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访谈人物访谈 → 正文

解密北大重点实验室:大数据研究与智慧城市的思考

责任编辑:曹建菊 作者:曹建菊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25 14:18:09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有这样一个学府,身批五彩霞衣,笼罩学术光环;

有这样一群人,埋头于科研,执教于一线;

有这样一个空间,世界上最顶端、最先进的技术就在这个空间里被研究出来,经过多次试验后被证明能被商用时,这项研究成果最终才会得以面世,为大众所认知。

因此,普通大众对大学科研机构这个空间非常好奇,尤其是北京大学的重点实验室。近日,企业网D1Net记者就采访到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马修军博士,了解到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IT配置、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要求,并与马修军博士交流了他对大数据研究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看法,其深度思考相信可以作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大数据时代为客户服务的一种指南。

上图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马修军博士

解密国家科研重点实验室

据马修军博士介绍: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集聚了北京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技术、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优势力量而组建的多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实验室。

实验室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为目标,并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展机器感知、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科学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感知机理,计算智能与知识发现,视感知,听感知,数字媒体技术,可视化与视觉计算。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探索人的感知机理以及感知与智能的关系;研究机器感知与智能的实现方法,扩展人的感知能力;开发应用于国家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智能感知系统。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力争通过这些方向的前沿性研究工作,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开放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感知与智能研究基地。

实验室现有固定编制科研人员48名,其中包括教授(研究员)28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9名,讲师1名。另有行政与实验设备管理人员4名。实验室主要科研人员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心理学系、数学科学学院等相关院系。实验室的主要成员还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机器感知理论及应用”

解密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可靠及性能兼备

实验室在大数据研究方面对信息化软硬件设备有哪些要求呢?对华为HANA一体机的试用情况如何

马修军博士说:“我的实验室是第一家使用华为HANA的教育机构实验室,相较于IBM、HP、DELL等HANA服务器,其性价比高,设备稳定可靠,性能满足实验测试要求,特别是,相较于其它厂商的远程测试,华为能够快速提供测试 demo、现场测试支持、高性能高稳定的测试结果等。"

解密实验室科研项目如何落地:四种途径

实际上实验室做出的基础性研究或者技术研究,如果得不到商业化落地也是枉然,那么北京大学在从实验室到商用之间的渠道是什么?

据马修军博士介绍:“目前北大在商业化落地方面主要是四种途径:

一是通过授权专利;

二是通过孵化器运作;

三是与在市场上处于领先领域的厂商进行合作;

四是北大根据项目的需要进行直接合作。”

解密实验室的大数据研究:关注数据智能分析

马修军博士本人在大数据领域潜心研究多年,在他看来,目前是大数据研究的最好阶段吗?

马修军博士说:“大数据的研究实质上已经有了很多年,只不过,最近几年大家看到了大数据带来的价值,并因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所以越来越引起重视。

大数据有4个“V”特征,即数据量大(Volume)、类型多样(Variety)、增长迅速(Velocity)和价值巨大(Value)。其中,价值巨大以前较容易被忽略,大家更喜欢将大数据与技术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大数据不只是存储和计算,数据智能分析等相关技术也非常重要。所以,挖掘大数据中的价值犹如沙里淘金,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仓库、商业智能,以及开源云计算架构的研究也需要得到足够重视。”

马修军博士现在在大数据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数据智能分析方面,包括实时数据的高效处理、时空数据的数据挖掘和模型、时空数据可视化等。因为大数据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信息类型、来源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就像现在全国都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就离不开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智慧城市的“智慧”恰恰就体现在大数据的应用上。

解密智慧城市研究:政府不是智慧城市的买单者

大数据的应用正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离不开大数据。我们看到,智慧城市建设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机会,当然,也有不少的问题出现。作为学者,马修军博士对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着怎样的看法?对此有何建议?

