成员,替公众做主。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将不再完全由政府承担,政府角色从“全能型”转变为“有限型”,更多地表现为制定好社会运行规则,必要时发挥引导和裁判员功能。政府需要平等地对待各类主体,呈现出“合作而非对抗”的态势,通过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治理格局,努力实现社会共建共治,最终共享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社会力量从“听话办事”向“主动协同”转变。大数据时代,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应从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的“庇护/依附”向“委托/代理”方向转化,社会力量的主动性、能动性不断增强。特别是随着社会治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趋势的发展,政府可通过购买服务、招投标等方式,将部分社会治理事务交由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协同作用。

最后,公众从“被动管理”向“积极参与”转变。传统社会治理模式中,公众往往无法参与政策制定工作,只是被动地接受管理。大数据时代,公众通过网络问政、听政、网上投票等多种形式,更大范围地表达政治意见、政策偏好,实现公众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政府通过各种“自媒体”,倾听民声,获取民意,有效弥补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失效和政府的失灵。公众通过接收政府推送的个性化、多元化公共服务,理性决定自身行为,主动配合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治理实效

大数据时代,创新社会治理,需要全盘考虑、正确规划、整体落实。通过法规政策和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强社会治理实效。

一是突出大数据理念。要深刻认识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培养“互联网+”思维,变“经验治理”为“数据治理”、“被动响应型治理”为“主动预见性治理”。注重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拓展数据共享范围,提高数据使用效率,坚持“用数据分析、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治理、用数据创新”。建立相应制度和激励机制,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数据专业化人才队伍。加大政府数据的开放力度,更大范围地公开政务,实现治理和服务有机结合,做到“治理中体现服务,服务中实现治理”。

二是出台大数据法规政策。依法行政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由之路。通过出台法规政策,明确政府、社会力量、公众等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权利义务,从而更加自主地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加强公民隐私保护,厘清公民的知情权、隐私权;注重大数据立法,对数据收集、共享开发、数据权属、数据交易以及数据安全进行规范,把大数据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按照国家大数据战略部署,构建社会治理数据管理机构;加强大数据应用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数据使用、数据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言行规范。

三是做好社情民意分析。通过互联网、基础调查等网上网下多种手段,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数据的收集、共享,着力打破“信息孤岛” “数据烟囱”。运用大数据分析算法,使“样本数据分析”转变为“全体数据分析”,对各类社会媒体,开展思想动态研判、行为方式分析、活动类型推断、发展趋势预测。同时,应全面、客观地看待大数据,要坚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所拥有的人才智慧,如各类专家、政治精英、智库等,确保分析结果真实可靠。

四是有效服务社会治理。运用大数据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治理更精准、更具前瞻性。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的相关数据,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减少政府主观决策造成的资源浪费,减轻群众的办事负担,针对不同个体需要实现“精准服务” “个性化服务”。通过大数据研判,尽早发现引发社会冲突的征兆,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演变成公共危机事件。通过对数据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发现其中的特点规律,为政府在养老、交通、环境、应急事件防范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科学预测,使社会治理由“被动静态治理”向“积极动态治理”转变。

关键字:发展社会时代数据

本文摘自:人民论坛网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