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计算云平台 → 正文

华为:开放的云,让业务更敏捷

责任编辑:王松林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27 11:06:28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主持人:华为进入政企市场的时间不长,不过发展很快,尤其在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方面,而在公有云方面,华为也同样紧锣密鼓,接下来华为IT云计算产品线高级总监曹心驰将分享开放的云,让业务更敏捷!

曹心驰:大家好,我在华为的IT产品线,负责云计算产品线的领域,主要负责产品研发和营销管理。今天很荣幸跟大家分享一下华为云计算的产品线,我们的战略是什么,我们怎么设定我们的产品方向。华为到底为客户提供哪些东西,我们怎么看云计算市场?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最后也会介绍一下华为云计算的产品线里的东西,希望大家有一些了解。

华为IT云计算产品线高级总监 曹心驰 

第一个话题,前面IBM的领导,包括惠普的领导都谈到了,混合云这个词提的很多,混合云到底怎么定义,华为怎么看?我们在做产品研发的时候,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2005年以前,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对我们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这几块的一个性能的提升,包括CPU、内存、存储的容量一个很大的提升。到2006年的时候,VMware这个公司产生了,VMware就是做服务器虚拟化的。因为当时它了一个什么问题?当年的数据中心的机房里面机器已经非常多,它的能源、能耗、电力可能跟不上,它的空间也不足。VMware通过它的服务器虚拟化的技术,让机房的空间得到了大量的释放,提升了业务运行的工作负载的应用率,让机房的计算资源能够利用率更高,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这个趋势,给IT带来一个非常重大的影响。

那么,到2006年的时候,Amazon率先以云计算服务的形式提供基础架构的资源。它推出了Amazon云计算的服务,到同年,另外一家公司,RackSpace(音译)也在做这块服务,但是它的技术团队,研发能力没有Amazon的大,它不断把它的技术架构和云架构的设计开放出来,它就贡献了OpenStack的架构。所以,当前现在这么火的OpenStack的开放的架构市场,就是早年由RackSpace公司贡献的,它贡献出来,让业界这个领域内的架构师,逐渐参与到他们的架构设计,让他们的产品变得更完善,更好,来做云计算的一个服务。这是OpenStack。同时也有Hadhoop架构的产生。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其实早期一直都有所谓的数据分析。当年成本非常高,需要投很多硬件设备和软件解决方案,投资非常大。到Hadhoop这个时代以后,打破了BI的门槛,把大数据实时决策引入企业,让中小企业,让政府有了低成本的做实时的数据分析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云计算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今天,大家更多谈到的是混合云,混合云在国外来看,就是你的企业同时存在传统数据中心云化的过程,并且也使用一些公有云资源为你提供服务,这样的管理模式构成了一个混合云。走到今天,其实有很多科技的底层的创新,从芯片的,从截至的,从网络的,从一些开源架构来说,都有一个推动,推动着往云计算的方向发展,这是从技术另外看云的方向。

从商业领域,就是云计算产业的变化来看,我们做去年规划的时候,找了一些分析师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的时候,IaaS全球市场大概100亿美金,其中Amazon占了云计算领域一个很大的市场,左边是公有云的市场,Amazon占了大概1/3,大的企业,IBM、微软、Google、RackSpace大概差不多也占了1/3左右,剩下1/3来自各个国家本土化的一个云计算的服务的能力。基于本地的数据中心建设的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

右边是我们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的一个投资。2014年服务器和存储这块的市场一共800多亿美金。有两个图,一个是2013年的,一个是2014年的,2013-2014年还在增长。也就是说我们传统的IT建设其实随着业务现在的发展,它传统的IT的投资是在不断的增长。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面,传统的企业开始去学习互联网的架构,互联网和公有云的模式,去学习,把它的IT不断的往公有云模式上去转,这样它就构成了去建设自己的私有云,实际上它是一个从传统IT往云走的一个过程。同时公有云市场,也不断往企业IT市场渗透,它把它的业务不断扩展到企业IT所涉及的领域,为企业IT把它的一些业务拿到它的平台上,往公有云环境走。这样一个互相交叉的渗透的结果也是产生了一个混合云的模式。所以,现在这几年,大家可能会听到更多的,我相信再过几年,可能混合云真的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华为在云计算这一块是从2010年开始,发布了第一个基于服务器虚拟化产品的解决方案,到今年四年多的时间。我们其实在整个IT领域,应该是属于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但是我们借助了很多力量,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华为整个IT,包括云计算的战略实际上是为所有合作伙伴集成,支撑合作伙伴,不是走向业务的方法,走向公有云并不是我们主要的目标,7月份我们会有公有云的服务,但是我们更多东西还是为公有云和企业的IT的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我们是属于提供基础创新的一个企业。很多人问,7月份你们的公有云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不知道它那个部门,但是我们更多期望公有云的部门,在它积累了运营和管理能力以后,变成一些工具和一些方法论,然后把它传授给企业,转让给企业,让企业自己去管理好它的一个混合的云的模式。