马修军博士的观点非常新颖,他认为: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误区,多关注顶层规划,少关注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利得者—厂商为迎合城市管理者,也就是政府的需求来做的设计,而不是站在城市的居民的角度出发,从市民的角度来建设智慧城市。这会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大家利益不一致,最后又变成了一个个的信息系统孤岛。

马修军博士建议,智慧城市可以借鉴开放平台的做法,政府只是提供机制体制,创造一个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出各种服务。

他认为,本次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质已出台了一些规范,政府主要是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信息化服务,不会有很大的资金和能力投入到智慧城市大规模建设中。总体思路是:政府出理念;IT解决方案提供商合理规划建设;由多边市场参与,共同受益。

具体做法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政府引导,出思路、出理念,规范行为:包括政策支持、法律规范等行为;

第二层次:在政府指导下,联合国有资本及本地创新型企业组建成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这个联合的运营主体自筹资金,创新运营模式,协调好与整个城市各个运作部门的关系;这个层次是核心层,也就是企业作为智慧城市的运营中心,而不是由政府作为主导。

第三层次:各大IT解决方案提供商合理规划,与上述运营主体展开多种合作。

第四层次:市场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市民受益,通过付费得到个性化服务。

当然,作为第二层次的运营主体,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因为它一般由国有资本及本地创新型企业联合组建,且在一个城市中具有相当大的资源调度能力,因此,容易形成垄断。但这也正极大的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马修军个人简介

博士学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三维虚拟协同环境、时空数据挖掘、智能Agent与智能系统等。

编著《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与内容检索》等多部专著。在国际国内期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863项目。

目前在实时数据智能处理,时空数据大数据平台,以及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持了智慧承德总体规划、北京智慧西城建设实践路径、等多个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项目,并作为技术骨干负责了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城市居民时空行为分析关键技术与智慧出行服务应用示范”。

关键字:大数据智慧城市华为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x 解密北大重点实验室:大数据研究与智慧城市的思考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访谈人物访谈 → 正文

解密北大重点实验室:大数据研究与智慧城市的思考

责任编辑:曹建菊 作者:曹建菊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3-12-25 14:18:09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有这样一个学府,身批五彩霞衣,笼罩学术光环;

有这样一群人,埋头于科研,执教于一线;

有这样一个空间,世界上最顶端、最先进的技术就在这个空间里被研究出来,经过多次试验后被证明能被商用时,这项研究成果最终才会得以面世,为大众所认知。

因此,普通大众对大学科研机构这个空间非常好奇,尤其是北京大学的重点实验室。近日,企业网D1Net记者就采访到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马修军博士,了解到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IT配置、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要求,并与马修军博士交流了他对大数据研究以及在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看法,其深度思考相信可以作为我们正在经历的大数据时代为客户服务的一种指南。

上图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马修军博士

解密国家科研重点实验室

据马修军博士介绍:北京大学机器感知与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集聚了北京大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智能科学技术、心理学以及认知科学的优势力量而组建的多学科交叉科研机构,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实验室。

实验室以实现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为目标,并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展机器感知、智能信息处理与认知科学方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感知机理,计算智能与知识发现,视感知,听感知,数字媒体技术,可视化与视觉计算。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探索人的感知机理以及感知与智能的关系;研究机器感知与智能的实现方法,扩展人的感知能力;开发应用于国家建设和改善民生的智能感知系统。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力争通过这些方向的前沿性研究工作,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多学科交叉的、开放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感知与智能研究基地。

实验室现有固定编制科研人员48名,其中包括教授(研究员)28名,副教授(副研究员)19名,讲师1名。另有行政与实验设备管理人员4名。实验室主要科研人员来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心理学系、数学科学学院等相关院系。实验室的主要成员还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机器感知理论及应用”

解密实验室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可靠及性能兼备

实验室在大数据研究方面对信息化软硬件设备有哪些要求呢?对华为HANA一体机的试用情况如何

马修军博士说:“我的实验室是第一家使用华为HANA的教育机构实验室,相较于IBM、HP、DELL等HANA服务器,其性价比高,设备稳定可靠,性能满足实验测试要求,特别是,相较于其它厂商的远程测试,华为能够快速提供测试 demo、现场测试支持、高性能高稳定的测试结果等。"

解密实验室科研项目如何落地:四种途径

实际上实验室做出的基础性研究或者技术研究,如果得不到商业化落地也是枉然,那么北京大学在从实验室到商用之间的渠道是什么?

