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CIOCIO联盟 → 正文

数字化产品研发与运营创新实践

责任编辑:cres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10-23 14:20:39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10月23日,由企业网D1Net、中国企业数字化联盟、信众智CIO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共同主办的2021汽车业数字化升级大会盛大召开,邀请了行业技术专家一起相聚浙江 • 嘉兴共论“数智化”转型之道。
 
以下是现场速记。



敏桥创始人 王胜军
 
王胜军:各位朋友下午好,时间过得很快,上次跟叶总一起开会,我还在蔚来汽车,这次我刚刚跟她汇报了,我已经离开蔚来汽车几个月的时间,出来创业,做云原生的工业软件。今天就一起把这两段经历,关于产品数字化研发和运营这样一个主题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和汇报。
 
我还是先把我在蔚来的创业经历,2015年加入到蔚来的创业团队,到今年初离开蔚来,长达六年的时间,这六年里边,我们把蔚来的数字化业务做起来,还是有不少的心得体会。数字化的范围太广,今天我还是希望聚焦于一个领域里边,产品的研发和运营数字化领域里面做一些分享。
 
这些基本的概念、技术各位朋友都比较熟悉,我就把一些我们觉得比较独特的点跟大家做一些讨论和分享。第一点,未来搞数字化研发,回顾起来,还是比较快的,可能有几个时点,我跟大家一说,大家就明白了。2015年,我刚刚进入蔚来的时候,我是做IT的第一个人,我是第46号员工,第一个搞IT的,那时候没有一台电脑,没有一个办公室,没有一台真正的机器真正做研发。两年多以后,我们已经发布了一台高端,定价40万左右的智能电动汽车,两年半左右交付到市场里面,交付到今天,交付十多万台,均价在40万左右。研发周期来讲,还是蛮快的,从零到今天这样的成绩,是什么主要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做法上有没有一点点可以拿来分享的呢?
 
第一句话,VISION驱动,如果我们在第一天就说,我们要做一台高端车,做一台纯电动的,比较智能的车,这个就是VISION,就是后面的七个字,高端智能电动车。第一天的时候老板就想清楚了,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一切行动,包括投入,包括团队,包括技术,全部围绕VISION来驱动。很多事情就有可能有一个非常容易决策的优先级的次序,比如说当智能投入和成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当然选择智能。高端的质量要求和成本有矛盾的时候,当然选择质量更好一些。我们非常纠结的时候,如果有非常清晰的VISION,对于整个研发体系,搞数字化的同学来讲,是比较容易做决定的。
 
回顾下来,前面两年,我们从什么都没有,到把车研发出来,我作为数字化业务的负责人,几乎没有跟领导汇报过什么,你只管做就好了,因为VISION摆在那里,很清楚,该怎么做决策,定就好了,这是第一个跟大家分享的,我们在前面创业的周期里面,简单取得了这样一些成果,跟大家说一下,我们在全球有五个研发基地,因为要做高端,在慕尼黑、圣何塞、北京、上海、合肥五大研究基地来做全球化的研发,我们的产品线是20多个,除了车以外,三电都是独立做的。数字化的产品也很多,小机器人,智能座舱,包括能源服务的桩、换电站,换电站已经做到第二代了,江浙沪一带的换电站是非常密集的,体验是非常好的,包括生活的服务,这样的产品线也是蛮多的,都在整个研发体系里面进行覆盖。我简单问了一下,我们同时在开展的新项目的研发有30多个,全球的软硬件工程师加一起有四千多个,还不包括外包,基本上是全职员工就这么多,如果还有一些外包的同学,还是蛮大的。整个的体系,我觉得还是比较高效的在运作,得益于VISION驱动的研发策略。
 
第二个,数字化研发,一说就有一个很大的战略,方方面面都要谈到,作为一家新的,跟大厂相比,起步较晚,各方面基础比较弱的企业,方方面面都要做工作,方方面面都要花钱,都要建团队,有没有重点,有没有重心?我现在回顾一下,其实是有的,我把整个排列下来以后,有两个点比较大,大家可以看到。
 