当年我们做云计算产品线的时候,当时我们做产品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其实我们早年招了很多架构师,有一批是从Amazon、Google请的一些互联网的平台的架构师。我们也请了一些戴尔、惠普方面的架构师。我们一起在讨论,到底怎么定位华为的云计算的产品的时候,我们当时有很多分析。来自Google的架构师告诉我们说,云计算的平台它首先是一个要池化,因为它的业务是跑在X86架构上面,X86的可靠性能没有传统的企业级的小机性能高,X86怎么让它可靠的为业务支撑,所以要把X86的服务器做池化。

第二、还要分布式的架构,因为我的计算能力是需要一个扩展,就是做一个传统IT项目的时候,我们会规划网络容量,规划存储容量,规划计算能力,再把业务开发上去,共同在上面。未来这个架构不知道可能会有多大的容量,可能今年设计按照5000万用户,明年可能就是一亿用户,我怎么样去扩展?所以我们这个应用架构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分布式的,可以进行弹性收缩的,这也是我们当时要做到分布式架构怎么能够实现弹性收缩。Google的架构师告诉我们,他们的数据中心都部署在沙漠,部署在很郊远的地方,在那里很难赵到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大学毕业的人才。那些工程师全部都是搬搬箱子,插插电之类的人员。但是他们管理人员的能力都是在华尔街,或者在旧金山,坐在办公室里的哪些人,所以整个管控模式就是一个集中式的管控,还要在远端对这个服务器,对这些数据中心进行操控。然后里面日常的维护,是由定期派一批车到里面,把它坏的设备做更换,而不是在那里现场做维护和管理。这是当时公有云的架构师告诉我们,如果要做云计算,它要有四个特征,资源要池化。第二、分布式的架构,第三、弹性计算。第四、做集中式的管理。

提出这个以后,传统老牌的IT架构传统应用的架构师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我们不这么认同。首先,我们会发现,云计算如果部署到企业的时候,在企业里面,我们下来有很多业务都还是自己定制开发,或者购买第三方的专业的商业的产品。这些应用它对服务器,对我们的支撑平台要求是非常高的,并不能像一些互联网的应用,它已经做了应用架构改造,它适合云计算平台的发展,部署。那么,在传统应用里面,它还是更追求可靠性,所以它追求的是云数据的丢失。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做企业云化,要把传统的企业应用搬到公有云,搬到云的平台上,同样要达到相应的传统企业级应用的可靠性的要求,SLA都要去保证。所以需要兼顾传统的应用。

第二、要运营关键应用,我们数据在公有云上面,其实很多公有云的服务,数据的丢失率相对企业需求来说是很高的。举个例子,当年我们跟深圳的一家做网盘的公司访谈的时候,他们跟我们讲,他们的数据丢失率在3%左右。但是,因为它那个数据的很多种形式,其实在业务逻辑上就屏蔽掉丢失带来的一些风险,对于实现的是免费资源,所以它对数据丢失也不是特别在意,这个事实是摆在那儿的,实际上还是有3%的数据丢失。但是,对企业来说,要运行关键业务,数据是不允许丢失的,比如银行类的业务,要求数据做到极致的可靠,尽量做到不丢失,虽然不可能,但是它一直在追求。所以,我们在规划云平台的时候,要兼顾这样对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对数据保护比较高的人才做这样的设计。

同时,我们还发现企业里面,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我们的设备、服务器的型号,网络设备的型号,其实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公有云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当年去微软推华为的服务器的时候,跟微软的云平台云的主管介绍华为的服务器怎么去适应他们怎么怎么好的时候,当时微软的首席架构师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他说你们说的很对,很好,我觉得你们服务器做的非常好。但是,我们没办法去使用这样的一个服务器。为什么?因为微软的所有的架构,它的Application(音译)都是针对两颗CPU的服务器做的设计。这样的架构设计如果更换了底层的硬件,它的应用其实根本无法识别,它的应用没有办法在上面跑,它为了适应这些硬件的服务器,它需要做很多大量的应用的改造。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所以,对公有云来说,他们底层的硬件追求低成本的,标准化的硬件。但是在企业里面,其实有各种项目产生了当年一直以来的投资,服务器的型号,各种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也很难批量的定制这么大规模的一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的群,降低它的成本,达不到那样一个量级。所以,我们在规划云的平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要兼容各种硬件,不管什么样的软件。

最后一个就是自管理。之前我们跟Amazon的架构师做过一个调研,大家知道Amazon中了CII云平台的项目,CII放了1%的业务跑在Amazon这个平台上面,虽然业务量不大,但是运维管理的能力没有办法传交到传统IT部门。因为当年Amazon设计这个平台的时候就是按照自己的能够去规划的,这个真正移交大企业,移交到业务单位,业务单位和团队没有办法承接,所以CII还要花很多钱购买、租用,就是一方面让Amazon完善它的管理平台,还有它智能去使用Amazon的人员为它服务,而自己的人员的工作其实就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样我们团队人员问题也没有办法解决。

