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智慧城市政策宣贯 → 正文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工信部意见征集版)

责任编辑:Aime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13 14:25:31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12月13日讯(上海)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缓解城市突出问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升城市服务效能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管理的手段朝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不断转变,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城市服务的要求也朝着快速、高效、便捷、实时的方向不断提升。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和城市服务效能,已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满足公众服务需求必然要求。

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四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解决城市各类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工业、交通运输的过度集中产生了种种弊病,也对城市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从而准确、高效、便捷的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是解决城市各类问题的重要手段。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对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可以向公众提供泛在、便捷、高效的服务,可以对城市的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合理的响应与处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创新应用。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智慧城市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

智慧城市关注重点的差异化特征显著。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优先发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16个,占比72.7%,其他地方以产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关注重点。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的3G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光纤入户率快速增长,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全面提高。截至2012年7月,我国3G电话用户数达到1.84亿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达56%,互联网网民达到5.41亿人,普及率超过40%。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飞速提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基础无法满足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部分城市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的整个过程。当前,我国城市的建设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规划、轻落实,重建设、轻应用,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造成城市运行管理效率不高,监督保障力度不够,运营管理模式不清晰、不成熟,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社会应用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匹配度不高。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大多从技术角度出发,追求新技术、新理念在应用平台建设上的实现,而不是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厘清社会应用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的本质关系,从而造成城市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缓慢。

三、智慧城市评估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服务效率,实现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估和研究,有利于引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推动我国城市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是科学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迫切需要。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在感知、互联、开放、融合、协调、集成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目标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单一的指标难以全面、准确的衡量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亟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从而科学衡量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帮助。

第二,是正确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城市人口迅速膨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由此引发出交通拥挤、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公用设施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的评估,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为智慧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引导城市走向资源整合、管理集约、服务便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是探寻智慧城市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广泛认可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评估标准。因此,结合各地智慧城市推进状况,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不同阶段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深刻剖析智慧城市发展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准确把握智慧城市运行的客观规律,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字:智慧城市评估工信部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x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工信部意见征集版)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智慧城市政策宣贯 → 正文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工信部意见征集版)

责任编辑:Aimee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13 14:25:31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企业网D1Net 12月13日讯(上海)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缓解城市突出问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提升城市服务效能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管理的手段朝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不断转变,社会公众和企业对城市服务的要求也朝着快速、高效、便捷、实时的方向不断提升。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和城市服务效能,已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满足公众服务需求必然要求。

三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因此,建设智慧城市,大力发展智慧产业,是调整城市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四是优化城市资源配置,解决城市各类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工业、交通运输的过度集中产生了种种弊病,也对城市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良影响。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从而准确、高效、便捷的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是解决城市各类问题的重要手段。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对信息进行实时、准确的采集、传输和分析,可以向公众提供泛在、便捷、高效的服务,可以对城市的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合理的响应与处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创新应用。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智慧城市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

智慧城市关注重点的差异化特征显著。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优先发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有16个,占比72.7%,其他地方以产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关注重点。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的3G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光纤入户率快速增长,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全面提高。截至2012年7月,我国3G电话用户数达到1.84亿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达56%,互联网网民达到5.41亿人,普及率超过40%。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飞速提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基础无法满足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部分城市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的整个过程。当前,我国城市的建设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规划、轻落实,重建设、轻应用,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造成城市运行管理效率不高,监督保障力度不够,运营管理模式不清晰、不成熟,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社会应用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匹配度不高。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大多从技术角度出发,追求新技术、新理念在应用平台建设上的实现,而不是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厘清社会应用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的本质关系,从而造成城市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缓慢。

三、智慧城市评估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服务效率,实现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估和研究,有利于引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推动我国城市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是科学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迫切需要。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在感知、互联、开放、融合、协调、集成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目标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单一的指标难以全面、准确的衡量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亟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从而科学衡量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帮助。

第二,是正确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城市人口迅速膨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由此引发出交通拥挤、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公用设施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的评估,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为智慧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从而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引导城市走向资源整合、管理集约、服务便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是探寻智慧城市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广泛认可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评估标准。因此,结合各地智慧城市推进状况,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不同阶段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深刻剖析智慧城市发展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准确把握智慧城市运行的客观规律,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关键字:智慧城市评估工信部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