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新闻中心 → 正文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遇与挑战 —— 三花股份CIO叶根平在中国CIO交流大会的演讲

责任编辑:cres 作者:贾世华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08 13:55:47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呼伦贝尔,天与地的连接地,广袤草原赋予了这片土地无与伦比的灵气;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天地里,2015全国CIO交流大会在此举办,CIO们在此碰撞思想火花,最前沿的技术厂商在此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创新产品。科技与自然如此和谐交集在此。

以下为三花股份CIO叶根平在CIO交流大会上带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遇与挑战的演讲。


三花股份CIO叶根平

叶根平: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话题,我是一个实践者,是一个做事情的人,之前讲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我们听了都很感兴趣,很好。

我们是做制造业的,回顾国家,我们经常讲到4.0的时候,我会想起,李义忠曾经在6月份的一段讲话,他说“我们要补工业2.0的课,很多高大上的东西对制造业来说用不上”。这是一个背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背景,当然不是说互联网+不行。

展望中国制造,大家还是信心满满的,大前年在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上,我说“未来制造是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有一套论据,包括世界500强的曲线,我排了近三十年世界500强的数量,很明显中国是上升的,美国是下降的。很容易看到三条线是会合的。这些观点,用这些论据来佐证,中国制造在最近这十年是有希望的。

但中国制造不得不面对几个问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为我们国内的竞争格局是有点特色,是近似性的。传统产业我们要赶上,因为我们是低要素成本的优势,而不是核心优势。

工业4.0所谓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侧重于制造,利用来源是制造这条线,研发没有,因为我们中国汽车行业80%的利润是给国外的。只有15%到20%的利润是留在中国的。核心价值部分也被研发拿去。我们现在发动机以及一些核心要件,比如说芯片都是国外进口,我们只是低端制造。中国制造,要变成中国创造,要有核心价值,就是提高研发价值。

还有服务型,提高服务的制造。德国工业4.0很大的背景是什么?他们以前老是卖德国设备给我们,设备的价格不贵。我接触工业比较早,我做信息化,已经做了差不多三十年,我们是从八十年代读计算机专业。

服务,德国先是卖设备,然后卖道具和模具,道具和模具很贵。现在通过4.0也是这个意思,卖服务。我们中国也需要从生产型制造变成服务型制造,这个话题是我们思考的。

中国制造有一个很难的话题,我们以前都是近似发展,竞争优势主要是低要素成本,比如人、资源,内蒙古挖煤,能挖卖掉就行了,那么稀有金属都是这样。

同质化和趋同定位很严重。

如果挣钱,大家一窝蜂上去,就造成产能过剩。

还有技术创新的问题。中国企业,因为创新的不确定性,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些低风险的东西来做。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制造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些问题。

德国和美国的企业,比如说工业4.0,比如说美国人做工业4.0相类似的部署的时候,是利用国家的资源,国家级的创造项目上区域性的力量很大,相比之下,中国的力度是不够的。

还有我们的文化是不太接受服务这种形式的。一般的老板,宁愿买设备,花几千万买一台设备,放在那儿两三年,他觉得是固定资产。如果让他去买服务,一个人来了,在那里做一年,要付给他一百万,他会觉得贵。这是一种现象,实际上在座的很多人也不一定完全认同服务。

这些背景是不是互联网+就能解决呢?我也有一些思考,跟大家进行分享。

张瑞敏曾说过一句话,不管怎么样,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只要不死,就不得不面对互联网+的话题。因为我们属于制造业,三花企业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里面占40%到50%。就是做空调、冰箱的企业,我们的产品份额占很大。

我们肯定要活下去,一定要互联网化,这是一个背景。

我就想了,我是负责这块的,互联网+到底对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到底是一个技术的成果,就像今天,给大家呈现的全都是技术成果、还是思维模式。这是我的思考。