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前段时间我们在跟网信办,还有软件司的领导在一起谈的时候,他们也讲到一个问题,公有云为什么在中国现在推的比较慢,或者走不下去,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的变化,如果仅仅从技术上面来讲,或者从采购方面来讲,其实没有特别大的问题。问题是一旦全部走了云的形式租用设备,租用平台,我们组织架构,我们这么多的公务员编制的IT管理人员,他们怎么样去安置,这个也是误解的。如果有方法,只要能够给到国家一些这样方面的建议,其实很多事情会走的更快。所以,我们也带考虑一个问题,怎么满足现在的团队,让现在的团队满足我们运营的平台,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所以,经过这四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现在我们云计算产品线家族的图谱。我们大概有三大平台的解决方案。第一个平台是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在数据架构的设施里面,包括服务器的虚拟化,然后分布式的存储,然后软件定义的网络,这些是我们在数据中心云计算资源里面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三块的服务器虚拟化。在云管理平台上,是FuslonSphere跟OpenStack的结合。我们也把我们桌面资源部署到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是我们跟招商银行一起联合创新构建的,当年主要架构是在Hadhoop上面做的研发。目前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在桌面云,在服务器虚拟化市场,我们在中国在服务器这块排在第二位,在桌面云差不多占了20%的市场,现在有很多做公有云,桌面云服务的企业跟我们合作。

华为的这些产品,它的研发,整个产品的设计,因为大家都知道,华为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我们是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做国际一流的产品,必须要有国际一流的人才。华为的研发实际上在这几年并不仅仅靠中国的团队在做这个事情。我们在全球有四大研发中心,包括在硅谷,硅谷现在有四栋办公楼,有一栋办公楼刚租下来,准备在今年很快的把第四栋楼也填满,硅谷人数也非常多。第二个是在俄罗斯,我们很多算法的都在俄罗斯,华为那边明星产品核心的算法都来得俄罗斯,俄罗斯数学基础非常好,有很多成功的非常优秀的算法。我们在IT产品线,也在俄罗斯投资了几个算法的模型,包括I/O存储读写的算法,都是在这里做出来的。除了研发,我们跟高校不断的合作,我们跟伯克利、斯坦福,带一些IT领域都有合作,投资了他们的一些实验室,可以分享他们一些专利的使用,这一块我们都一直在合作。在早期的时候,华为在产品架构设计的时候,其实是华为最大的一个瓶颈。我们中国的软件架构师不太擅长做软件架构的设计。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开源,开源给华为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就是开源做的非常漂亮的架构设计被开放出来,然后华为的架构师可以很容易从这种开源架构里面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几年我们在开源架构上面做了很多的投入。

在整个IT架构这一块,我们怎么进入到这个市场?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我们做了很多的分析,我们觉得IT转型变化,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硬件重构。第二个方面,软件定义。第三个方面,数据创新。第四个方面业务驱动。硬件重构,其实华为认为在芯片这一块,我们要对硬件的产品架构做一个重新的规划,在软件定义这一块,要基于开源的模型,其实开源的市场,现在看并不是很成功,但是开源带来的开放的模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就是它那种通过开源不断的解耦,模块之间的解耦,让任何一个东西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华为认为开放是未来我们去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数据层面,我们在大数据处理方面,其实我们关注一个算法。我们关注业务逻辑,现在华为在大数据平台可以提供工具和数据处理能力。但是,在业务层面,我们现在跟企业合作,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算法,很多算法是在里面做一些算法的模型,帮助大数据做实时的分析。

业务驱动层面,我们认为是一种创新,IT领域不断的创新都要来自业务驱动,我们也跟随很多企业一起做业务的变化,支撑他们做业务的改革。首先介绍一下业务驱动。业务驱动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跟西班牙电信一起做了一个创新,叫“融合资源池”,是分布式的云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西班牙电信当时在全球有90个数据中心,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虚拟化,就是它数据中心建设的时候,有采购VMware的,有采购华为的,各种各样的虚拟机。怎么把这些资源统统的管理起来,不管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不管是品牌的,不管它在哪里?就是怎么样把它管理起来?当时我们提出一个分布式的云数据中心的概念,把它所有的数据中心的建设规划了一套架构,让它的这套架构在这个平台按照一个标准分别招标去建设,再通过统一的指引,再把各个数据中心的资源汇总以后,在上面规划业务逻辑虚拟数据中心。这个模型当时也是解决掉它的数据中心里面大量管理人员的定位问题。就是它通过从管理传统的数据中心的资源,变成一个管理虚拟数据中心资源的一个团队,底层东西交给技术和工具做自动化的分配和管理。这是一个业务上面的创新。

第二个创新,做的融合资源池,融合资源池,我们跟沃达丰的合作,这个合作我们叫做分布式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架构。当时沃达丰在它的业务上面有很多部署方法,有的部署在私有云,有的部署在公有云,大概有200多个业务跑在Amazon上面,有不同类型的管理。所以,我们跟他们一起联合设计做了两年的时间,通过两年的是设计、测试、试验,搭建了一个模型,把他们的IT部门从IT变成一个IT的代理方式,帮他们提供部署。并且这里面有好处,它的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是这样一个模型,底层的数据中心把它在不同的数据中心串起来,用虚拟化资源,形成分布式的数据中心,并且它的管理通过统一的接口,API对外提供IaaS、SaaS等等这样的模型。