一点是大家有体感的,就是蔚来汽车的服务比较好,蔚来对于用户比较照顾,今天中午的时候赵总已经分享了他的体验,他有两台蔚来的汽车,终身免费换电。这样好也不是一种无止境的工作,可能对于创始的用户可以,但是也不能够永远这样,你后来的用户就不能这样了。你再低端一点,成本都cover不住了,也不行了。实际上还是要回归到另外一个主题,就是这家公司什么是基本面?还是产品,还是产品研发。我看下来,基本上我们花的钱,一半确实是有体感的,照顾到用户身上去了,有一半,大家是看不见的,水面下的,是关于研发,关于运营。所以看下来,基本上研发方面花的钱,用心的地方,实际上我觉得加在一起,可能会超过看得见那部分用户服务的东西。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我们不要一说数字化转型,就想到了营销那一端,其实这一端我们也要比较重视。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分享,谈到新势力的数字化工作,大家有时候会扣一个帽子,说他们是互联网思维,或者是互联网造车,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到底互联网思维和造车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就是这么一点关系,我跟大家总结一下。主要是在那个方向,就是在后边用户发展,用户服务,用户运营这个方向,真的是非常接近于C端软件,或者是C端消费品的打法,我们称之为敏态,称之为自主创新的那套玩法,基本上所有的投入都是自主开发的,自主运营的,比较创新的一些技术。比如说我们是第一个在手机上卖每一台汽车的公司,这个可能不止是中国,全球都是这样,这些东西,大家可能是可以理解为属于互联网做车时创新的领域和创新的打法,但是这个绝对不是全部。我们看左边,在谈到数字化的供应链也好,制造也好,质量管理也好,其实坦白来讲,我没有看到和互联网有很多的相关性,和这些做法,反而是什么呢?反而我们还是比较多采用行业的解决方案,传统架构,比较多的依赖外部的合作,并且内部的资源,比如说我以前的团队,大部分人都投到那边去了,比较少部分资源投到这边。两边两极的作弊是非常鲜明的,不是一起直接就搞那些东西。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中间这些领域是比较有趣的,数字化产品研发、工艺和运营这个领域是比较有趣的,起步的时候,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方式,大量采用成熟的软件,比如说西门子的一套PLM的系统,各种仿真软件,各种项目管理的东西,起步一定是这样起步的,各大车厂都是这样。做着做着我们发现,竞争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允许我们这样四平八稳地做了,后来马上就会进入到从稳态过渡到敏态状态,大量投入自己的研发力量去重塑,去改造,去创新。而且,在这个领域里边,这边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你想想,如果我们投入精力在中间这个领域,他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是整个研发周期的缩短,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品质的提升,这个方面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是我们搞数字化的蓝海。今天利用的这个颜色不太对,如果右边是红海,左边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地方,中间是咱们做数字化的同仁需要关注的领域。
 
当然还有一些理念,这个就是做一个小的示意,如果思维模式上把所有研究院的工程师,整天在那儿闷头做3D模型,硬件开发的同学,当做我们卖车的用户的话,会好很多,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去改进他们的工程师体验,所以说我们在内部做系统的时候,花了很多精力来去改进工程师体验,只要他们喜欢用的工具,我们全都买来,他们不喜欢的工具,我们就拼命地改造,这个上面确实花了不少的钱。所以说这一块儿,也是我们一个小小的经验。
 
大家可能知道,到目前为止,机构的投资人里边,我们最大的还是腾讯,天经地义要用企业微信,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后来,我们在协同平台里面,发现隔壁有一家软件也不错,飞书,欧洲叫Lark,他们的云文档在去年那个时候就超过了老大哥,钉钉和企业微信,当时我们就决定,能不能用这些东西再给工程师团队添一把火,让他们工作效率更高一些,摆脱传统的工具。我们是冒了很大的阻力来做这件事的,来自于腾讯爸爸的压力,来自于内部投资人关系的压力,很大很大。但是我们的文化还是挺好的,只要工程师开心我们就干,这是我们做的一些尝试,底下一些图,是我们做飞书做的东西。
 
