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首席营销官)作为企业的“指挥者”:数字化转型早已不只是IT的事情,CMO正在塑造客户体验和企业的数字化叙事。
颠覆即进步:Scott Anthony将颠覆重新定义为简化复杂性、让昂贵变得可负担的驱动力。
历史是最佳指南:《Epic Disruptions》强调,过去的成败为应对AI与未来浪潮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经验。
创新悖论:企业往往不是因为忽视客户而失败,而是因为过于迎合昨日的需求,错过了明日的机会。
集体创新:突破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结果,而是生态系统、持续投入和领导者营造良好土壤的产物。
2011年,Capgemini与MIT联合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十多年后,它的意义不减反增,尤其是对CMO而言。原因很明确:CMO常常是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指挥者”,既要塑造客户体验,也要构建企业的数字化叙事。他们的职责早已超越品牌与营销推广,如今还包括通过数字渠道和数字化产品重新定义价值交付。
这一趋势在《Designed for Digital》中早有预示,该书指出数字化转型带来两大成果:提升客户体验,以及创造能够交付新型价值的数字化产品。今天,我们或许会把这种数字化产品称为自主式AI——即能代表用户自主行动、创造或获取价值的智能系统。事实上,在我对自主式AI的研究中,几乎复用了数字化产品的定义,这强化了转型与创新之间的紧密联系。
然而,很多主流讨论却把数字化转型看作孤立的“史诗事件”。例如世界经济论坛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让很多高管只顾盯着未来,却忽视了历史颠覆中蕴含的宝贵经验,这种单向前看的思维是错误的。
Dartmouth塔克商学院教授Scott D. Anthony在新书《Epic Disruptions》中对此提出了有力的修正。他鼓励读者回顾历史中的颠覆浪潮,理解其中的模式、应对和后果。历史表明,错过一次浪潮的代价从来都不是小事——无论在商业还是文明层面,无法适应就意味着消亡。
《Epic Disruptions》不仅仅是历史回顾,它融合了对颠覆与转型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向已故的Clayton Christensen致敬——这位在创新和战略领域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奠定了“颠覆式创新”的理论基础。这本书不像一般的商业读物,而是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非常适合商业与营销领导者通过理解过去来更明智地驾驭未来。
颠覆的力量
Anthony敦促CMO和商业领导者不要把“颠覆”当作名词——一个孤立的事件或危机,而应将其视为创新的“形容词”。这种思维转变至关重要。颠覆并非纯粹的破坏力量,它是推动创新的引擎,能够简化复杂性、让昂贵的东西触手可及。
为什么CMO必须重新定义颠覆
在当下,GenAI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各行各业,这一观点尤为切中要害。近期《Fortune》杂志甚至抛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苹果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或黑莓? 意思很明确——如果当今的巨头不能及时适应颠覆式创新,它们可能会重蹈覆辙。
Anthony借鉴了已故的Clayton Christensen的研究成果。Christensen创造了“颠覆式创新”一词,试图解释为什么看似优秀、管理良好的公司仍然会失败。早些年,我的导师Ian Mitroff就提出过类似观点:企业失败的种子往往在创立之初就埋下了。随着企业成长,它们会形成企业的“DNA”和内部的“免疫机制”,反而会排斥那些对生存至关重要的变革。
当代CMO的“创新者的窘境”
Christensen的研究发现,公司往往会在专注于为核心客户沿着传统维度不断提升性能时获得成功。这本身没错,毕竟在高价值客户上投资,能带来高溢价、可观利润和稳健回报。
但当创新重新定义“性能”的含义时,这些做法却可能变成负担。企业失败并不是因为忽视客户,而是因为过度倾听客户,导致它们持续交付昨日市场需要的东西,却错过了明日市场真正的需求。
这正是“创新者的窘境”的核心。企业按规矩行事:倾听客户、满足其需求、提供功能丰富的产品,但这样一来,它们可能忽视了变革的早期信号。在软件行业,我亲眼见过这种现象。太多产品团队过度依赖客户设计合作伙伴来制定产品路线图,结果只是小修小补,而非真正的差异化突破。
当我领导产品管理团队时,我开始提出一组不同的问题:我们在市场上忽视了什么?有哪些早期信号正在出现?哪些大胆的投入可能重塑我们的市场地位?这些正是像Rita McGrath这样的创新思想家鼓励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也是Anthony认为在颠覆时代至关重要的问题。
Anthony将颠覆式创新定义为:“通过让复杂变得简单、让昂贵变得可负担,从而改变现有市场或创造新市场。” 它确实会带来两难境地,但同时也为那些愿意挑战假设、重新想象商业模式的人创造了巨大的机会。
创新解读:营销领导者必须了解的要点
Anthony试图回答几个在商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第一,谁驱动创新?
通过案例研究,他明确指出:创新既不是某个孤胆天才的杰作,也不是没有面孔的庞大企业的产物。相反,它是一种Anthony称之为“集体个体主义”的活动——跨职能的个人共同协作,通常因共同愿景而结盟,但由不同视角和能力推动。
Anthony认为,孤独发明家的浪漫想象是一种神话。创新从来不是个人独奏,即便是最具标志性的突破,也往往诞生于合作者、赋能者和支持者组成的生态系统。这并不是否认远见卓识型领导者的作用,他们能够“预见转角处的未来”,并动员他人。但这重新定义了他们的角色:不再是唯一的创造者,而是变革的催化剂。在Anthony看来,创新是所有人的责任,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属任务。
第二,创新是随机的吗?