这里面同时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架构创新,就是OpenStack级联,发现设计沃达丰架构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各个数据中心在全球各地,他们之前自己招标,自己建设,建设完了怎么把它拉通,业务部署怎么跨地域级的数据中心进行部署,这是我们当时面临的挑战。当时华为的创新是通过OpenStack的级联,用OpenStack的模型,在每个数据中心标准化OpenStack的模型,再通过OpenStack拉通底下各个数据中心的OpenStack的API接口,让我们业务的生命周期在部署的时候,我在业务的生命周期管理的层面,跟底下的数据中心解耦。在部署的过程中间,不会局限在说我要部署一个业务,在A数据中心部署过了,还要在B数据中心部署一遍,我们部署的时候是从底端直接一个流程走完,走到最终的状态,这就是OpenStack级联。

数据创新层面,我们在大数据平台Fusioninsight做一些数据的洞察,叫Fusioninsight,最早华为跟招商银行合作,招行开信用卡需要很长的时间,大概两到三周的时间做评估,现在招行把人行的数据拿了一份,并且把它过去历史七年的交易记录拿了一份,全部装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平台里面,华为重新为它的数据进行建模,设计业务逻辑,设计分析算法,现在可以做到你去做它的信用卡的征信,5秒钟之内就可以告诉你征信的水平。通过这个数据的挖掘,也提升了小微贷的转化率,可以通过这些明细,知道能不能给你做小微贷。这是大数据的平台,我们在运营商和金融领域做这样的分析。

软件定义这一块,我们服务器虚拟化的解决方案,目前我们服务器虚拟化的解决忙按的性能,在目前主流的包括VMware等,我们性能是第一的。第二、我们的扩展能力,我们最大的一个节点,我们在一些可靠性功能上,有一个FT容灾,我们基本上也是VMware一倍以上的CPU支持率。同时,我们这个平台现在可靠性级别已经可以去支撑企业的核心任务了,我们对它从架构设计上和容灾保障上我们都做了完整的一套方案。在目前何谓的虚拟化这个产品线,也是在Gartner四象限的评分里面,我们是最近三年里面,唯一一家第一家进去的,我们现在也在不断的努力。

第二、分布式的存储,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区别,就是它跟传统的存储没有一个几年,只是把它写的数据通过一个算法分到不同块的存储的物理的介质上,达到它的效率的一个提升。核心的算法叫DHT环,是我们华为自己研发的一个算法。同时华为的分布式存储,它也是一个开放平台,不仅仅可以支持华为自己的解决方案,它同时上面可以跑VMware,跟我们传统的存储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方案。

第三、网络。我们在配合虚拟化数据中心改造过程中间,网络要做到统一、开放、全场景、自动化。华为SDN的方案,是在我们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做的一个硬件的对接。

最后,软件的解决方案就是FusionAccess,华为自己有一个HTTP协议,第一个版本是跟别的公私合作的及需要外设连接的时候使用HDP协议,但是我们发现有一些不稳定,所以华为实验室专家定制了自己研发的一套DHT协议,目前这个协议的效果,我们设计的时候会更针对与高带宽的设计,我们对画面传输的真实度,清晰度做了一个很大的优化。现在这个解决忙按在桌面一块,华为最大的桌面云的解决方案,应该我们自己。华为全球大概10万个研发团队都是在桌面云上去工作,他们数据的安全都是得到最可靠的保护,因为它所有的编译代码,全部都是在统一的数据中心。我们在全国,在各个行业都有很多应用。

硬件这块,其实华为很注重芯片的设计。华为传统也是一个硬件的厂商,大家都知道,华为手机卖的很好,华为有自己的芯片,有自己的架构。我们IT产品线在芯片这块投资了八块芯片,未来陆陆续续都会出来。这些芯片主要是解决掉,第一、把功能放进去,比如EMC的芯片,资源调度的芯片,会把算法调进去,未来我们还会考虑把一些轻量级的操作系统放进去。第二、做硬件设计的时候,回像手机一样,把接口定义成通用的,你只要做一个配置,就可以实现你所需要的选择,像现在我们手机支持联通、电信和移动,未来我们板卡芯片也会做这样一个功能,把软件东西全部都融进去。同时,我们跟大学现在在做一个联合的实验设计,把一个数据中心当成一个计算机做架构设计,把整个数据中心当成一台笔记本,有电源,有控制,有计算,有存储,怎么样做这样一个事情,这是现在我们的一个方向。

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我们在IT领域的存储和服务器这一块市场做的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现在在刀片这一块,已经超过了思科的UCS。同时,在云计算我们跟很多合作伙伴合作,为企业提供它的应用的认证部署的支持,我们联合开放实验室坐这样的一个工作,并且我们在合作伙伴,去年我们用户大会可以看到大批的合作伙伴希望跟华为合作,一起帮助企业去建设,华为本身也是希望依托与合作伙伴,来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更有价值的服务。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详细讲了。我们目前主要关注在六大冷遇,电信、金融、能源、媒资、政府、教育,这几个方面是我们现在在业务方面重点的关注对象,我们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如果各位需要一些案例的分享,回头可以跟我联系,谢谢!

关键字:华为业务开放的云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x  华为:开放的云,让业务更敏捷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云计算云平台 → 正文

华为:开放的云,让业务更敏捷

责任编辑:王松林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5-27 11:06:28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主持人:华为进入政企市场的时间不长,不过发展很快,尤其在云计算的基础架构方面,而在公有云方面,华为也同样紧锣密鼓,接下来华为IT云计算产品线高级总监曹心驰将分享开放的云,让业务更敏捷!