还有一个分享,软硬件协同,这个事比较难,我们经常会提到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工程师团队,软件团队和工程团队的节奏不一样,这是我们内部的一个图,黑白两道吧,黑的是硬件的节奏,白的是软件的节奏,明显就不是一个节奏,我们迭代的时候还得一起工作。这些工作当中,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非常注重两个团队之间的协同,一起做测试,一起做OTA的验证,这些东西目前来看,在目前的产品数字化这个领域里面一个重中之重,能够把这两波人协调好了,非常非常有意义。
 
最后还有一页就是蔚来这一块儿,如果说我们把数字化业务中台的两边做的所有的这些东西全拉出来,在这样一个新势力的数字化领域里边,我们看有多少是跟产品相关的。那天我为了准备这篇文章,我一拉,觉得还是挺震惊的,其实非常多,甚至是数字化业务中台的主题,主流。大家从左边看,myPLM不是我们买来的,是我们自己开发的,一体化的BOM,一体化的工具整合,合作伙伴协同研发,做3D的检测,3D的工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订单,整个面向订单的销售,在线的运营。到制造的时候,软件、硬件Coding File的匹配刷新,车辆在用户那一端,每两个月做一次OTA的升级,推广,这些都是和车辆相关的,买这个车的时候,没有买自动辅助驾驶,发现朋友有了,可以瞬间解锁这个智能化的功能,而且这个解锁完全是线上的解锁,只需要付小的差价,就可以精确解锁这台车辅助驾驶的功能。如果觉得这个软件很不好用,车有问题,可以吐槽,吐槽的系统我们叫Debug,又能非常快速地回到研发这一端。这只是把比较主要的开发数字化业务看了一遍,就有这么多是和产品相关的,产品数字化的工作是企业数字化从制造业角度来讲,真的是基本面。
 
以上就是一些简单的在新兴的企业里面做数字化实际的经验,如果说我们泛泛地说,不说ETR公司,说整个行业同仁们面临的趋势也好,选择也好,我看也是越来越明显了,今天我把我的体会和观察跟大家分享一下。
 
刚才我已经说了,回归基本面,我们在数字化领域绕不开一个话题,我们怎么做PLM?怎么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但是我们看了一下,现在目前主机厂也好,零部件公司也好,PLM的状态是非常堪忧的,基本上是研发部门的一个流程工具,根本就不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平台。但是我们回到PLM这个概念来讲,说的根本就不是纵向的一个垂直的域,而是一个横向的域,甚至是从Tier1,Tier2开始,到OME、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运营,这才是产品生命周期,至少说的是现代智能化汽车的生命周期,指的是横向的领域,而不是纵向的研发域,这是我认为大家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怎么来突破一个狭义的PLM的定义,回归到广义的,原本的领域里面来去思考问题,重构PLM的战略和系统部署,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今天我说这个事,可能也不够分量,正好我上周看到了一篇红杉资本做的关于200多位CIO的调查报告,很有趣,我就得到了一个很大的鼓励,我摘了其中的一页,这不是我的发明,这是红杉资本的报告。他就说什么呢?说数字化实践领先者关注点有哪些不同之处?列出来一般的企业是什么样子的,其他企业,另一边是领先者,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不同,越领先的企业越关心产品的创新,普通企业更关心运营,这是大家要非常清楚看到的。再看营销,包括办公自动化那些领域,大家都关心,没有问题,但是最关心的是产品的数字化,产品的研发,这个是大家可以去思考的一个调查报告的point。
 