我接下来思考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这个企业来说,我怎么用。

我思考到下面,我就想,互联网+,对于我这样一个产业来说,我应该怎么去做工作呢?第一个,怎么跟传统产业融合,工业4.0在中国落地,中国制造2025是相吻合的,两化深度融合,这点我是认同的,做深度融合,我近五年来一直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单单是技术创新,实际上是支持企业里面的产品研发方面的创新,还有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实际上机会很多,但这是国内思考不够的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去年我在浙大的EMBA班上课,连续上四天课,他跟国外合作了一个,拿国外文凭的班,上到第三天,我和企业的一个老板聊天,他说他是卖水的,兰州去年曾经有过一次水污染事件,我跟他开玩笑,说某某总,你的机会来了,他说为什么?我说你可以卖更多水,因为污染。他说恰恰相反,我跟你说,我在兰州机场设点送水,在兰州全城设点送水。这样我就来兴趣了,跟他做了很多的沟通和交流,我跟他设计了一个模式,在IT工具支撑下,让他把卖水变成一种服务。比如净水机卖滤芯,他也有兴趣,他准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上的项目就是CRM项目,要上一些类似的平台,大数据分析出,未来五年他就会重心转移,要把原来做水和制水产品,变成一个服务型的企业,这种机会是有的。

我要做的事情,我要想想,我们企业到底缺什么?这里有很多要素,比如说设备,我不缺,我的设备很好,企业也不缺钱。我考虑的都是业务,我下面也有CIO,今天有一个话题是CIO如何取得CEO的高度认同,我的思维模式,我想的全都是业务。我们也不缺文化,我们这个行业新的东西出来了我们的研发就跟进。好像也不缺技术,也不缺信息化,也不缺人才。

我觉得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企业的互联网化也是一个题目,我说要解决人的问题,因为我这个话题,缺的东西是别人陌生的。大家会想到,搞信息化的首先是一把手工程,是CEO的问题。但首先第一任是CIO,是你,是我。

人首先第一位是CIO,其次才是CEO,CIO做得好,CEO就跟得紧,CIO做得不好,CEO就没有概念,没有想法。我的CIO的权力是这样,C是一种改变,把我们从技术这个角色,改变到综合性的人才,这很关键。

第一要改变,从纯讲技术变成讲业务,嘴上跟业务部门,跟CIO讲的全都是业务,组织架构怎么样,流程怎么样,业务怎么做,全都是讲业务,但心里想的是IT的解决方案。

嘴上讲的是业务,心里想的是IT方案。

第二是I,就是做自我,自我价值,就是我坚信IT能够给企业带来机会,IT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所以我到处找这样的机会。让别人尊重你,这是做自我。还有一个就是不做买办,不做数据。不做买办,就是不要被供应商忽悠,我对供应商的选择比较挑剔,我看他是做还是说,有些是说得多做得少。我觉得我们应该这样思考,不做买办,不去做数据,不做数据就是只记业务部门的需求,我跟你一起设计业务。

O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机会,我改变我自己,或者是我们改变我们自己。

这是人。

业务很简单,我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传统业务流程中所有信息不对称环节的替换、优化和重复,这个不用说,在座都是大咖。

现在我在企业里面,我做替换,我有哪些做替换的呢?在三花,比如以前是层层汇报,看报表,ERP上去一年,第二年,我就找人做了一个报表,直接给CEO,今天入库多少,今天卖出多少,库存里面还有多少,分门别类给他,每天给他看,不用汇报,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模式,第一时间的信息他都知道。

优化,以前我们三花是OA都没上,第一年推荐我们CEO上,他还说不需要,后来当然这个过程,我们推荐方案的过程他不一定能够接受,上了以后,现在就扔不掉,在OA上审批。

这三个动作,替换、优化、重构是我们正在做的,这个也很平常。

我们觉得机会来了,可以参与到关键业务的规划和重构。

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思考模式,以及我们主动跟业务部门讨论业务,以及在讨论业务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可以提供IT解决方案,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很多业务当设计过程中碰到困难的时候,设计部门会来找IT解决。