曹心驰:大家好,我在华为的IT产品线,负责云计算产品线的领域,主要负责产品研发和营销管理。今天很荣幸跟大家分享一下华为云计算的产品线,我们的战略是什么,我们怎么设定我们的产品方向。华为到底为客户提供哪些东西,我们怎么看云计算市场?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最后也会介绍一下华为云计算的产品线里的东西,希望大家有一些了解。

华为IT云计算产品线高级总监 曹心驰 

第一个话题,前面IBM的领导,包括惠普的领导都谈到了,混合云这个词提的很多,混合云到底怎么定义,华为怎么看?我们在做产品研发的时候,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简单的回顾一下。2005年以前,技术的发展主要是对我们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这几块的一个性能的提升,包括CPU、内存、存储的容量一个很大的提升。到2006年的时候,VMware这个公司产生了,VMware就是做服务器虚拟化的。因为当时它了一个什么问题?当年的数据中心的机房里面机器已经非常多,它的能源、能耗、电力可能跟不上,它的空间也不足。VMware通过它的服务器虚拟化的技术,让机房的空间得到了大量的释放,提升了业务运行的工作负载的应用率,让机房的计算资源能够利用率更高,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这个趋势,给IT带来一个非常重大的影响。

那么,到2006年的时候,Amazon率先以云计算服务的形式提供基础架构的资源。它推出了Amazon云计算的服务,到同年,另外一家公司,RackSpace(音译)也在做这块服务,但是它的技术团队,研发能力没有Amazon的大,它不断把它的技术架构和云架构的设计开放出来,它就贡献了OpenStack的架构。所以,当前现在这么火的OpenStack的开放的架构市场,就是早年由RackSpace公司贡献的,它贡献出来,让业界这个领域内的架构师,逐渐参与到他们的架构设计,让他们的产品变得更完善,更好,来做云计算的一个服务。这是OpenStack。同时也有Hadhoop架构的产生。大数据的解决方案,其实早期一直都有所谓的数据分析。当年成本非常高,需要投很多硬件设备和软件解决方案,投资非常大。到Hadhoop这个时代以后,打破了BI的门槛,把大数据实时决策引入企业,让中小企业,让政府有了低成本的做实时的数据分析的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云计算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今天,大家更多谈到的是混合云,混合云在国外来看,就是你的企业同时存在传统数据中心云化的过程,并且也使用一些公有云资源为你提供服务,这样的管理模式构成了一个混合云。走到今天,其实有很多科技的底层的创新,从芯片的,从截至的,从网络的,从一些开源架构来说,都有一个推动,推动着往云计算的方向发展,这是从技术另外看云的方向。

从商业领域,就是云计算产业的变化来看,我们做去年规划的时候,找了一些分析师做了一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的时候,IaaS全球市场大概100亿美金,其中Amazon占了云计算领域一个很大的市场,左边是公有云的市场,Amazon占了大概1/3,大的企业,IBM、微软、Google、RackSpace大概差不多也占了1/3左右,剩下1/3来自各个国家本土化的一个云计算的服务的能力。基于本地的数据中心建设的为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

右边是我们传统的数据中心建设的一个投资。2014年服务器和存储这块的市场一共800多亿美金。有两个图,一个是2013年的,一个是2014年的,2013-2014年还在增长。也就是说我们传统的IT建设其实随着业务现在的发展,它传统的IT的投资是在不断的增长。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面,传统的企业开始去学习互联网的架构,互联网和公有云的模式,去学习,把它的IT不断的往公有云模式上去转,这样它就构成了去建设自己的私有云,实际上它是一个从传统IT往云走的一个过程。同时公有云市场,也不断往企业IT市场渗透,它把它的业务不断扩展到企业IT所涉及的领域,为企业IT把它的一些业务拿到它的平台上,往公有云环境走。这样一个互相交叉的渗透的结果也是产生了一个混合云的模式。所以,现在这几年,大家可能会听到更多的,我相信再过几年,可能混合云真的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需要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华为在云计算这一块是从2010年开始,发布了第一个基于服务器虚拟化产品的解决方案,到今年四年多的时间。我们其实在整个IT领域,应该是属于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但是我们借助了很多力量,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华为整个IT,包括云计算的战略实际上是为所有合作伙伴集成,支撑合作伙伴,不是走向业务的方法,走向公有云并不是我们主要的目标,7月份我们会有公有云的服务,但是我们更多东西还是为公有云和企业的IT的业务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我们是属于提供基础创新的一个企业。很多人问,7月份你们的公有云主要目的是什么?我不知道它那个部门,但是我们更多期望公有云的部门,在它积累了运营和管理能力以后,变成一些工具和一些方法论,然后把它传授给企业,转让给企业,让企业自己去管理好它的一个混合的云的模式。

当年我们做云计算产品线的时候,当时我们做产品规划和设计的时候,其实我们早年招了很多架构师,有一批是从Amazon、Google请的一些互联网的平台的架构师。我们也请了一些戴尔、惠普方面的架构师。我们一起在讨论,到底怎么定位华为的云计算的产品的时候,我们当时有很多分析。来自Google的架构师告诉我们说,云计算的平台它首先是一个要池化,因为它的业务是跑在X86架构上面,X86的可靠性能没有传统的企业级的小机性能高,X86怎么让它可靠的为业务支撑,所以要把X86的服务器做池化。