第二个,不得不谈到一些技术了,我们当下做数字化研发的工作,有一个挑战是回避不了的,我们怎么从传统架构到云原生架构的跃升。什么叫传统架构呢?我就画了一张烟囱图,四个烟囱,企止是四个呢,研发域里面,轻轻松松看到主机厂会排出20到30根烟囱系统,来去支持一个主机厂的研发,基本上是非常稳定的结构,主要采用商业套件,传统化的单体系统,比较垂直地部署,升级和迭代都是非常缓慢,而且成本比较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改变呢?方向现在基本上明确了,今天我非常开心,看到了很多做云服务的,云架构的合作伙伴来讲云的技术,这个是特别对的一个趋势。云原生的数字化研发,应该不是这个样子,而是那个样子,他是基于横向的微服务架构的,高适应性的,低成本持续迭代研发,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趋势。但是有时候大家不够较真,有时候较起真来,就会觉得挺奇怪的。同样是CIO,同样是IT总监,你会发现,有一个团队他的产品,两周一迭代都觉得慢,通常是做啥的?做App的,做小程序的,你恨不得一周要迭代一次。但是另外一个小组,他的产品三年不升级,你都无所谓,通常是什么呢?通常是做PLM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个我也分享了一个红杉的报告,数字化的领先者们在SaaS、大数据、云服务领域里边是非常大侧重的拥抱。
 
最后,我把我最近几个月的活动跟大家做一个汇报,我离开蔚来以后,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做云原生的工业软件,这个公司叫敏桥,我们的产品叫PCP,很简单,就是一个云原生的产品协同平台。干什么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就知道了,在这几个月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这样一些用户的需求,现在周期要缩短,研发的IT已经成为瓶颈了,怎么办?我们想快速地拿到资本以后启动研发,能不能轻资本地启动研发,移动研发,安全又合规,传统的那个PLM真的是不想用了,能不能不用呢?我们想To C了,但是怎么打通配置,支持下单,还有就是我们几十个系统在研发域,能不能融合呢?还有就是我们用户的反馈,都是一些数据,能不能支持产品改进?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的业务,很急,我们能不能在20天之内使一个BU的研发启动呢?还有就是我们的软件也要做,CI/CD怎么做?还有就是已经陷到传统PLM里面的系统,觉得3D的集成是非常难用的,速度很慢,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现在目前从事的主要创业想满足的需求。这是今天想要跟大家沟通的主要的领域,如果大家在这个领域有需求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我们倡导的架构,其实就是刚才我画的这个横向的架构,基本上就是四句话。
 
第一,协同链,用社交化协同、全栈云、全场景应用轻量化3D,让工程师体验互联网时代的工具,比较快乐,这是协同链。
 
第二,价值链,需要从以前纵向部署的系统,让他们留在那里,我们要横向部署一个微服务链,是以产品为中心,来拉动敏捷的云端协同。
 
第三,数据链,数据和服务一定要解耦,这是云原生的好效果,就像体验和服务器可以解耦一样,如果解耦了以后,可以让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数据非常一致,可溯,可用,这是一个非常天然的效果。同时支持Model base,这是大家非常愿意接受的概念。
 
最后,在这样的架构下,我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专业的研发工具,没问题,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工具的选择和依赖方面更从容、更自由,成本更低,回报更高,包括硬件研发工具链和软件研发工具链。
 
大家记住这四条链就可以了,是横着搞,而不是纵着搞,这是我们最近从事的事业,所努力的方向,希望我们能够在中国创造的大潮下,成为创新的伙伴,能成为工程师们的好朋友,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右边是我的微信号,如果大家想跟我探讨这个领域的话题,欢迎跟我直接联系。
 
谢谢大家!