举例,在我们企业,我们在美国收购一家公司,UCCB,收购来这家公司是很简单的系统,收购方很希望把这家公司尽快地纳入到我们的管控体系中,这很正常,财务体系是看报表,但是其他的管控体系,包括产品质量,物流、采购都是一样,怎么办?要去设计他的管控体系。我是很早介入的,我们就介入进去看,给它搭建IT架构,直接跟国内的系统对接上。

去年我们在墨西哥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IT前期介入。今年,我们已经开始三地,中国工厂,墨西哥工厂,美国工厂,三地工厂,这些数据,订单多少,什么客户来,多少订单,今天发货多少,生产完工入库多少,库存里面有多少,我们都可以提交到决策者手里,八月底,就开始验收这个项目。

关键业务的规划,这是一个。

我们在德国工厂收购的也是这样,前期就介入,包括波兰市场,都是前期介入。

关键业务的IT规划与构建,人家可以把IT作为关键要素,因为特别涉及到管控架构的时候,实际上大家都已经意识到IT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当然这个是靠我们CIO去做。

第二,数据的作用凸显,当然还需要模型,因为直接的数据拿来看不出,还需要建模,呈现给关键部门和关键人。

第三,互联网思维的CEO化。我现在最怕一件事情,就是CEO已经知道了一样东西,我还不知道,这是我怕的,曾经出现过他在美国出差,碰到一个东西,配上适配电器,他说我没听说过,在网上没查到,很长时间他说这个到底怎么样,我没方案给他,很多时候我会给他方案,比如说看到人家,我们的产品卖给客户,客户把说明书丢了之后,不怎么知道用,我说每个产品上打上二维码,手机一扫,说明书就出来。我们的产品卖出去,二维码一扫,就知道这个产品的技术指标,它的用途、安全方式全部可以扫出来,而且多种文字。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互联网化。

互联网思维,我经常会和CEO喝茶,只要有空就约着一起喝茶,给他介绍一些目前在我们的行业新的东西,新的思维模式。

对我的挑战是深化应用到末端,这是对我的挑战。比如说车间里每一台机床,每个班组,怎么去规划他们。我们现在在做一件事情,在MES全部推广应用,我们目前几个工厂都在同步适用。这是业务末端,我要末端数据,只要有数据,我有机制直接推送给决策者或者是需要的人手上。这是我的挑战。

还有基于现有数据的想象,我们现在已经有3T+的数据,每天5G的增量,数据很多,这些数据我怎样呈现给决策者,比如CEO以及班组成员。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部署到云端,部署企业应用到云端。

这张PPT是我做的工作,一个是我把技术成果应用到业务环节,还有我要把互联网思维,灌输给相关的人。

我们做项目就知道哪些是相关人,广度上全球部署,我们现在全球参与,互联互通我们也应用了网宿刚刚讲到的某些思路,我们以前的全球部署,我们的专线发送是点对点方式,现在我们不用点对点的方式,我们是一点对多点,费用比传统的专线的方式要便宜1/6左右务。大数据分析,我们已经做了,广度和深度,包括末端数据的采集。对于相关人的宣传也是难的,我具体首先要求CEO、总裁、班组成员一定要用,我会让专人教他用在手机上试好的东西,专线服务让他用,让他用OA,现在所有的审批都在OA上走、手机上批,关键信息都在手机上,现在CEO,我们老板们都离不开这个手机,离不开这个系统。一旦有一点点问题,一个单子价格有一点点问题他就会发现,提问题最多是我们的老板,如果这个系统他都用了,其他人不用,那不可能。所以要让他用,这是我们已经实现,已经做的,还有我们做的不够好,或者正在做的。

让管理人员管控模式。先问问数据怎么样,不要凭感觉,变经验管理为数据管理。

还有我们要全部人都相信数据,就管控部门都相信系统里面的数据,这件事情我们也正在做。

谢谢主办方,谢谢各位。

关键字:互联网+中国CIO交流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遇与挑战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新闻中心 → 正文

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遇与挑战 —— 三花股份CIO叶根平在中国CIO交流大会的演讲