第二、还要分布式的架构,因为我的计算能力是需要一个扩展,就是做一个传统IT项目的时候,我们会规划网络容量,规划存储容量,规划计算能力,再把业务开发上去,共同在上面。未来这个架构不知道可能会有多大的容量,可能今年设计按照5000万用户,明年可能就是一亿用户,我怎么样去扩展?所以我们这个应用架构在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分布式的,可以进行弹性收缩的,这也是我们当时要做到分布式架构怎么能够实现弹性收缩。Google的架构师告诉我们,他们的数据中心都部署在沙漠,部署在很郊远的地方,在那里很难赵到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大学毕业的人才。那些工程师全部都是搬搬箱子,插插电之类的人员。但是他们管理人员的能力都是在华尔街,或者在旧金山,坐在办公室里的哪些人,所以整个管控模式就是一个集中式的管控,还要在远端对这个服务器,对这些数据中心进行操控。然后里面日常的维护,是由定期派一批车到里面,把它坏的设备做更换,而不是在那里现场做维护和管理。这是当时公有云的架构师告诉我们,如果要做云计算,它要有四个特征,资源要池化。第二、分布式的架构,第三、弹性计算。第四、做集中式的管理。

提出这个以后,传统老牌的IT架构传统应用的架构师告诉我们,这个东西我们不这么认同。首先,我们会发现,云计算如果部署到企业的时候,在企业里面,我们下来有很多业务都还是自己定制开发,或者购买第三方的专业的商业的产品。这些应用它对服务器,对我们的支撑平台要求是非常高的,并不能像一些互联网的应用,它已经做了应用架构改造,它适合云计算平台的发展,部署。那么,在传统应用里面,它还是更追求可靠性,所以它追求的是云数据的丢失。这样的一个平台,我们做企业云化,要把传统的企业应用搬到公有云,搬到云的平台上,同样要达到相应的传统企业级应用的可靠性的要求,SLA都要去保证。所以需要兼顾传统的应用。

第二、要运营关键应用,我们数据在公有云上面,其实很多公有云的服务,数据的丢失率相对企业需求来说是很高的。举个例子,当年我们跟深圳的一家做网盘的公司访谈的时候,他们跟我们讲,他们的数据丢失率在3%左右。但是,因为它那个数据的很多种形式,其实在业务逻辑上就屏蔽掉丢失带来的一些风险,对于实现的是免费资源,所以它对数据丢失也不是特别在意,这个事实是摆在那儿的,实际上还是有3%的数据丢失。但是,对企业来说,要运行关键业务,数据是不允许丢失的,比如银行类的业务,要求数据做到极致的可靠,尽量做到不丢失,虽然不可能,但是它一直在追求。所以,我们在规划云平台的时候,要兼顾这样对可靠性要求比较高,对数据保护比较高的人才做这样的设计。

同时,我们还发现企业里面,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我们的设备、服务器的型号,网络设备的型号,其实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公有云的时候,我们的领导当年去微软推华为的服务器的时候,跟微软的云平台云的主管介绍华为的服务器怎么去适应他们怎么怎么好的时候,当时微软的首席架构师告诉我们一件事情。他说你们说的很对,很好,我觉得你们服务器做的非常好。但是,我们没办法去使用这样的一个服务器。为什么?因为微软的所有的架构,它的Application(音译)都是针对两颗CPU的服务器做的设计。这样的架构设计如果更换了底层的硬件,它的应用其实根本无法识别,它的应用没有办法在上面跑,它为了适应这些硬件的服务器,它需要做很多大量的应用的改造。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所以,对公有云来说,他们底层的硬件追求低成本的,标准化的硬件。但是在企业里面,其实有各种项目产生了当年一直以来的投资,服务器的型号,各种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也很难批量的定制这么大规模的一个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的群,降低它的成本,达不到那样一个量级。所以,我们在规划云的平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要兼容各种硬件,不管什么样的软件。

最后一个就是自管理。之前我们跟Amazon的架构师做过一个调研,大家知道Amazon中了CII云平台的项目,CII放了1%的业务跑在Amazon这个平台上面,虽然业务量不大,但是运维管理的能力没有办法传交到传统IT部门。因为当年Amazon设计这个平台的时候就是按照自己的能够去规划的,这个真正移交大企业,移交到业务单位,业务单位和团队没有办法承接,所以CII还要花很多钱购买、租用,就是一方面让Amazon完善它的管理平台,还有它智能去使用Amazon的人员为它服务,而自己的人员的工作其实就带来很大的冲击。这样我们团队人员问题也没有办法解决。