关键字:数字化转型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x 数字化产品研发与运营创新实践 扫一扫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当前位置:CIOCIO联盟 → 正文

数字化产品研发与运营创新实践

责任编辑:cres |来源:企业网D1Net  2021-10-23 14:20:39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10月23日,由企业网D1Net、中国企业数字化联盟、信众智CIO智力输出及社交平台共同主办的2021汽车业数字化升级大会盛大召开,邀请了行业技术专家一起相聚浙江 • 嘉兴共论“数智化”转型之道。
 
以下是现场速记。



敏桥创始人 王胜军
 
王胜军:各位朋友下午好,时间过得很快,上次跟叶总一起开会,我还在蔚来汽车,这次我刚刚跟她汇报了,我已经离开蔚来汽车几个月的时间,出来创业,做云原生的工业软件。今天就一起把这两段经历,关于产品数字化研发和运营这样一个主题跟大家做一些分享和汇报。
 
我还是先把我在蔚来的创业经历,2015年加入到蔚来的创业团队,到今年初离开蔚来,长达六年的时间,这六年里边,我们把蔚来的数字化业务做起来,还是有不少的心得体会。数字化的范围太广,今天我还是希望聚焦于一个领域里边,产品的研发和运营数字化领域里面做一些分享。
 
这些基本的概念、技术各位朋友都比较熟悉,我就把一些我们觉得比较独特的点跟大家做一些讨论和分享。第一点,未来搞数字化研发,回顾起来,还是比较快的,可能有几个时点,我跟大家一说,大家就明白了。2015年,我刚刚进入蔚来的时候,我是做IT的第一个人,我是第46号员工,第一个搞IT的,那时候没有一台电脑,没有一个办公室,没有一台真正的机器真正做研发。两年多以后,我们已经发布了一台高端,定价40万左右的智能电动汽车,两年半左右交付到市场里面,交付到今天,交付十多万台,均价在40万左右。研发周期来讲,还是蛮快的,从零到今天这样的成绩,是什么主要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做法上有没有一点点可以拿来分享的呢?
 
第一句话,VISION驱动,如果我们在第一天就说,我们要做一台高端车,做一台纯电动的,比较智能的车,这个就是VISION,就是后面的七个字,高端智能电动车。第一天的时候老板就想清楚了,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一切行动,包括投入,包括团队,包括技术,全部围绕VISION来驱动。很多事情就有可能有一个非常容易决策的优先级的次序,比如说当智能投入和成本有矛盾的时候,我们当然选择智能。高端的质量要求和成本有矛盾的时候,当然选择质量更好一些。我们非常纠结的时候,如果有非常清晰的VISION,对于整个研发体系,搞数字化的同学来讲,是比较容易做决定的。
 
回顾下来,前面两年,我们从什么都没有,到把车研发出来,我作为数字化业务的负责人,几乎没有跟领导汇报过什么,你只管做就好了,因为VISION摆在那里,很清楚,该怎么做决策,定就好了,这是第一个跟大家分享的,我们在前面创业的周期里面,简单取得了这样一些成果,跟大家说一下,我们在全球有五个研发基地,因为要做高端,在慕尼黑、圣何塞、北京、上海、合肥五大研究基地来做全球化的研发,我们的产品线是20多个,除了车以外,三电都是独立做的。数字化的产品也很多,小机器人,智能座舱,包括能源服务的桩、换电站,换电站已经做到第二代了,江浙沪一带的换电站是非常密集的,体验是非常好的,包括生活的服务,这样的产品线也是蛮多的,都在整个研发体系里面进行覆盖。我简单问了一下,我们同时在开展的新项目的研发有30多个,全球的软硬件工程师加一起有四千多个,还不包括外包,基本上是全职员工就这么多,如果还有一些外包的同学,还是蛮大的。整个的体系,我觉得还是比较高效的在运作,得益于VISION驱动的研发策略。
 
第二个,数字化研发,一说就有一个很大的战略,方方面面都要谈到,作为一家新的,跟大厂相比,起步较晚,各方面基础比较弱的企业,方方面面都要做工作,方方面面都要花钱,都要建团队,有没有重点,有没有重心?我现在回顾一下,其实是有的,我把整个排列下来以后,有两个点比较大,大家可以看到。
 
