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I输出结果无休止的调整可能削弱IT成效

责任编辑:cres

作者:Grant

2025-09-18 11:02:23

来源:企业网D1Net

原创

GenAI带来了便利,但“过度提示”让不少用户和IT团队陷入无休止的“打磨”陷阱:他们不断修改提示和输出,试图追求完美,却消耗了大量时间与算力,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许多AI用户已对生成结果保持适度的怀疑,但一些专家指出,过度的怀疑正演变成一种趋势:用户不断反复调整输出,几乎陷入无休止的“打磨”中。

这种新出现的现象被称为“doomscrolling(过度提示)”,与“doomscrolling(指盲目滚动智能手机或电脑屏幕浏览大量负面的新闻报道、社交媒体帖子或其他网络分享内容)”类似——后者指人们在社交媒体或负面新闻上无法停下刷屏。但两者影响不同:doomscrolling或许只是浪费晚餐到睡前的几个小时,让人更悲观,而doomprompting则可能让企业付出高昂代价,员工耗费大量时间与资源,只为“打磨”AI的输出。

对话循环的设计陷阱

过度“折腾”IT系统或代码并不新鲜,但AI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专家表示,部分LLM的设计似乎天然促使用户陷入持久的对话循环,答案往往会引出下一个提示。

AI安全开发公司Jozu的CEO兼联合创始人Brad Micklea指出,像ChatGPT这样的AI在回答提示时,经常会建议下一步该怎么做。

“从好的方面看,这只是为了在有限信息下改进回复,但更糟的情况是,它可能是为了让用户上瘾。”他说,“用户可以无视这些建议,而且通常应该无视,但就像doomscrolling一样,这比放弃要难得多。”

智能体测试服务商Recall的CTO兼联合创始人Carson Farmer补充说,这个问题在IT团队中更严重,因为很多工程师天生爱“折腾”。

“单个工程师给AI下指令时,很快就能得到不错的结果,”他表示,“然后你会想:‘这已经挺好,但我肯定能做到完美。’结果就陷入经典的沉没成本谬误——工程师会想,‘我已经花这么多时间提示了,总能把这个坑挖出来。’”

如果项目一开始没有清晰定义什么是“好结果”,问题就更明显。

“不了解最终目标的员工会一直兜圈子,不知道该何时收手,”Farmer说,“完美是‘好’的敌人,而LLM让我们觉得只要再微调最后一个提示,就能达成完美。”

“过度提示”的两种形态

观察者发现,doomprompting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个人与LLM或其他AI工具的交互,这可能发生在非工作场景,也可能在工作时间内,比如员工反复调整AI生成的邮件、代码或研究查询结果。

Salesforce AI执行副总裁Jayesh Govindarajan指出,第二种类型正在伴随AI智能体的采用而出现:IT团队不断微调智能体,以寻找输出的细微改进。

随着智能体日益复杂,IT团队会有持续追求更佳结果的诱惑。他承认,在对AI输出保持健康怀疑与认定“已经够好”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在第一代生成式AI服务和系统中,我们讲究的是写出正确的提示,让系统在各种情境下生成理想结果,”他说,“后来自主式AI浪潮兴起,我们把原本用来写邮件的技术升级,用于编排更复杂的行动。”

Govindarajan见过一些IT团队在不断增加指令的过程中陷入“doom loop”,想通过叠加指令优化输出。“所谓doomprompting,就是不断下达指令,希望它们能发挥作用,但随着指令越来越多、甚至相互矛盾,最终牺牲了系统的整体智能。”

需要清晰目标与边界

与Govindarajan类似,Recall的Farmer也看到,对AI输出的合理怀疑与无休止修正之间存在张力。

他认为,解决之道是在项目前期设定明确预期和防护栏,让IT团队能识别“足够好”的结果。

Jozu的Micklea补充说,一份强有力的AI项目需求文档,应清晰说明目标受众、项目目标、约束条件以及“成功”的定义。

“如果在没有清晰计划、也不理解任务完成标准的情况下使用AI,就更容易被ChatGPT的后续建议带偏,”他说,“要记住,ChatGPT的建议并不了解你的最终目标,它只是多个逻辑上可行的下一步之一。”

Farmer的团队也曾尝试让多个智能体同时解决同一问题,类似“适者生存”的实验。

“与其陷入doomprompting,不如让五个智能体一起处理,再合并结果挑出最佳方案,”他建议,“既然无论如何都会消耗算力代币,不如用节省时间的方式。”

他还建议IT团队把智能体当作初级员工对待:“给它们明确的目标和约束,让它们自行完成任务,再回过头评估结果。不要让工程经理参与每一步,否则只会导致次优结果和doomprompting。”

企业网D1net(www.d1net.com):

国内头部to B IT门户,旗下运营国内最大的甲方CIO专家库和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信众智(www.cioall.com)。旗下运营19个IT行业公众号(微信搜索D1net即可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网D1Net编译,转载需在文章开头注明出处为:企业网D1Net,如果不注明出处,企业网D1Net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链接已复制,快去分享吧

企业网版权所有©2010-2025 京ICP备09108050号-6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