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是一样的,前段时间我们在跟网信办,还有软件司的领导在一起谈的时候,他们也讲到一个问题,公有云为什么在中国现在推的比较慢,或者走不下去,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这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的变化,如果仅仅从技术上面来讲,或者从采购方面来讲,其实没有特别大的问题。问题是一旦全部走了云的形式租用设备,租用平台,我们组织架构,我们这么多的公务员编制的IT管理人员,他们怎么样去安置,这个也是误解的。如果有方法,只要能够给到国家一些这样方面的建议,其实很多事情会走的更快。所以,我们也带考虑一个问题,怎么满足现在的团队,让现在的团队满足我们运营的平台,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所以,经过这四年的努力,我们形成了现在我们云计算产品线家族的图谱。我们大概有三大平台的解决方案。第一个平台是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在数据架构的设施里面,包括服务器的虚拟化,然后分布式的存储,然后软件定义的网络,这些是我们在数据中心云计算资源里面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三块的服务器虚拟化。在云管理平台上,是FuslonSphere跟OpenStack的结合。我们也把我们桌面资源部署到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是我们跟招商银行一起联合创新构建的,当年主要架构是在Hadhoop上面做的研发。目前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在桌面云,在服务器虚拟化市场,我们在中国在服务器这块排在第二位,在桌面云差不多占了20%的市场,现在有很多做公有云,桌面云服务的企业跟我们合作。

华为的这些产品,它的研发,整个产品的设计,因为大家都知道,华为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我们是在国际市场竞争的。做国际一流的产品,必须要有国际一流的人才。华为的研发实际上在这几年并不仅仅靠中国的团队在做这个事情。我们在全球有四大研发中心,包括在硅谷,硅谷现在有四栋办公楼,有一栋办公楼刚租下来,准备在今年很快的把第四栋楼也填满,硅谷人数也非常多。第二个是在俄罗斯,我们很多算法的都在俄罗斯,华为那边明星产品核心的算法都来得俄罗斯,俄罗斯数学基础非常好,有很多成功的非常优秀的算法。我们在IT产品线,也在俄罗斯投资了几个算法的模型,包括I/O存储读写的算法,都是在这里做出来的。除了研发,我们跟高校不断的合作,我们跟伯克利、斯坦福,带一些IT领域都有合作,投资了他们的一些实验室,可以分享他们一些专利的使用,这一块我们都一直在合作。在早期的时候,华为在产品架构设计的时候,其实是华为最大的一个瓶颈。我们中国的软件架构师不太擅长做软件架构的设计。现在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开源,开源给华为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就是开源做的非常漂亮的架构设计被开放出来,然后华为的架构师可以很容易从这种开源架构里面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几年我们在开源架构上面做了很多的投入。

在整个IT架构这一块,我们怎么进入到这个市场?我们可以看到,首先我们做了很多的分析,我们觉得IT转型变化,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硬件重构。第二个方面,软件定义。第三个方面,数据创新。第四个方面业务驱动。硬件重构,其实华为认为在芯片这一块,我们要对硬件的产品架构做一个重新的规划,在软件定义这一块,要基于开源的模型,其实开源的市场,现在看并不是很成功,但是开源带来的开放的模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就是它那种通过开源不断的解耦,模块之间的解耦,让任何一个东西变成一个开放的平台。华为认为开放是未来我们去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数据层面,我们在大数据处理方面,其实我们关注一个算法。我们关注业务逻辑,现在华为在大数据平台可以提供工具和数据处理能力。但是,在业务层面,我们现在跟企业合作,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算法,很多算法是在里面做一些算法的模型,帮助大数据做实时的分析。

业务驱动层面,我们认为是一种创新,IT领域不断的创新都要来自业务驱动,我们也跟随很多企业一起做业务的变化,支撑他们做业务的改革。首先介绍一下业务驱动。业务驱动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跟西班牙电信一起做了一个创新,叫“融合资源池”,是分布式的云数据中心。这个数据中心,西班牙电信当时在全球有90个数据中心,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虚拟化,就是它数据中心建设的时候,有采购VMware的,有采购华为的,各种各样的虚拟机。怎么把这些资源统统的管理起来,不管是物理的还是虚拟的,不管是品牌的,不管它在哪里?就是怎么样把它管理起来?当时我们提出一个分布式的云数据中心的概念,把它所有的数据中心的建设规划了一套架构,让它的这套架构在这个平台按照一个标准分别招标去建设,再通过统一的指引,再把各个数据中心的资源汇总以后,在上面规划业务逻辑虚拟数据中心。这个模型当时也是解决掉它的数据中心里面大量管理人员的定位问题。就是它通过从管理传统的数据中心的资源,变成一个管理虚拟数据中心资源的一个团队,底层东西交给技术和工具做自动化的分配和管理。这是一个业务上面的创新。

第二个创新,做的融合资源池,融合资源池,我们跟沃达丰的合作,这个合作我们叫做分布式的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架构。当时沃达丰在它的业务上面有很多部署方法,有的部署在私有云,有的部署在公有云,大概有200多个业务跑在Amazon上面,有不同类型的管理。所以,我们跟他们一起联合设计做了两年的时间,通过两年的是设计、测试、试验,搭建了一个模型,把他们的IT部门从IT变成一个IT的代理方式,帮他们提供部署。并且这里面有好处,它的数据的生命周期管理,是这样一个模型,底层的数据中心把它在不同的数据中心串起来,用虚拟化资源,形成分布式的数据中心,并且它的管理通过统一的接口,API对外提供IaaS、SaaS等等这样的模型。