一点是大家有体感的,就是蔚来汽车的服务比较好,蔚来对于用户比较照顾,今天中午的时候赵总已经分享了他的体验,他有两台蔚来的汽车,终身免费换电。这样好也不是一种无止境的工作,可能对于创始的用户可以,但是也不能够永远这样,你后来的用户就不能这样了。你再低端一点,成本都cover不住了,也不行了。实际上还是要回归到另外一个主题,就是这家公司什么是基本面?还是产品,还是产品研发。我看下来,基本上我们花的钱,一半确实是有体感的,照顾到用户身上去了,有一半,大家是看不见的,水面下的,是关于研发,关于运营。所以看下来,基本上研发方面花的钱,用心的地方,实际上我觉得加在一起,可能会超过看得见那部分用户服务的东西。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我们不要一说数字化转型,就想到了营销那一端,其实这一端我们也要比较重视。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分享,谈到新势力的数字化工作,大家有时候会扣一个帽子,说他们是互联网思维,或者是互联网造车,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呢?到底互联网思维和造车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就是这么一点关系,我跟大家总结一下。主要是在那个方向,就是在后边用户发展,用户服务,用户运营这个方向,真的是非常接近于C端软件,或者是C端消费品的打法,我们称之为敏态,称之为自主创新的那套玩法,基本上所有的投入都是自主开发的,自主运营的,比较创新的一些技术。比如说我们是第一个在手机上卖每一台汽车的公司,这个可能不止是中国,全球都是这样,这些东西,大家可能是可以理解为属于互联网做车时创新的领域和创新的打法,但是这个绝对不是全部。我们看左边,在谈到数字化的供应链也好,制造也好,质量管理也好,其实坦白来讲,我没有看到和互联网有很多的相关性,和这些做法,反而是什么呢?反而我们还是比较多采用行业的解决方案,传统架构,比较多的依赖外部的合作,并且内部的资源,比如说我以前的团队,大部分人都投到那边去了,比较少部分资源投到这边。两边两极的作弊是非常鲜明的,不是一起直接就搞那些东西。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中间这些领域是比较有趣的,数字化产品研发、工艺和运营这个领域是比较有趣的,起步的时候,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方式,大量采用成熟的软件,比如说西门子的一套PLM的系统,各种仿真软件,各种项目管理的东西,起步一定是这样起步的,各大车厂都是这样。做着做着我们发现,竞争的外部环境已经不允许我们这样四平八稳地做了,后来马上就会进入到从稳态过渡到敏态状态,大量投入自己的研发力量去重塑,去改造,去创新。而且,在这个领域里边,这边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
 
你想想,如果我们投入精力在中间这个领域,他给我们带来的价值是整个研发周期的缩短,产品的质量和产品品质的提升,这个方面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是我们搞数字化的蓝海。今天利用的这个颜色不太对,如果右边是红海,左边是没有什么意思的地方,中间是咱们做数字化的同仁需要关注的领域。
 
当然还有一些理念,这个就是做一个小的示意,如果思维模式上把所有研究院的工程师,整天在那儿闷头做3D模型,硬件开发的同学,当做我们卖车的用户的话,会好很多,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去改进他们的工程师体验,所以说我们在内部做系统的时候,花了很多精力来去改进工程师体验,只要他们喜欢用的工具,我们全都买来,他们不喜欢的工具,我们就拼命地改造,这个上面确实花了不少的钱。所以说这一块儿,也是我们一个小小的经验。
 
大家可能知道,到目前为止,机构的投资人里边,我们最大的还是腾讯,天经地义要用企业微信,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做了很多很多。后来,我们在协同平台里面,发现隔壁有一家软件也不错,飞书,欧洲叫Lark,他们的云文档在去年那个时候就超过了老大哥,钉钉和企业微信,当时我们就决定,能不能用这些东西再给工程师团队添一把火,让他们工作效率更高一些,摆脱传统的工具。我们是冒了很大的阻力来做这件事的,来自于腾讯爸爸的压力,来自于内部投资人关系的压力,很大很大。但是我们的文化还是挺好的,只要工程师开心我们就干,这是我们做的一些尝试,底下一些图,是我们做飞书做的东西。
 