责任编辑:cres 作者:贾世华 |来源:企业网D1Net  2015-09-08 13:55:47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呼伦贝尔,天与地的连接地,广袤草原赋予了这片土地无与伦比的灵气;在这片充满灵气的天地里,2015全国CIO交流大会在此举办,CIO们在此碰撞思想火花,最前沿的技术厂商在此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及创新产品。科技与自然如此和谐交集在此。

以下为三花股份CIO叶根平在CIO交流大会上带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机遇与挑战的演讲。


三花股份CIO叶根平

叶根平:很高兴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话题,我是一个实践者,是一个做事情的人,之前讲的都是高大上的东西,我们听了都很感兴趣,很好。

我们是做制造业的,回顾国家,我们经常讲到4.0的时候,我会想起,李义忠曾经在6月份的一段讲话,他说“我们要补工业2.0的课,很多高大上的东西对制造业来说用不上”。这是一个背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背景,当然不是说互联网+不行。

展望中国制造,大家还是信心满满的,大前年在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上,我说“未来制造是中国制造的黄金十年”。有一套论据,包括世界500强的曲线,我排了近三十年世界500强的数量,很明显中国是上升的,美国是下降的。很容易看到三条线是会合的。这些观点,用这些论据来佐证,中国制造在最近这十年是有希望的。

但中国制造不得不面对几个问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为我们国内的竞争格局是有点特色,是近似性的。传统产业我们要赶上,因为我们是低要素成本的优势,而不是核心优势。

工业4.0所谓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侧重于制造,利用来源是制造这条线,研发没有,因为我们中国汽车行业80%的利润是给国外的。只有15%到20%的利润是留在中国的。核心价值部分也被研发拿去。我们现在发动机以及一些核心要件,比如说芯片都是国外进口,我们只是低端制造。中国制造,要变成中国创造,要有核心价值,就是提高研发价值。

还有服务型,提高服务的制造。德国工业4.0很大的背景是什么?他们以前老是卖德国设备给我们,设备的价格不贵。我接触工业比较早,我做信息化,已经做了差不多三十年,我们是从八十年代读计算机专业。

服务,德国先是卖设备,然后卖道具和模具,道具和模具很贵。现在通过4.0也是这个意思,卖服务。我们中国也需要从生产型制造变成服务型制造,这个话题是我们思考的。

中国制造有一个很难的话题,我们以前都是近似发展,竞争优势主要是低要素成本,比如人、资源,内蒙古挖煤,能挖卖掉就行了,那么稀有金属都是这样。

同质化和趋同定位很严重。

如果挣钱,大家一窝蜂上去,就造成产能过剩。

还有技术创新的问题。中国企业,因为创新的不确定性,所以他们选择了一些低风险的东西来做。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制造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些问题。

德国和美国的企业,比如说工业4.0,比如说美国人做工业4.0相类似的部署的时候,是利用国家的资源,国家级的创造项目上区域性的力量很大,相比之下,中国的力度是不够的。

还有我们的文化是不太接受服务这种形式的。一般的老板,宁愿买设备,花几千万买一台设备,放在那儿两三年,他觉得是固定资产。如果让他去买服务,一个人来了,在那里做一年,要付给他一百万,他会觉得贵。这是一种现象,实际上在座的很多人也不一定完全认同服务。

这些背景是不是互联网+就能解决呢?我也有一些思考,跟大家进行分享。

张瑞敏曾说过一句话,不管怎么样,互联网+的时代,企业只要不死,就不得不面对互联网+的话题。因为我们属于制造业,三花企业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份额里面占40%到50%。就是做空调、冰箱的企业,我们的产品份额占很大。

我们肯定要活下去,一定要互联网化,这是一个背景。

我就想了,我是负责这块的,互联网+到底对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到底是一个技术的成果,就像今天,给大家呈现的全都是技术成果、还是思维模式。这是我的思考。