Anthony认为,颠覆是“可预测的不可预测”。我们或许无法精准预测何时、以何种形式出现,但可以理解其发生的条件。创新通常发生在“交叉点”——学科、技术与视角碰撞的地方。所有突破性创新都类似于“英雄之旅”:从早期希望,到遭遇阻力,再到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价值。虽然随机性(时机、运气、偶然)始终存在,但领导者仍能通过营造适宜环境、关注变化的弱信号(Rita McGrath的观点)来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第三,创新是否在加速?
某种意义上,是的。技术演进更快,市场变化更急,客户期望也更高。但Anthony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依然需要长期坚持。比如,iPhone常被视为消费科技的转折点,但它的成功基于几十年的积累——从电容式触摸屏到无线网络和移动处理器。同样,AI看似突然爆发,但其发展历程已超过半个世纪。创新可能显得更快,但真正的成功依然依赖长期投入与韧性。
第四,创新总是积极的吗?
不一定。Anthony没有回避创新的“阴暗面”。创新带来进步,但也带来阵痛——尤其是对那些无法适应的人。企业可能失败,职业可能中断,行业可能崩塌。颠覆塑造了赢家和输家,从旧到新的过渡往往混乱。因此,领导者不仅要推动创新,还要以同理心、敏捷性和前瞻性来管理创新带来的后果。
总结:Anthony提供了一个更具人性化的创新画像——创新不是神秘的灵光一闪,也不是线性过程,而是一段复杂、集体且充满挑战的旅程。他呼吁领导者同时拥抱创新带来的机遇与责任。
精彩案例与对CMO的启示
在《Epic Disruptions》中,每个故事都值得一读,它们清楚地说明:创新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关乎时机、转型,以及敢于挑战惯性的勇气。
大爆炸:颠覆可以影响整个市场
火药从烟花演变为帝国武器。Orban的大炮攻陷了君士坦丁堡,证明一次突破足以摧毁整个体系。
对CMO的启示:颠覆不仅会重塑行业,还可能彻底消灭它。
第一次信息革命:今日的胜利,明日的威胁
古登堡印刷术先赋能教会,却又助推了路德宗改革,说明创新会改变权力归属。
对CMO的启示:今天帮助你的创新,明天可能会削弱你。
数据革命:数据只有驱动改变才有价值
Florence Nightingale用统计和可视化改革战地医疗,开创循证医学与现代数据叙事。
对CMO的启示:数据的价值在于驱动行动与变革。
大规模普及:突破来自改良而非发明
Henry Ford没有发明汽车,但通过规模化和成本控制,让T型车走进普通家庭。
对CMO的启示:突破往往来自改良而非全新发明。
晶体管:转型需要耐心与伙伴关系
从助听器到Intel,晶体管推动了个人计算与全球科技革命,靠的是生态系统和长期投入。
对CMO的启示:转型依赖耐心投资与伙伴协作。
食谱:重塑与真实驱动影响力
Julia Child重塑自我,让法式料理走入美国家庭,凭借热情和坚持改变了饮食文化。
对CMO的启示:重塑与真实能打造品类定义级的影响力。
“特制酱料”:一致性胜过产品创新
麦当劳依靠“快速服务系统”扩张,证明流程创新和一致性可以成就全球连锁成功。
对CMO的启示:体验一致性与产品创新同样重要。
Pampers:小改进赢得大市场
通过解决渗漏、贴合与吸收问题,Pampers拿下92%的市场份额,让尿布便捷、可靠且可负担。
对CMO的启示:解决客户小痛点能赢得整个市场。
Nucor vs Bethlehem Steel:要么适应,要么淘汰
Nucor的小型电炉蓬勃发展,而Bethlehem Steel坚持传统规模,最终被淘汰。
对CMO的启示:拒绝适应是最快的灭亡之路。
iPhone:大胆押注重塑市场
iPhone几乎在发布时失败,但凭借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冒险精神,最终成为品类定义级的成功。
对CMO的启示:即使高风险下注,也可能重塑整个市场。
未来的颠覆前沿
Anthony勾勒了下一轮颠覆前沿:AI、自动驾驶、清洁技术、分布式账本、无人机、混合现实、智慧医疗等。他是个乐观主义者,但并非盲目,我也一样,让我想起研究生阶段的一堂课,当时德州大学商学院的前院长曾警告:AI与基因工程等五大颠覆力量的汇合,可能对民主制度带来冲击。彼时风险看似遥远,如今却显得迫在眉睫。因此,一个健康运转的民主制度比以往更重要。我们只能祈愿未来更像《杰森一家》里的Marge,而不是《终结者》。
结语:更深入理解客户
颠覆并不新鲜,它只是换了新外衣。从印刷术到GenAI,历史一再表明:创新会重塑市场,改写权力格局,并奖励那些足够勇敢、敢于早行动的人。Anthony的书提醒我们,要驾驭未来,不仅需要前瞻,更需要回顾。
对CMO和商业领导者来说,呼吁很明确:不要只追逐当下客户或下一个“热点”,而是要深入理解新兴客户需求。 因为在历史的模式中,正蕴藏着明日突破的行动指南。
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头部to B IT门户,旗下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