还有一个分享,软硬件协同,这个事比较难,我们经常会提到软件定义硬件,软件工程师团队,软件团队和工程团队的节奏不一样,这是我们内部的一个图,黑白两道吧,黑的是硬件的节奏,白的是软件的节奏,明显就不是一个节奏,我们迭代的时候还得一起工作。这些工作当中,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非常注重两个团队之间的协同,一起做测试,一起做OTA的验证,这些东西目前来看,在目前的产品数字化这个领域里面一个重中之重,能够把这两波人协调好了,非常非常有意义。
 
最后还有一页就是蔚来这一块儿,如果说我们把数字化业务中台的两边做的所有的这些东西全拉出来,在这样一个新势力的数字化领域里边,我们看有多少是跟产品相关的。那天我为了准备这篇文章,我一拉,觉得还是挺震惊的,其实非常多,甚至是数字化业务中台的主题,主流。大家从左边看,myPLM不是我们买来的,是我们自己开发的,一体化的BOM,一体化的工具整合,合作伙伴协同研发,做3D的检测,3D的工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订单,整个面向订单的销售,在线的运营。到制造的时候,软件、硬件Coding File的匹配刷新,车辆在用户那一端,每两个月做一次OTA的升级,推广,这些都是和车辆相关的,买这个车的时候,没有买自动辅助驾驶,发现朋友有了,可以瞬间解锁这个智能化的功能,而且这个解锁完全是线上的解锁,只需要付小的差价,就可以精确解锁这台车辅助驾驶的功能。如果觉得这个软件很不好用,车有问题,可以吐槽,吐槽的系统我们叫Debug,又能非常快速地回到研发这一端。这只是把比较主要的开发数字化业务看了一遍,就有这么多是和产品相关的,产品数字化的工作是企业数字化从制造业角度来讲,真的是基本面。
 
以上就是一些简单的在新兴的企业里面做数字化实际的经验,如果说我们泛泛地说,不说ETR公司,说整个行业同仁们面临的趋势也好,选择也好,我看也是越来越明显了,今天我把我的体会和观察跟大家分享一下。
 
刚才我已经说了,回归基本面,我们在数字化领域绕不开一个话题,我们怎么做PLM?怎么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但是我们看了一下,现在目前主机厂也好,零部件公司也好,PLM的状态是非常堪忧的,基本上是研发部门的一个流程工具,根本就不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平台。但是我们回到PLM这个概念来讲,说的根本就不是纵向的一个垂直的域,而是一个横向的域,甚至是从Tier1,Tier2开始,到OME、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运营,这才是产品生命周期,至少说的是现代智能化汽车的生命周期,指的是横向的领域,而不是纵向的研发域,这是我认为大家现在面临的一大挑战,怎么来突破一个狭义的PLM的定义,回归到广义的,原本的领域里面来去思考问题,重构PLM的战略和系统部署,这个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今天我说这个事,可能也不够分量,正好我上周看到了一篇红杉资本做的关于200多位CIO的调查报告,很有趣,我就得到了一个很大的鼓励,我摘了其中的一页,这不是我的发明,这是红杉资本的报告。他就说什么呢?说数字化实践领先者关注点有哪些不同之处?列出来一般的企业是什么样子的,其他企业,另一边是领先者,大家可以看到一个不同,越领先的企业越关心产品的创新,普通企业更关心运营,这是大家要非常清楚看到的。再看营销,包括办公自动化那些领域,大家都关心,没有问题,但是最关心的是产品的数字化,产品的研发,这个是大家可以去思考的一个调查报告的point。
 