我接下来思考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这个企业来说,我怎么用。

我思考到下面,我就想,互联网+,对于我这样一个产业来说,我应该怎么去做工作呢?第一个,怎么跟传统产业融合,工业4.0在中国落地,中国制造2025是相吻合的,两化深度融合,这点我是认同的,做深度融合,我近五年来一直是在思考这个问题。

还有就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单单是技术创新,实际上是支持企业里面的产品研发方面的创新,还有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实际上机会很多,但这是国内思考不够的一个问题。

举个例子,去年我在浙大的EMBA班上课,连续上四天课,他跟国外合作了一个,拿国外文凭的班,上到第三天,我和企业的一个老板聊天,他说他是卖水的,兰州去年曾经有过一次水污染事件,我跟他开玩笑,说某某总,你的机会来了,他说为什么?我说你可以卖更多水,因为污染。他说恰恰相反,我跟你说,我在兰州机场设点送水,在兰州全城设点送水。这样我就来兴趣了,跟他做了很多的沟通和交流,我跟他设计了一个模式,在IT工具支撑下,让他把卖水变成一种服务。比如净水机卖滤芯,他也有兴趣,他准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要上的项目就是CRM项目,要上一些类似的平台,大数据分析出,未来五年他就会重心转移,要把原来做水和制水产品,变成一个服务型的企业,这种机会是有的。

我要做的事情,我要想想,我们企业到底缺什么?这里有很多要素,比如说设备,我不缺,我的设备很好,企业也不缺钱。我考虑的都是业务,我下面也有CIO,今天有一个话题是CIO如何取得CEO的高度认同,我的思维模式,我想的全都是业务。我们也不缺文化,我们这个行业新的东西出来了我们的研发就跟进。好像也不缺技术,也不缺信息化,也不缺人才。

我觉得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企业的互联网化也是一个题目,我说要解决人的问题,因为我这个话题,缺的东西是别人陌生的。大家会想到,搞信息化的首先是一把手工程,是CEO的问题。但首先第一任是CIO,是你,是我。

人首先第一位是CIO,其次才是CEO,CIO做得好,CEO就跟得紧,CIO做得不好,CEO就没有概念,没有想法。我的CIO的权力是这样,C是一种改变,把我们从技术这个角色,改变到综合性的人才,这很关键。

第一要改变,从纯讲技术变成讲业务,嘴上跟业务部门,跟CIO讲的全都是业务,组织架构怎么样,流程怎么样,业务怎么做,全都是讲业务,但心里想的是IT的解决方案。

嘴上讲的是业务,心里想的是IT方案。

第二是I,就是做自我,自我价值,就是我坚信IT能够给企业带来机会,IT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所以我到处找这样的机会。让别人尊重你,这是做自我。还有一个就是不做买办,不做数据。不做买办,就是不要被供应商忽悠,我对供应商的选择比较挑剔,我看他是做还是说,有些是说得多做得少。我觉得我们应该这样思考,不做买办,不去做数据,不做数据就是只记业务部门的需求,我跟你一起设计业务。

O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机会,我改变我自己,或者是我们改变我们自己。

这是人。

业务很简单,我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传统业务流程中所有信息不对称环节的替换、优化和重复,这个不用说,在座都是大咖。

现在我在企业里面,我做替换,我有哪些做替换的呢?在三花,比如以前是层层汇报,看报表,ERP上去一年,第二年,我就找人做了一个报表,直接给CEO,今天入库多少,今天卖出多少,库存里面还有多少,分门别类给他,每天给他看,不用汇报,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模式,第一时间的信息他都知道。

优化,以前我们三花是OA都没上,第一年推荐我们CEO上,他还说不需要,后来当然这个过程,我们推荐方案的过程他不一定能够接受,上了以后,现在就扔不掉,在OA上审批。

这三个动作,替换、优化、重构是我们正在做的,这个也很平常。

我们觉得机会来了,可以参与到关键业务的规划和重构。

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思考模式,以及我们主动跟业务部门讨论业务,以及在讨论业务的时候,我们马上就可以提供IT解决方案,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很多业务当设计过程中碰到困难的时候,设计部门会来找IT解决。