据马修军博士介绍:“目前北大在商业化落地方面主要是四种途径:

一是通过授权专利;

二是通过孵化器运作;

三是与在市场上处于领先领域的厂商进行合作;

四是北大根据项目的需要进行直接合作。”

解密实验室的大数据研究:关注数据智能分析

马修军博士本人在大数据领域潜心研究多年,在他看来,目前是大数据研究的最好阶段吗?

马修军博士说:“大数据的研究实质上已经有了很多年,只不过,最近几年大家看到了大数据带来的价值,并因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所以越来越引起重视。

大数据有4个“V”特征,即数据量大(Volume)、类型多样(Variety)、增长迅速(Velocity)和价值巨大(Value)。其中,价值巨大以前较容易被忽略,大家更喜欢将大数据与技术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大数据不只是存储和计算,数据智能分析等相关技术也非常重要。所以,挖掘大数据中的价值犹如沙里淘金,数据分析与挖掘、数据仓库、商业智能,以及开源云计算架构的研究也需要得到足够重视。”

马修军博士现在在大数据方面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数据智能分析方面,包括实时数据的高效处理、时空数据的数据挖掘和模型、时空数据可视化等。因为大数据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信息类型、来源也变得愈来愈复杂,就像现在全国都在建设的智慧城市,就离不开大数据的智能分析,智慧城市的“智慧”恰恰就体现在大数据的应用上。

解密智慧城市研究:政府不是智慧城市的买单者

大数据的应用正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就离不开大数据。我们看到,智慧城市建设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机会,当然,也有不少的问题出现。作为学者,马修军博士对目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有着怎样的看法?对此有何建议?

马修军博士的观点非常新颖,他认为: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定的误区,多关注顶层规划,少关注应用;智慧城市建设的利得者—厂商为迎合城市管理者,也就是政府的需求来做的设计,而不是站在城市的居民的角度出发,从市民的角度来建设智慧城市。这会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大家利益不一致,最后又变成了一个个的信息系统孤岛。

马修军博士建议,智慧城市可以借鉴开放平台的做法,政府只是提供机制体制,创造一个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开发出各种服务。

他认为,本次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质已出台了一些规范,政府主要是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采购信息化服务,不会有很大的资金和能力投入到智慧城市大规模建设中。总体思路是:政府出理念;IT解决方案提供商合理规划建设;由多边市场参与,共同受益。

具体做法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政府引导,出思路、出理念,规范行为:包括政策支持、法律规范等行为;

第二层次:在政府指导下,联合国有资本及本地创新型企业组建成智慧城市的运营主体,这个联合的运营主体自筹资金,创新运营模式,协调好与整个城市各个运作部门的关系;这个层次是核心层,也就是企业作为智慧城市的运营中心,而不是由政府作为主导。

第三层次:各大IT解决方案提供商合理规划,与上述运营主体展开多种合作。

第四层次:市场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市民受益,通过付费得到个性化服务。

当然,作为第二层次的运营主体,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核心,因为它一般由国有资本及本地创新型企业联合组建,且在一个城市中具有相当大的资源调度能力,因此,容易形成垄断。但这也正极大的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马修军个人简介

博士学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三维虚拟协同环境、时空数据挖掘、智能Agent与智能系统等。

编著《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与内容检索》等多部专著。在国际国内期刊、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863项目。

目前在实时数据智能处理,时空数据大数据平台,以及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持了智慧承德总体规划、北京智慧西城建设实践路径、等多个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案项目,并作为技术骨干负责了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城市居民时空行为分析关键技术与智慧出行服务应用示范”。

关键字:大数据智慧城市华为

本文摘自: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