第二个,不得不谈到一些技术了,我们当下做数字化研发的工作,有一个挑战是回避不了的,我们怎么从传统架构到云原生架构的跃升。什么叫传统架构呢?我就画了一张烟囱图,四个烟囱,企止是四个呢,研发域里面,轻轻松松看到主机厂会排出20到30根烟囱系统,来去支持一个主机厂的研发,基本上是非常稳定的结构,主要采用商业套件,传统化的单体系统,比较垂直地部署,升级和迭代都是非常缓慢,而且成本比较高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改变呢?方向现在基本上明确了,今天我非常开心,看到了很多做云服务的,云架构的合作伙伴来讲云的技术,这个是特别对的一个趋势。云原生的数字化研发,应该不是这个样子,而是那个样子,他是基于横向的微服务架构的,高适应性的,低成本持续迭代研发,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趋势。但是有时候大家不够较真,有时候较起真来,就会觉得挺奇怪的。同样是CIO,同样是IT总监,你会发现,有一个团队他的产品,两周一迭代都觉得慢,通常是做啥的?做App的,做小程序的,你恨不得一周要迭代一次。但是另外一个小组,他的产品三年不升级,你都无所谓,通常是什么呢?通常是做PLM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这个我也分享了一个红杉的报告,数字化的领先者们在SaaS、大数据、云服务领域里边是非常大侧重的拥抱。
 
最后,我把我最近几个月的活动跟大家做一个汇报,我离开蔚来以后,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做云原生的工业软件,这个公司叫敏桥,我们的产品叫PCP,很简单,就是一个云原生的产品协同平台。干什么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就知道了,在这几个月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这样一些用户的需求,现在周期要缩短,研发的IT已经成为瓶颈了,怎么办?我们想快速地拿到资本以后启动研发,能不能轻资本地启动研发,移动研发,安全又合规,传统的那个PLM真的是不想用了,能不能不用呢?我们想To C了,但是怎么打通配置,支持下单,还有就是我们几十个系统在研发域,能不能融合呢?还有就是我们用户的反馈,都是一些数据,能不能支持产品改进?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的业务,很急,我们能不能在20天之内使一个BU的研发启动呢?还有就是我们的软件也要做,CI/CD怎么做?还有就是已经陷到传统PLM里面的系统,觉得3D的集成是非常难用的,速度很慢,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就是我现在目前从事的主要创业想满足的需求。这是今天想要跟大家沟通的主要的领域,如果大家在这个领域有需求的话,可以关注一下我们倡导的架构,其实就是刚才我画的这个横向的架构,基本上就是四句话。
 
第一,协同链,用社交化协同、全栈云、全场景应用轻量化3D,让工程师体验互联网时代的工具,比较快乐,这是协同链。
 
第二,价值链,需要从以前纵向部署的系统,让他们留在那里,我们要横向部署一个微服务链,是以产品为中心,来拉动敏捷的云端协同。
 
第三,数据链,数据和服务一定要解耦,这是云原生的好效果,就像体验和服务器可以解耦一样,如果解耦了以后,可以让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数据非常一致,可溯,可用,这是一个非常天然的效果。同时支持Model base,这是大家非常愿意接受的概念。
 
最后,在这样的架构下,我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专业的研发工具,没问题,但是这样做的时候,工具的选择和依赖方面更从容、更自由,成本更低,回报更高,包括硬件研发工具链和软件研发工具链。
 
大家记住这四条链就可以了,是横着搞,而不是纵着搞,这是我们最近从事的事业,所努力的方向,希望我们能够在中国创造的大潮下,成为创新的伙伴,能成为工程师们的好朋友,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右边是我的微信号,如果大家想跟我探讨这个领域的话题,欢迎跟我直接联系。
 
谢谢大家!

关键字:数字化转型

原创文章 企业网D1Net

电子周刊
回到顶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隐私条款广告服务友情链接投稿中心招贤纳士

企业网版权所有 ©2010-2024 京ICP备09108050号-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343号

^