这里面同时我们还设计了一个架构创新,就是OpenStack级联,发现设计沃达丰架构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各个数据中心在全球各地,他们之前自己招标,自己建设,建设完了怎么把它拉通,业务部署怎么跨地域级的数据中心进行部署,这是我们当时面临的挑战。当时华为的创新是通过OpenStack的级联,用OpenStack的模型,在每个数据中心标准化OpenStack的模型,再通过OpenStack拉通底下各个数据中心的OpenStack的API接口,让我们业务的生命周期在部署的时候,我在业务的生命周期管理的层面,跟底下的数据中心解耦。在部署的过程中间,不会局限在说我要部署一个业务,在A数据中心部署过了,还要在B数据中心部署一遍,我们部署的时候是从底端直接一个流程走完,走到最终的状态,这就是OpenStack级联。

数据创新层面,我们在大数据平台Fusioninsight做一些数据的洞察,叫Fusioninsight,最早华为跟招商银行合作,招行开信用卡需要很长的时间,大概两到三周的时间做评估,现在招行把人行的数据拿了一份,并且把它过去历史七年的交易记录拿了一份,全部装在这样一个大数据的平台里面,华为重新为它的数据进行建模,设计业务逻辑,设计分析算法,现在可以做到你去做它的信用卡的征信,5秒钟之内就可以告诉你征信的水平。通过这个数据的挖掘,也提升了小微贷的转化率,可以通过这些明细,知道能不能给你做小微贷。这是大数据的平台,我们在运营商和金融领域做这样的分析。

软件定义这一块,我们服务器虚拟化的解决方案,目前我们服务器虚拟化的解决忙按的性能,在目前主流的包括VMware等,我们性能是第一的。第二、我们的扩展能力,我们最大的一个节点,我们在一些可靠性功能上,有一个FT容灾,我们基本上也是VMware一倍以上的CPU支持率。同时,我们这个平台现在可靠性级别已经可以去支撑企业的核心任务了,我们对它从架构设计上和容灾保障上我们都做了完整的一套方案。在目前何谓的虚拟化这个产品线,也是在Gartner四象限的评分里面,我们是最近三年里面,唯一一家第一家进去的,我们现在也在不断的努力。

第二、分布式的存储,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区别,就是它跟传统的存储没有一个几年,只是把它写的数据通过一个算法分到不同块的存储的物理的介质上,达到它的效率的一个提升。核心的算法叫DHT环,是我们华为自己研发的一个算法。同时华为的分布式存储,它也是一个开放平台,不仅仅可以支持华为自己的解决方案,它同时上面可以跑VMware,跟我们传统的存储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的方案。

第三、网络。我们在配合虚拟化数据中心改造过程中间,网络要做到统一、开放、全场景、自动化。华为SDN的方案,是在我们这个方案的基础上做的一个硬件的对接。

最后,软件的解决方案就是FusionAccess,华为自己有一个HTTP协议,第一个版本是跟别的公私合作的及需要外设连接的时候使用HDP协议,但是我们发现有一些不稳定,所以华为实验室专家定制了自己研发的一套DHT协议,目前这个协议的效果,我们设计的时候会更针对与高带宽的设计,我们对画面传输的真实度,清晰度做了一个很大的优化。现在这个解决忙按在桌面一块,华为最大的桌面云的解决方案,应该我们自己。华为全球大概10万个研发团队都是在桌面云上去工作,他们数据的安全都是得到最可靠的保护,因为它所有的编译代码,全部都是在统一的数据中心。我们在全国,在各个行业都有很多应用。

硬件这块,其实华为很注重芯片的设计。华为传统也是一个硬件的厂商,大家都知道,华为手机卖的很好,华为有自己的芯片,有自己的架构。我们IT产品线在芯片这块投资了八块芯片,未来陆陆续续都会出来。这些芯片主要是解决掉,第一、把功能放进去,比如EMC的芯片,资源调度的芯片,会把算法调进去,未来我们还会考虑把一些轻量级的操作系统放进去。第二、做硬件设计的时候,回像手机一样,把接口定义成通用的,你只要做一个配置,就可以实现你所需要的选择,像现在我们手机支持联通、电信和移动,未来我们板卡芯片也会做这样一个功能,把软件东西全部都融进去。同时,我们跟大学现在在做一个联合的实验设计,把一个数据中心当成一个计算机做架构设计,把整个数据中心当成一台笔记本,有电源,有控制,有计算,有存储,怎么样做这样一个事情,这是现在我们的一个方向。

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我们在IT领域的存储和服务器这一块市场做的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现在在刀片这一块,已经超过了思科的UCS。同时,在云计算我们跟很多合作伙伴合作,为企业提供它的应用的认证部署的支持,我们联合开放实验室坐这样的一个工作,并且我们在合作伙伴,去年我们用户大会可以看到大批的合作伙伴希望跟华为合作,一起帮助企业去建设,华为本身也是希望依托与合作伙伴,来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更有价值的服务。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详细讲了。我们目前主要关注在六大冷遇,电信、金融、能源、媒资、政府、教育,这几个方面是我们现在在业务方面重点的关注对象,我们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如果各位需要一些案例的分享,回头可以跟我联系,谢谢!

关键字:华为业务开放的云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