举例,在我们企业,我们在美国收购一家公司,UCCB,收购来这家公司是很简单的系统,收购方很希望把这家公司尽快地纳入到我们的管控体系中,这很正常,财务体系是看报表,但是其他的管控体系,包括产品质量,物流、采购都是一样,怎么办?要去设计他的管控体系。我是很早介入的,我们就介入进去看,给它搭建IT架构,直接跟国内的系统对接上。

去年我们在墨西哥市场,也是同样的道理,IT前期介入。今年,我们已经开始三地,中国工厂,墨西哥工厂,美国工厂,三地工厂,这些数据,订单多少,什么客户来,多少订单,今天发货多少,生产完工入库多少,库存里面有多少,我们都可以提交到决策者手里,八月底,就开始验收这个项目。

关键业务的规划,这是一个。

我们在德国工厂收购的也是这样,前期就介入,包括波兰市场,都是前期介入。

关键业务的IT规划与构建,人家可以把IT作为关键要素,因为特别涉及到管控架构的时候,实际上大家都已经意识到IT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当然这个是靠我们CIO去做。

第二,数据的作用凸显,当然还需要模型,因为直接的数据拿来看不出,还需要建模,呈现给关键部门和关键人。

第三,互联网思维的CEO化。我现在最怕一件事情,就是CEO已经知道了一样东西,我还不知道,这是我怕的,曾经出现过他在美国出差,碰到一个东西,配上适配电器,他说我没听说过,在网上没查到,很长时间他说这个到底怎么样,我没方案给他,很多时候我会给他方案,比如说看到人家,我们的产品卖给客户,客户把说明书丢了之后,不怎么知道用,我说每个产品上打上二维码,手机一扫,说明书就出来。我们的产品卖出去,二维码一扫,就知道这个产品的技术指标,它的用途、安全方式全部可以扫出来,而且多种文字。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互联网化。

互联网思维,我经常会和CEO喝茶,只要有空就约着一起喝茶,给他介绍一些目前在我们的行业新的东西,新的思维模式。

对我的挑战是深化应用到末端,这是对我的挑战。比如说车间里每一台机床,每个班组,怎么去规划他们。我们现在在做一件事情,在MES全部推广应用,我们目前几个工厂都在同步适用。这是业务末端,我要末端数据,只要有数据,我有机制直接推送给决策者或者是需要的人手上。这是我的挑战。

还有基于现有数据的想象,我们现在已经有3T+的数据,每天5G的增量,数据很多,这些数据我怎样呈现给决策者,比如CEO以及班组成员。

还有一个挑战就是部署到云端,部署企业应用到云端。

这张PPT是我做的工作,一个是我把技术成果应用到业务环节,还有我要把互联网思维,灌输给相关的人。

我们做项目就知道哪些是相关人,广度上全球部署,我们现在全球参与,互联互通我们也应用了网宿刚刚讲到的某些思路,我们以前的全球部署,我们的专线发送是点对点方式,现在我们不用点对点的方式,我们是一点对多点,费用比传统的专线的方式要便宜1/6左右务。大数据分析,我们已经做了,广度和深度,包括末端数据的采集。对于相关人的宣传也是难的,我具体首先要求CEO、总裁、班组成员一定要用,我会让专人教他用在手机上试好的东西,专线服务让他用,让他用OA,现在所有的审批都在OA上走、手机上批,关键信息都在手机上,现在CEO,我们老板们都离不开这个手机,离不开这个系统。一旦有一点点问题,一个单子价格有一点点问题他就会发现,提问题最多是我们的老板,如果这个系统他都用了,其他人不用,那不可能。所以要让他用,这是我们已经实现,已经做的,还有我们做的不够好,或者正在做的。

让管理人员管控模式。先问问数据怎么样,不要凭感觉,变经验管理为数据管理。

还有我们要全部人都相信数据,就管控部门都相信系统里面的数据,这件事情我们也正在做。

谢谢主办方,谢谢各位。

关键字:互联网+中国CIO交流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